本溪市稅務局課題組

[內容提要] 民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本文以本溪市為基準,選擇周邊四個城市(撫順、遼陽、朝陽、鐵嶺)作為樣本,從稅收視角分析遼寧省內陸中小城市民營經濟的發展狀況及制約因素,并提出相關發展建議,為助力遼寧省內陸中小城市民營企業發展提供決策參考。
[關鍵詞] 民營經濟 內陸中小城市稅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營經濟是社會主義發展的重要成果,是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為反映遼寧內陸中小城市民營企業特別是實體民營經濟的發展狀況,本溪市稅務局選擇了稅收規模相近且較為典型的撫順、遼陽、朝陽、鐵嶺四個內陸中小城市作為樣本,依據2018年稅收數據,以本溪市為基準進行對比,深入分析遼寧省內陸中小城市民營經濟稅收發展的現狀,并從稅收視角分析民營經濟的發展狀況及制約因素,提出了相關發展建議,為助力遼寧省內陸中小城市民營企業發展提供決策參考。
一、民營經濟對地區發展的貢獻
在全國大力發展民營經濟的形勢下,2018年遼寧內陸中小城市民營經濟保持穩定發展,成為支撐和推動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1.民營經濟為擴大經濟總量做出了突出貢獻。民營企業稅收規模及經濟體數量的不斷壯大,為擴大經濟總量,拉升內陸城市經濟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截至2018年底,本溪市民營經濟市場主體1.3萬戶,占市場主體的28.3%;遼陽市民營經濟市場主體達10.7萬戶,占市場主體的97.6%;朝陽市民營經濟納稅人登記戶數近三年占全市各行業登記納稅人的比重始終在98%以上,近兩年均以8%左右增速穩步增長。
2.民營經濟為助力行業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2018年民營經濟的行業地區稅收分布顯示,內陸城市民營經濟從重T業起步,涉足的產業領域越來越廣。本溪市、撫順市制造業民營經濟稅收分別同比增長23.8%和13.2%,呈現出蓬勃增長勢頭,為經濟發展注入活力;遼陽市民營企業實施水泥行業脫硝T程,煙粉塵排放量由原來的每年1.2萬噸下降到1000噸;鐵嶺市重點民營企業主要以制造業為主、電力熱力燃氣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為輔,批發零售業、金融業、房地產等行業作為補充,民營經濟份額平均占到六成以上,成為經濟組成最主要部分。
3.民營經濟為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做出了突出貢獻。近幾年來,民營企業在規模擴大的同時,創新發展步伐不斷力加陜,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約型和質量效益型轉變,企業核心競爭力不斷提升。以本溪市為例,華潤本溪三藥銀杏葉提取物等22個項目被列入省創新重點計劃,遼寧藥聯制藥公司列入第20批省級企業技術中心,遼寧開普醫療系統有限公司超導磁共振成像系統等4個產品列入省“專精特新”產品(技術)。此外,遼寧宇航宏太新型無機保溫材料生產線、遼寧金瓷科技東北大學材料學院中試基地建設等15個項目被列入省T業強基T程,有3戶企業入選省“專精特新”企業。
4.民營經濟為擴大城鄉居民就業和促進增收做出了突出貢獻。2018年,內陸中小城市民營經濟規模不斷壯大。以本溪市為例,全年民營經濟稅收收入實現46.7億元,同比增長9.6%,占全市稅收總收入79.9億元的58.5%,拉動全市稅收收入增長5.8個百分點。與其他四城市相比,從稅收貢獻看,稅收占比與鐵嶺市(58%)接近,高于撫順(37.5%)、遼陽(48.5%),略低于朝陽(61.9%)。民營企業在擴大就業、改善民生、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二、民營企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2018年,宏觀經濟形勢嚴峻復雜,鋼鐵等主導產業市場和改革調整發展的不確定性依然存在,各內陸中小城市新興產業方興未艾,因此我們必須對民營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有一個更清晰的認識。
1.總體實力相對較弱,產業結構亟待優化。2018年民營企業稅收數據顯示,民營企業繳稅規模普遍較小。從產業結構看,遼寧省內陸中小城市絕大多數的民營企業主要分布在傳統產業第二產業,且以制造業為主的企業占比較高。以本溪市為例,全市制造業完成稅收18.7億元,占全市稅收總量40%;采礦業完成稅收7.5億元,占全市稅收總量16.1%;服務業稅收占比儀占29.3%。由此可見,受民營資本進入相關行業的門檻仍然較高的影響,只能擁擠在冶金等少數行業內過度競爭、重復建設,發展空間受限。
2.投資發展動力不足,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從企業調研情況看,相當一部分企業家因企業盈利空間有限,資本積累減緩,對未來投資持更加謹慎的態度。另外,還有相當一部分民營企業的經營管理仍停留在家族式管理模式,經營者素質參差不齊,現代企業制度建設運作不夠規范,管理比較粗放。由于企業管理不規范,導致了與其他企業或單位存在糾紛、融資條件嚴重匱乏、法律法規意識缺乏等問題的出現。
