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英
(神木市林草產業發展中心 陜西 榆林 719300)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和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人們逐漸開始關注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等問題。實際上,在我國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社會已經開始朝著可持續發展的方向轉變。可持續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之一,是關于自然、科學技術、經濟、社會這4個方面協調發展的理論和戰略。可持續發展的定義是既能滿足當代人民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民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國家在展開相關經濟、科學技術、社會發展的同時,開始關注我國林木種苗產業的建設。
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林木種苗產業建設在可持續發展中占據了關鍵地位。要想切實推動我國林木種苗產業建設工作的提升,首先要從林木種苗產業的相關工作人員入手。在確保相關工作人員深刻理解我國林木種苗產業建設工作對我國可持續發展工作重大意義的前提下,通過可持續發展工作理念的指導,及時發現我國林木種苗產業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
在國家各項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根據我國林木種苗產業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構建科學、合理且有效的林木種苗產業管理機制,通過對林木種苗質量的把控和各項管理機制的貫徹落實,確保林木種苗產業建設問題能夠得到合理的解決,從而在可持續發展背景下實現我國林木種苗產業的穩固發展。
目前我國林木種苗產業中苗圃的數量已經超過9000個,并且我國境內從事林木種苗相關生產工作的個人單位或大中小型企業已達到3000萬家。通過對調查結果的分析可知,隨著我國林木種苗生產技術能力的逐步提高,全國范圍內林木種苗產量的總數已遠遠超過我國生態環境市場的實際需求量。除此之外,根據國家林業總局對林木種苗個人單位或企業,以及林木種苗市場的調查研究發現,我國林木種苗的供給已遠遠超出對林木種苗需求的相關范圍,且大部分地區主要呈現林木種苗數量剩余的現象。由于我國林木種苗的品種和結構與實際市場需求不符,以及林木種苗生產區域不合理的發展結構,使我國林木種苗供給與需求的矛盾格外突出,其根本原因有以下3點。①我國林木種苗產業的服務體系不夠健全;②我國林木種苗產業與市場實際需求的信息交流不夠暢通;③林木種苗個人單位或大中小型企業普遍缺乏對林木種苗市場的調查研究,進而在開展林木種苗生產工作時盲目性相對較大,從而最終導致我國林木種苗市場的供給與需求無法實現良好的對接[1]。
當前我國境內大部分林木種苗個人單位或企業并沒有建立起相應的信息管理系統,在實際管理工作中仍然采用傳統的工作管理機制,缺乏系統的工作管理機制為指導,導致林木種苗產業的整體效率較低。這樣長期發展下去不僅會提高林木種苗的經濟成本和林木種苗工作人員的工作難度,還會在一定程度上縮小單位或企業的利潤。就目前的形勢來看,即使少數單位或企業在其內部形成了林木種苗工作的信息管理系統,但因為單位或企業缺乏相應的工作管理機制,使工作人員仍采用手工或半手工的工作方式對林木種苗具體信息開展記錄、分析和處理。隨著各單位或企業生產能力的提升,我國林木種苗的品種和交易數量不斷增加,這種傳統的工作管理機制必將會面臨巨大的挑戰[2]。
根據國外各類統計資料的數據表明,發達國家的經濟主要是在科技進步推動下呈現持續增長的趨勢。因此,不僅要推動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展,還要將科學技術發展的產物合理推向市場,讓科學技術發展在市場中發酵,進而對經濟的增長產生積極地推動作用。針對林木種苗產業來說,我國從事林木種苗科學技術研究的工作人員較多,并且每年在林木種苗方面取得的科研成果與發達國家不相上下,但這些最新科研成果在我國林木種苗企業中的使用率相較于發達國家來說卻偏低。通過工作實踐可知,在我國將有關林木種苗的最新科研成果運用到林木種苗的實際工作過程中,絕大多數是依靠政府的力量推動的,極少數甚至沒有哪個單位或企業能通過市場流通來獲取與林木種苗最新研究成果。這說明我國林木種苗的科研工作與市場嚴重脫節。
加強對我國林木種苗個人單位或企業的監督力度和行政執法力度,是確保我國林木種苗工作得以有效經營和有序生產的保障。對林木種苗個人單位或企業的監督和行政執法,主要是指建立健全我國林木種苗的行政執法體系,包括對林木種苗相關工作在法律法規方面的規定、明確行政執法工作展開的對象、提高行政執法人員的執法效率和工作素質、拓展對林木種苗相關行政案件查處等內容。加強對我國林木種苗個人單位或企業的行政執法力度,一方面能夠給我國林木種苗企業營造一個相對公平、合理、有序的建設和經營環境,另一方面能夠通過政府強有力的措施和管理力度,打擊無證非法生產和經營的林木種苗企業,從而使我國從事林木種苗相關工作的生產者、經營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權利和權益得到最大限度的維護[3]。
林木種苗產業的本質是技術密集型產業,科學技術的含量,不僅直接決定了我國林業的整體發展水平,還是我國林業工作中的重要標志性指數。除此之外,我國林木種苗中科學技術的含量將影響我國林業在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上的發展狀況。基于此,作為林木種苗產業建設的相關工作人員,必須通過科學技術在林木種苗工作中的有效運用或滲透,提高林木種苗的科學技術含量。以此為出發點,促進我國林木種苗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一方面,應提高對林木種苗科研技術的攻堅,并根據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的建設,確定林木種苗的使用范圍和使用方向,進而針對林木種苗開展定向培育和研究工作,從而確保林木種苗符合我國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需求。另一方面,利用當今時代的高端科學技術和有限資源,通過對林木種苗合理研發,逐漸提高林木種苗科技成果的轉化率。
國家和地方政府應加大對林木種苗產業預算資金的投入和基礎設施建設。首先,要加強對已經建成的林木種苗產業的管理,在將其相關資源引入市場的過程中,充分挖掘企業在生產方面的潛能,從而提高其在市場中的核心競爭力。其次,要不斷完善林木種苗市場的信息交流系統,為廣大林木種苗個人單位或企業提供一個豐富的信息平臺,使林木種苗產業的生產者、經營者和使用者能夠得到較全面的服務[4]。
林木種苗產業建設是推動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工作,是確保我國生態環保工作朝更高方向發展的重點工作。經過我國林木種苗產業相關工作人員長期不懈的努力,我國林木種苗產業建設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效。為切實保障我國林木種苗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建設和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順利進行,林木種苗產業建設的相關工作人員,要用可持續發展的眼光和理念發現我國林木種苗產業中的問題,確保問題得到有效解決,保障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的成效。對我國林木種苗產業建設過程中現存的問題和解決策略進行了探討,相關工作人員應從實際工作出發,作出進一步的考察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