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霖
(四川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四川 成都610000)
關鍵字:共享發展理念;人民主體思想;內在聯系
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將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作為我國治國理政的新理念。其中提出的共享發展理念之靈魂就是人民主體思想,兩者具有內在的邏輯聯系。人民是共享發展理念的踐行者、共享發展成果的享有者、共享發展價值的評價者,是共享發展中一切工作安排的出發點與落腳點。
所謂共享發展理念,在恩格斯的《共產主義原理》曾闡述到:“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創造出來的福利”,[1]689即共享是人人共同創造并共同享有所創造的社會財富。
共享發展理念不僅是新發展理念的落腳點,也是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起點與最終價值歸宿。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共享發展即“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漸進共享”,[2]從覆蓋對象、客體、過程以及程度等四個方面闡述了共享發展的全民性、全面性、參與性、漸進性。
第一,從覆蓋的對象來看共享發展具有全民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家建設是全體人民共同的事業,國家發展也是全體人民共享成果的過程”。[3]這里的全體人民不是指少數人或一部分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超越階層、民族甚至代際的現實的人。全民性不僅體現在覆蓋面上的全體人民,也滲透與發展的各個環節,很好的回答了“發展為了誰,發展依靠誰,發展成果由誰享有的問題”。共享發展不僅強調人人參與到建設過程共同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塊大蛋糕做好,更強調將蛋糕分好,通過一系列有力的措施落實共享發展成果的全民性,切實使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第二,從共享的客體來看共享發展具有全面性。人的需要是多層次的,因而共享發展應切合人民的需求特征,使人民共享國家各方面的建設成果,全面保障人民的各方面權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在經濟層面應該以共同富裕作為共享發展的最終目標,通過完善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制度與分配制度破除經濟體制的弊端,創新各種經濟主體平等參與市場競爭的體制機制;政治層面完善人民協商制度,健全利益表達機制,提高決策的公眾參與度,增強決策的科學性與民主性;文化層面改革文化機制,促使文化向大眾化方向發展,充分發揮人民在文化建設中的創造性,切實實現文化權益共享;社會層面完善社會保障制度,解決關乎人民切身利益的社會問題,增強人民幸福感;生態層面堅持生態全民共治,構建政府、企業、公眾一體的治理機制,在保障當代人需求的同時不損害下一代人享有藍天白云的權利。
第三,從共享的過程來看共享發展具有共建性。從馬克思恩格斯的歷史唯物主義中我們得知:“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生產者,是社會變革的最終決定力量”。[4]因而只有不斷激發人民的積極性與能動性,做到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成為實干家,才能不斷創造共享成果,做大蛋糕。人人參與滲透到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依靠全體人民的共同創造,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計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從就業、醫療、住房,扶貧等多方面整合社會各類資源,拓展社會資本進入社會事業的渠道;中共十九大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五方面入手,通過各方面的體制改革為群眾的力量進入社會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第四,從共享的程度來看共享發展具有漸進性。就共享發展的水平而言,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與物質財富的不斷積累,共享發展必然是一個由不發達的程度到發達的程度不斷上升的過程,由不均衡發展到均衡發展的過程。就共享發展的范圍而言,隨著國家各方面體制的改革,發展不斷突破地區、行業、城鄉的限制,共享發展的覆蓋面也越來越廣,最終共享發展將實現全覆蓋。基于發展進程的漸進性,共享發展應實現量力而行與盡力而為的有機統一。一方面,發展要量力而行,要結合當下的生產力發展狀況,充分考慮各方面的條件與承受能力,將共享發展的水平建立在經濟財力的可持續發展上;另一方面,要把能辦的事盡全力辦好,成績要靠一點一滴積累,幸福的生活需要長期的奮斗,只有各方面不斷取得長足進步,才能實現量變到質變的飛躍。
在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提出了以“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增強發展動力,增進人民團結,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5]為主要內涵的共享發展理念。這一理念既是對以往共享發展思想的繼承,又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具體情況進行了創新。這一共享發展理念將分享型發展與成果分享問題統一起來,為解決做大蛋糕與分好蛋糕提供了理論指導,是我們黨思想理論發展上的一次升華。
馬克思主義人民主體思想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是馬克思在總結無產階級斗爭經歷和經驗基礎上提出的科學指導思想。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人民主體思想的科學內涵、現實條件和實現道路,為無產階級革命建設提供了強大的理論工具。
首先,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馬克思恩格斯研究社會歷史發展得出結論——人民群眾不僅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同時也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物質資料生產是社會生活、現實歷史的基礎,只有在此基礎上,人們才能夠進行除此之外更多豐富的活動。另外,與唯心主義者宣揚精神活動領域是“天才們”的事和“英雄人物決定歷史”不同,馬克思恩格斯強調社會發展是由生產力與生產關系這一社會基本矛盾推動的,其中以勞動者作為主導因素的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勞動群眾在生產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改進工具,從而推動生產力進步,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繼而引起上層建筑的變革及社會形態的變化。