3.創新發展缺少動能,營商環境仍需改善。內陸中小城市民營企業普遍存在技術創新人才缺乏,新產品研發能力較為滯后,企業對科技研發投入較低,產品質量和檔次不高等問題。如本溪市高新技術的企業太少,絕大多數是傳統行業,能夠提供核心、關鍵性設備和技術的產品僅限于高新技術開發區的生物醫藥、電子醫療以及國企轉制的制造業等22戶生物醫藥企業。在經營環境方面,雖然各部門服務意識和親商意識都在不斷加強,但服務手段還不夠多,仍需持續加大優化營商環境的建設。
4.減稅降負仍有空間,整體發展有待提高。從優惠政策看,民營經濟在市場主體中仍未完全充分享受財稅優惠政策。雖然民營經濟已成為國家和地方財政的重要來源,但作為同等市場競爭主體的民營企業,因部分財稅優惠政策門檻較高,仍無法享受到稅收優惠、對國有企業提供的技術改造資金、財政貼息、財政補貼等,并且銀行融資不易,民間融資成本較高。
三、促進內陸中小城市民營企業加快發展的措施建議
為全力營造發展民營企業的良好環境,搶抓新一輪東北振興發展新機遇,努力培養發展新動能,提出以下措施建議。
1.抓住發展機遇,強化民營經濟政策落實。一是要搶抓國家繼續深入實施振興東北老T業基地戰略機遇,深入研究助力民營經濟發展的新舉措、新辦法。二是要搶抓沈陽經濟區加力發展和與江蘇對口合作兩大戰略的實施機遇,加強經貿交流合作,新上一批具有龍頭帶動作用的重點企業和項目。三是要搶抓省實施民營經濟“345”騰飛計劃的機遇,著力爭取各項扶持政策的深入落實。四是要搶抓各市的發展機遇,使民營經濟再上新臺階。要毫不動搖、心無旁騖地抓好民營經濟,解決民營企業生產中的疑難問題。
2.培育重點企業,加大民營企業扶持力度。一是立足傳統優勢產業,進一步發揮龍頭企業的核心帶動作用,鼓勵企業積極向產業鏈上下游拓展,依托優勢項目和主導產品,開展專業化分工和區域協作。二是鼓勵有條件的民營企業實行股份制改造,構建新型企業創新體系,為吸引外部融資和吸納優秀人才創造條件。三是建立符合各市實際的民營企業發展專項基金,為民營企業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提供專項資金支持,激發民營企業的創新能力。四是重點培育一批特色優勢明顯、技術水平先進、主營業務突出、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現代民營企業集團和以民營企業為龍頭的產業集群,提高國際化經營能力。
3.助力企業發展,實現民營經濟穩步增長。一是幫助企業降成本,擴市場,穩增長。在全力服務一、二、三產民營企業共同發展的同時,實現對工業企業的“一對一”扶持,尤其重點關注中小民營企業的快速提升,全力推進地方小型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建立長期穩定協作關系。二是幫助企業解決融資難題。建議整合政府信用管理資源平臺,進一步完善“政府主導、金融機構和政府各職能部門、民營企業參與”的新型信貸管理模式,擴大各類信用信息共享范圍和層級,為依法誠信民營企業融資提供支持和便利。
4.多角度全方位,提升民營企業管理水平。一是加強企業人才培訓。緊密結合企業需求,重點加強國家政策、法律法規、金融、財務等方面培訓工作,適時組織企業“走出去”學習先進管理經驗。二是關注民營企業尤其是骨干企業資產經營和資本運營決策,鼓勵引導異地遼商實現總部、項目、資本、技術和人才回歸。三是積極出臺引進人才的財稅補貼政策。重點引進“高精尖”人才,增強競爭軟實力;針對勞動性密集企業進一步出臺降低社保費率等優惠政策;對有潛力的薄弱環節加強優勢發揮,發掘其經濟潛力,包括對第三產業民營經濟加強針對性財稅優惠政策扶持。
5.優化產業結構,力口J陜民企新舊動能轉換。一是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車、新材料、新能源及新能源裝備、高端裝備、電子信息等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二是抓住高鐵帶給遼寧內地中小城市旅游、餐飲等行業的機遇,積極探索推動第三產業發展。三是抓好做強傳統產業,積極推進產品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的優化升級,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四是圍繞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定期向企業發布大連理工大學、東北大學等合作院校科研成果,推進平臺和產學研技術聯盟建設。五是要抓好招商引資工作,大力抓好民營經濟的引資工作。
6.抓好營商環境,推進民營企業健康發展。一是進一步簡政放權優化服務。對企業登記等事項大幅精簡審批、壓縮辦理時間。二是積極推進綜合監管和檢查信息公開。加快建立以信用承諾、信息公示為特點的新型監管機制,制定失信守信黑紅名單及管理辦法并向社會公布。三是嚴格依法平等保護民營企業權益。政府要嚴守承諾,不能新官不理舊賬、對企業不公平對待或搞地方保護。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著力打造公平競爭的營商環境。
7.落實減稅降費,助推民營經濟持續發展。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更大規模減稅降費的重大決策部署,利用社會媒體、官方網站、微信、微博、短信及納稅人學堂等做好優惠政策宣傳輔導工作,結合工作實際開展入戶輔導,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和測算,及時開展政策效應分析反映政策落實情況,確保各項政策措施不折不扣落實到位,進而助推遼寧省內陸中小城市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
(課題組組長:孫德儒? 課題組成員:劉少強 王 紅 姜宜均 王 雪李 雷)
責任編輯:梁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