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劍生
[內容提要]都市濱水區是城市中重要的開放空間,在人類日益重視城市濱水空間的今天,城市濱水區綠道的構建及其休閑功能提升成為新型城鎮化發展中的熱點問題。本文從沈陽市運河綠道發展背景出發,總結研究和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沈陽市運河綠道系統構建與休閑功能提升的對策。
[關鍵詞]濱水區 運河 綠道 休閑
一、發展背景與相關概念的界定
(一)綠道發展背景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綠道建設及其休閑功能提升就是保護生態環境,實現民生福祉的重要舉措。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公布的數據,截至2018年底,全國共建設綠道5.3萬公里,其中2018年新增綠道1.4萬公里。
(二)綠道相關概念界定與發展意義
綠道是指“沿著河濱、溪谷、山脊、風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資源建立,連接旅游景觀,內設游憩線路和服務設施,兼具旅游、生態、環保、教育、健身、休閑等功能的線性綠色開敞空間。”綠道是一個由若干要素組成的有機系統,空間上涵蓋游徑系統(步行游道、騎游道、無障礙游道和綜合游道等)、綠道環境(游憩景觀、安全、環保、監控等)、配套設施(服務設施、市政設施與導向標識設施等)、節點(出入口、衛生間、連接道、停車場、驛站等)。運河綠道即是沿著運河廊道,串聯周邊園林、風景帶等自然道路和人工廊道建立的線性綠色開放的空間,其引領著生態文明視野下新城市建設的時尚和潮流。休閑功能綠道重要功能之一,包括休閑產品設施、休閑服務體驗等。綠道與休閑和諧發展貫徹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加快構建運河綠道,提升運河綠道休閑功能,一方面有助于實現人們親近自然、緩解工作和生活帶來的壓力、體驗幸福美好生活;另一方面可有效支持城市濱水休閑空間體育、康養、文創等現代服務業相關產業的聚集與發展,從而提高沈陽城市的氣質和形象。
二、沈陽市運河綠道系統構建研究和實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沈陽市綠道建設處于起步階段,2015年沈陽市北運河南岸怒江街至長江街區間的“綠道”試驗段即是全市建成的首個綠道試點項目,近年來,隨著休閑旅游越來越成為人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附性需求,與休閑旅游相適應的“濱水綠道”系統也應市場需求而生,相關政策法規也出臺規范,如2019年2月1日起實行的《沈陽市運河風景區管理辦法》旨在加強運河風景區的規劃、建設、保護和管理,但具體到沈陽市“濱水綠道”系統尤其是運河綠道休閑功能研究仍滯后于實踐發展和市場需求,一些相關問題還未進行深入的研究以及提出更好地解決辦法:一是相關理論研究的針對性還不夠。以中國知網為例,截至2019年10月25日,以“綠道”為主題詞精確查詢,查到4337篇文章,以“沈陽市綠道”為主題詞精確查詢,查到11篇文章,但以“沈陽市運河綠道”為主題詞查詢,則查詢不到文章。二是研究方法較為單一。很多新理論有待于引入,如CAS復雜適應系統、GIS空間分析理論等。三是運河綠道的規劃、開發和運營需要整體開展、有序推進。隨著沈陽城鎮化發展進入新常態,生態文明建設已經成為百姓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保障,以運河綠道為代表的“玉環”工程順應了“河城互動”新的趨勢,反映了百姓內在的心理訴求,但整體上河道一體、河城互動的規劃、建設與運營仍處于起步階段。
三、運河綠道休閑功能提升對策
(一)要素創新角度
1.注重運河綠道的整體連續性。運河綠道應通過綠道聯絡路加強對附近公園和開放綠地進行連接,為野生動物保存自然廊道,將生態環境、觀光休閑和社會文化三大功能有機融為一體,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
2.綠道休閑功能提升需堅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融入文化,打造主題風貌區,發展產品和服務的多樣性。綠道和運河本身都是休閑和生活的一部分。應根據地區差異和季節差異,依托運河沿線景觀打造分區主題休閑板塊。
3.注重加強和完善綠道聯絡路網絡。運河綠道的連續性和網絡化具有節點連通、生物遷徙、水體凈化、休閑便利等多元功能,核心功能還是保護濱水空間生物多樣性、生態連續性,對加強沈陽生態城市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4.加強綠道景觀對沿線周邊景觀資源的滲透和帶動功能。應以運河綠道為軸,整合沿途山體、水體、綠地、游園、田園等景觀資源,包括借助綠道聯絡路串聯生態區、都市綠道、小游園、微綠地等,使運河綠道沿線景觀向兩岸延展、滲透,與周邊的自然和人文景觀資源互聯互通,借勢形成商、養、學、閑、情、奇全要素互動的分段主題文化圈。將運河綠道全線向縱深延展,塑造休閑主題分段突顯的空間格局,使其成為開放性、可延展的生態綠道、文化綠道、智慧綠道、休閑綠道。
