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冉昕

[內容提要]隨著高職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高職公共基礎課改革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本文從探析高職院校公共基礎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入手,明確公共基礎課在高職人才培養中的目標和定位,提出以提升學生綜合職業素養為目標進行教學思路和路徑的改革。
[關鍵詞] 高職 公共基礎課 教學改革
2015年8月,《教育部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教職成[2015]6號)中明確提出,要“發揮人文學科的獨特育人優勢,加強公共基礎課與專業課之間的相互融通和配合,注重學生文化素質、科學素養、綜合職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為學生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和更好的職業生涯發展奠定基礎。高等職業學校要按照教育部相關教學文件要求,規范公共基礎課課程設置與教學實施,面向全體學生開設創新創業教育專門課程群。”該文件指明了新時期高職公共基礎課在人才培養中的定位與作用,即公共基礎課是為學習專業課程打基礎,服務專業教學的同時,還要全方位的提高學生的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公共基礎課作為高職人才培養方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順應高職教育發展趨勢,促進學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值得我們認真思考和探索。
一、高職公共基礎課開設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1.目標定位不明確。長期以來,由于歷史發展原因高職教育受普通高等教育學科體系的影響較大,雖然近年來高職教育作為獨立的教育類型其職業屬性被聚焦放大,但是高職公共基礎課仍呈現出較濃厚的學科色彩,課程目標不夠明確。一是公共基礎課更多注重高等教育的屬性,忽視了高職生源的學情現狀,學科式課程不容易讓學生接受,使學生產生畏難情緒和挫敗感,從而導致厭學。二是公共基礎課更多注重知識學習的系統性,忽視了對職業教育的服務性功能,從而導致學生的知識學習不能滿足學生職業發展和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的需求。
2.課程設置有待規范。多數高職院校對公共基礎課的設置缺少系統性思考和頂層設計,在學制一定的前提下,公共基礎課和專業課在課程體系中的布局矛盾成為各高職院校必須要面對的問題。教育部文件規定要開足開齊公共基礎課,并對學時比例進行了量化要求。對文件中的規定動作,各院校均能規范地體現在人才培養方案中,但對規定動作以外的課程設置具有一定隨意性和盲目性,開設情況不容樂觀。一是課程標準的缺失,教師對課程目標的把握、課程內容的選擇、不同專業的教學要求沒有明確的規范,制約了公共基礎課的發展。二是沒有充分發揮公共基礎課的育人價值,不能將學校的辦學理念、培養目標和專業特色與公共基礎課有效地結合在一起,從而影響公共基礎課作用的充分發揮。
3.課程教學內容同質化嚴重,欠缺特色。公共基礎課對于教材的依賴性較強,內容和形式以文化理論課為主,教學方法相對單一,教師多是按照教材設置的內容體系逐章節進行講授,教學內容單調,同質化嚴重,沒有充分考慮到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特點,不能準確對接學生所面向的職業崗位的需要,從而導致學生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均不高。
4.師資隊伍薄弱,能力提升途徑不暢。一是從數量上看,多數學校都存在公共基礎課教師數量短缺的問題,專職教師少,學校通過用校內兼課教師和外聘教師來彌補這一不足。而對兼課和外聘教師的教學管理不到位,教學質量無法得到充分保障。二是從教師發展角度看,各院校對公共基礎課教師的培養力度遠遠比不上對專業課教師的重視程度。大部分基礎課教師在知識更新、教學能力提升、教研課題立項和教學成果培育等方面的機會有限,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師的發展,降低了教師對所從事工作的認同感和獲得感,進而影響到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5.課程注重結果評價,考核評價方式單一。高職院校對公共基礎課的考核如數學、英語等主要是采用閉卷考試的方式,側重對學生知識掌握程度的考核,成績評定多以分數評價為主。這樣的考試方式脫離了高職學生學情的實際情況,學習考核結果也常成為制約學生畢業的因素之一。公共基礎課程是學生提升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課程不僅要評價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更要注重授課過程中對學生的社會能力、方法能力、職業道德和綜合素養等軟實力培養的評價。但是,因為缺乏過程評價標準和有效的評價方法,導致成為公共基礎課改革的一大瓶頸。
二、高職公共基礎課改革的基本思路
公共基礎課改革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遵循職業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突出思想值引領,強化與專業課之間融通,通過優化課程體系設置,加強課程開發,創新教學方法等途徑改革公共基礎課的基本思路。
1.構建以綜合職業素養提升為目標的公共基礎課程體系。系統推進公共基礎課的改革,各高職院校根據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以滲透和提升綜合職業素養為目標,做好頂層設計,圍繞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及基礎課程在其培養過程中的目標定位,科學構建具有高職特色并能出色完成高職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基礎課程的體系,打造“基礎素質”+“職業通用能力”的模塊化課程體系。基礎素質模塊下開設思想政治、身心健康、軍事、勞動實踐四大類課程,用于學生的基礎素質培養,注重學生的理想信念、價值理念、人格品質、心理素質、勞動觀念和職業道德的教育,提升學生的“軟實力”。職業通用能力模塊下開設工具類、雙創指導、人文素養等大類課程,提高學生對未來職業崗位和社會的適應力和發展力,為學生成才成長提供強大的續航動力和支撐。公共基礎課程體系構建圖
2.優化課程教字內容,系統進行課程升發。公共基礎課的教學內容選取要符合其在整個人才培養方案中的目標定位,打破傳統學科知識體系的完整性,立足對專業課的支撐和服務,突出與專業課的融通。基礎課教師應根據不同專業課的特點和需要,圍繞不同專業的教學標準和未來工作任務,按照各專業核心能力指標導向,整體規劃公共基礎課程的內容設置,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并進行教學活動設計。另外,教師在進行基礎課程開發時,要克服對專業了解不深和缺乏企業工作經驗的困難,深入分析專業所對應的工作崗位的需求。在選擇教學內容時要充分考慮授課對象的實際情況,根據學生職業能力提升的需要,科學設定教學目標,找到基礎課教學服務職業能力培養的切入點,整合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把基礎課教學、專業教學和綜合職業素養提升融為一體。
3.創新公共基礎課教學方法與手段。課程體系的落地最終要落實在課程開發與實施中,包括課程設計、教學方法和手段的運用。針對模塊化課程教學內容任務化的特點,課程呈現出項目化、案例化等多元化表現形式。因此,教師必須摒棄以講授為主的單一授課模式,改革教學方法與手段,讓學生行動起來,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活動。通過專題教學,小組討論、成果展示等形式多樣的教學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被動地知識構建到主動地學習探索,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伴隨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線上教學資源不斷豐富,基礎課教師還應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手段豐富充實課程內容,讓線上資源與課堂教學互為補充,以最大限度實現教學成效。
(作者單位:遼寧省交通高等專科學校)
責任編輯: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