其次,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在《神圣家族》中,馬克思和恩格斯就初步提出了人民群眾是實踐主體,使用實踐力量的主體是人民群眾,由此,明確地肯定人民群眾的實踐主體地位。同時,從毛澤東重要論斷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到鄧小平的“三個有利于”,再到江澤民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最后到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和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共享發展理念,這些無一不在強調堅持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和人民主體思想。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進程中也無一不在證明和強調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更強調人民群眾作為實踐主體對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的重要性。
最后,人民群眾是價值主體。在價值創造的過程中人民群眾不僅是價值創造的主體也是價值享有的主體。馬克思主義最根本的價值追求就是“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在物質文明得到不斷滿足的同時,更應該注重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明,以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十八屆五中全會中通過的《建議》明確提出:“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就是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是發展的根本目的”,[5]只有堅持將人民群眾作為價值主體,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謀群眾之所求,解群眾之所憂,才能激發廣大勞動人民的創造性,充分調動和發揮勞動人民參與祖國建設的積極性,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而奮斗。
總之,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馬克思主義人民主體思想將不斷豐富發展和完善。在此過程中,我們要牢固樹立群眾觀點,自覺依靠人民群眾,把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
共享發展理念是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會議精神的亮點之一,是對馬克思主義發展理念的創造性繼承和發展。人民貫穿于共享發展理念的整個環節,共享發展理念與人民主體思想有著密切的內在邏輯聯系。
第一,人民是共享發展理念的踐行者,共享發展理念更科學更進一步回答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科學發展“依靠誰”的根本問題。實踐是認識的源泉,發展理念屬于認識的范疇,實踐主體是人民群眾,由此共享發展理念是經由實踐主體——人民群眾落實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人民群眾作為物質資料的生產者,他們的實踐活動是創造社會財富,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力量。基于此,共享發展理念的踐行離不開廣大人民群眾的參與。習近平總書記在《建議》中認為:“人民是推動發展的根本力量”,明確指出“發展依靠人民”,共享發展必須要“按照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共享的前提必須是共建。
第二,人民是共享發展成果的享有者,共享發展理念進一步回答了發展成果“由誰共享”的問題。“生活在我們偉大祖國的偉大時代的中國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和祖國和時代一起進步的機會”。[3]人民作為共享發展成果的主體是實現人作為勞動價值的創造者,價值的成果也應由人民共享本質需求;是維護了黨的執政合法性,執政黨只有滿足和實現了人民的利益才得以合法存在;是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的必然要求,即實現共同富裕,使人民公平、平等的享有社會發展的成果。自新中國成立起,中國共產黨歷屆領導人就對共享”、發展進行了不懈的探索。共享發展既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發展為了廣大人民群眾,那么發展的成果也應有廣大人民群眾共同享有,廣大人民群眾平等、公平地享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紅利和權益。
第三,人民是共享發展價值的評價者,共享發展理念進一步回答了發展“為了誰”的問題。價值的哲學內涵是客體對于主體所表現出來的積極意義與有用性。唯物史觀從“物”出發,認為物質生活資料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把物質資料看作價值的客體,那么人作為社會一切價值的創造者,就應該是價值的主體。物質資料是人的實踐活動的對象化,是人的勞動的客體,因而共享發展的價值就在于它所創造成果是否符合以及多大程度上符合人民的利益。《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和恩格斯寫到:“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1]283這一點鮮明地體現了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為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運動。人民以發展是否符合自身的需要為評判標準,為共享發展指明發展的價值方向。中國共享發展是好是壞應該看涉及到人民切身利益的問題是否解決,人民在共享發展過程中親身體會到的獲得與幸福感才是最真實的,人民也最有資格成為評價者。
在發展的目的上將人民作為發展的價值取向,強調發展為了人民;在發展的方法論上將人民作為發展的依靠,強調人民是共享發展理念的踐行者;在發展的成果上強調人民共享發展成果;在發展的價值上將人民的滿意度作為發展的最高評價標準。正是堅持共享發展理念的人民主體思想,人民群眾的發展才能一步一步向人的全面發展靠。
共享發展理念是馬克思主義人學的應有之義,是對馬克思主義發展理念的繼承和發展。共享發展理念的提出也是為了讓人民能夠享有多方面的發展成果以實現自身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通過多種來措施實現共享發展理念,突出人民主體地位。
共識即共同的認識,凝聚人民共識需要通過問計于民、問需于民來表達人民共同的利益訴求。