5.開發和創新運河濱水空間夜間休閑項目和冰雪休閑項目,增強體驗性。夜間休閑和冰雪休閑作為旅游市場的新亮點,也是破解沈陽季節性難題的重要切入點。結合運河兩岸旅游資源特點,采用有效措施激活夜游和冰雪項目,增加有效供給,以運河濱水空間為依托,加入沉浸式表演和休閑娛樂的互動,從觀光、餐飲、娛樂、購物、住宿等角度創新“夜晚+綠道”系列產品,做好“冰雪+綠道”項目開發,室內項目和室外項目有機結合,讓游客既飽眼福,還飽耳福、口福等,實現全方位沉浸式體驗。創新運河綠道休閑娛樂活動,延長運河綠道休閑產業鏈,依托運河沿岸的夜經濟帶打造集觀光、休閑、健身、文娛于一體的城市“玉環”,使其成為“叫的響”的北方最佳夜間慢游大都市旅游目的地。
(二)渠道創新角度
1.運河綠道規劃應與《沈陽“智慧旅游”行動計劃綱要(2015-2020)》銜接,開展智慧交通、智慧游園、智慧商場、智慧體育等信息化手段的應用,全面推動綠道引領下的運河沿線休閑旅游產業信息化、智慧化發展。推動大數據、互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與綠道休閑產業深度融合。推進數據資源賦能綠道發展,加速運河綠道網、休閑設施系統與信息網絡融合發展,推進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應用到綠道騎行、步行過程中,推進運河綠道錄入百度地圖、高德地圖等導航系統中,為將沈陽建成北方最佳陜旅慢游大都市提供技術支撐。
2.運河綠道休閑功能提升應強化“玉環”品牌。因地因時制宜,注重河道、綠道與休閑配套產品以及服務營銷過程的主題化、標簽化和協同化,延伸產業鏈條,打造與“金廓”“銀帶”相協調的“玉環”濱水休閑品牌。
(三)生態保護角度
1.加強遠河源頭水環境綜合治理。沈陽市運河綠道休閑功能提升應細化生態評價指標,實現全線可持續發展。渾河作為沈陽運河的來源,源頭出自撫順清原灣甸子鎮滾馬嶺山腳下,流經清原、新賓、撫順、沈陽、遼中、遼陽、海城、臺安等多個市縣,沿途城市排人的污染物和廢水造成運河水源污染的疊加,加大了污水凈化難度。2018年,渾河干流沈陽段水質劣于地表水環境質量V類標準,運河來源于渾河,其水質直接影響著百姓對運河綠道的體驗,而運河的水質與渾河的污染治理是緊密相關的,渾河污染治理要求全流域采取共同有效行動,沿岸的各市縣需要聯手加強水環境綜合整治。
2.運河綠道休閑功能提升要堅持以人為本和生態文明。沈陽市運河綠道休閑提升不能只局限于濱水綠道本身,而是要與周邊道路、綠地等實現良性互動和引領帶動,要充分考慮生態的可持續性和整體連接性,應方便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自由進入身邊的綠色開放空間,充分滿足騎行和步行的需求。此外,還應當考慮到綠道即本身具有生物柄息地和生態廊道的意義。
3.運河綠道與休閑耦合發展應當注重與水系協同打造城市生態網絡。運河將城市其他水系串聯,形成生態網絡,有利于加大城市濕地面積,改善流域生態,運河綠道休閑功能提升應充分關注綠道公共游憩空間的親水性、生態環境的植物景觀、雨洪調蓄系統、歷史文化保護性景觀設計。運河綠道應引入海綿城市設計策略,遵循“滲、滯、蓄、凈、用、排”的六字方針,堅持生態優先,運河及其綠道工程設計宜避免走傳統“渠化、硬化”工程的老路,而應采用透水鋪裝、下沉式綠地、生態蓄水、立體綠化、蓄水池、植草溝等措施,局部地區可因地制宜采用小型、分散的下沉式綠地、濕地花園等有雨水調蓄功能的綠地或水體,雨水通過這些“海綿體”下滲、滯蓄、凈化、回用,最后剩余的部分徑流通過管網、泵站排入運河,從而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統的標準,緩減城市內澇的壓力,最大程度保護運河區域及周邊的生態環境,促進運河與市區的良性互動。
(四)保障角度
綠道休閑功能提升需要頂層設計、人、財、物及建設、運營、管理機制作為保障。
1.頂層設計、總體規劃。運河綠道休閑功能提升是一個跨部門、跨學科的綜合性項目,需要堅持頂層設計,總體規劃,合理處理好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激勵相關利益主體的參與積極性。
2.建立先進融資和回報機制,破解資金難題。涉及綠道的公益性項目主要以政府投資為主;對于準經營性項目,主要以政府可行性缺口補助的付費為主;對于社會資本自主投資的娛樂休閑類經營性項目,主要以使用者付費方式為主,由社會資本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同時,設置超額收益分享機制,由政府和社會資本共享項目開發運營帶來的超額收益。
3.盡快制定包括運河全線和運河水源河流的生態綜合治理的法律法規。運河綠道系統構建和休閑功能提升歸根結底離不開運河水系的改善,要用系統科學的方法,劃定運河及渾河全線的水生態紅線,構建具有上下游生態一體化保護的環境監測體系,有效地保護好運河生態環境。
四、結語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在人與自然和諧方面,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沈陽市運河綠道休閑功能提升和完善是項綜合性、持續性的系統工程和長期工程,只有堅持生態文明、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才能將運河綠道建設成為沈陽城市振興發展的亮麗名片,才能為市民生活和工作創造一個珍貴的公共親水空間,使沈陽這個工業城市變成宜居城市。
(作者單位:遼寧省交通高等專科學校)
責任編輯:粱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