第一,凝聚共識要問計于民。中共十九大提出:“要加強協商民主制度建設,形成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參與實踐,保證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廣泛持續深入參與的權利”。[6]由于基層群眾戰斗在一線,他們對社會發展的各項事業積累了一定的經驗,這些經驗蘊含著極大的改革動力與創新智慧,因而共享發展要求健全人民當家作主的各項制度,保障人民的政治參與權利,讓人民的智慧得以表達運用于改革之中,既符合共享發展理念的公平原則,也堅持了人民的主體地位。
第二,凝聚共識要問需于民。人民作為社會發展的主體,對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往往有更真切更深刻的體會,因而讓人民在發展過程中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需要問需于民,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突出的問題,真正取得改革的實效。問需于民需要建立相關的利益表達機制,傾聽來自不同地區、不同階層的群體的利益訴求,從而更有效的針對這些訴求作出回應。面對人民多方面、多層次的利益需求,充分調查研究,搜集民意凝聚共識,找出人民共有的亟待解決的問題,減少個體利益和社會利益的沖突,實現共享發展利益的全民性。
第三,凝聚共識要為民立言,以民為本。自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一直堅持為民立言,學習習近平系列重要講話可以發現,“人民”一詞在系列講話中出現頻率極高,各項重大的戰略思想與政策措施都是圍繞最廣大人民群眾展開,習近平深知要確保人民群眾的主人翁精神,調動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只有堅持人民主體,社會發展中遇到的各種問題與困難才能迎刃而解。為民立言的第一步是要“知民”,習近平自身就是在基層中成長起來,他自己也說在延安基層的日子奠定了他未來的方向,這種方向就是立場上始終與廣大人民群眾站在一起,方法上始終傾聽人民呼聲,了解人民在最新的情況下,最需要什么,最期待什么,或者最害怕什么,最反感什么,切實解決好與人民息息相關的問題。
共享發展的成果必須分流給全體人民,通過多種措施落實人民在共享中的經濟主體地位。
第一,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為實現人民在共享發展中的經濟主體地位提供制度保障。馬克思在《論土地國有化》中指出:“生產資料的全國性集中將成為自由平等的生產者的各聯合體所構成的社會的全國性基礎”,[7]這句話指明了國有經濟對于共同富裕,實現社會主義本質的重要意義。公有制經濟是人民共同利益的制度保障,只有不斷壯大國有經濟才能為保障人民共享發展成果提供物質基礎,才能保障人民享有發展成果的公平性。同時還要探索公有制的多種實現形式,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
第二,調整國民收入的分配格局,實現人民的經濟主體地位。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在分配方式上指出:“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堅持多勞多得,著重保護勞動所得,增加勞動者特別是一線勞動者勞動報酬,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等多樣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健全以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機制,強化稅收調節”,[8]不斷縮小由工資帶來的行業地區間的收入差距。鼓勵勤勞致富,通過個人所得稅制改革、完善最低工資標準、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等措施,不斷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調節高收入者的收入,從而擴大中等收入者的比例。除此之外還要完善相關機制以保護合法收入,清理規范隱性收入,取締非法收入。
第三、察民疾苦,精準扶貧。“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消除貧困,改善民生是社會主義本質的必然要求,習近平講到:“對困難群眾,我們要格外關注、格外關愛、格外關心,千方百計幫助他們排憂解難,把群眾的安危冷暖時刻放在心上,把黨和政府的溫暖送到千家萬戶”。[9]中國夢的本質與戰略構想是將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和人民幸福結合為一體,中國貧困人口極多,不脫貧,人民就不會幸福,人民不幸福,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就無從談起,中國夢也就無法實現。
目前,我國處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期和深水區,社會轉型期帶來的更多的社會矛盾日益尖銳,與這些形勢變化相一致的社會“管理”也開始轉向社會“治理”,社會治理的關鍵就在于從細節著手,以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緊迫的利益問題為出發點進行社會建設。“必須健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國家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體系,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注重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保障群眾基本生活”。[8]習近平堅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思想解放,實事求是,創新理念,解決同人民穿衣、吃飯、住房等生產生活緊密聯系的問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內容涉及到教育、醫療、住房、網絡、社會保障、國防安全等眾多方面。
總之,要實現共享發展理念,突出人民主體地位,就必須不斷解思想,繼承和發展共享發展理念,用新的發展理念引導經濟社會發展;不斷調動人們的生產積極性和創造性,大力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發展是共享的前提,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不斷改善發展措施以實現更好的發展。
在改革開放處于攻堅期和深水區,全面小康社會處于決定性階段和依法治國建設步入新的征程,從嚴治黨處于關鍵階段,經濟發展呈現新常態,“天花板困境”,“中等收入陷阱”和逆全球化的發展環境下,中國只有堅持共享發展理念的人民主體思想,才能真正彰顯出中國共產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上,要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就必須始終堅持人民主體的思想,做到人人參與、人人盡力,為實現人人享有的共產主義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