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家翔
(信陽農林學院財經學院 河南 信陽 464000)
P2P網貸是互聯網金融創新實踐的重要成果之一,為眾多中小微客戶提供了參與金融活動的平臺和機會,推動了金融市場的轉型與發展。但是,隨著P2P網貸的“高歌猛進”,平臺跑路、失聯、關停等風險“爆雷”事件層出不窮,由此形成的金融風險已經觸及到金融安全和社會穩定。在此種情況下,隨著P2P網貸行業的監管體系逐步完善,監管力度持續增強,監管舉措不斷升級,化解P2P網貸風險已經成為金融監管的主要工作之一[1]。
2016年,原銀監會等15個部委聯合發布了《P2P網絡借貸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旨在消除行業風險,強化行業合規發展。2018年,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P2P網貸借貸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聯合發布了《關于做好網貸機構分類處置和風險防范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確立了“堅持以機構退出為主要工作方向”的工作總要求,提出積極引導部分機構轉型為網絡小貸公司、助貸機構或為持牌資產管理機構導流等。清退或轉型成為P2P網貸平臺的必然選擇,網貸風險出清正積極穩步推進。相對于清退,P2P網貸轉型的要求更高、難度更大,如何實現網貸平臺轉型發展成為了人們關心的問題[2]。
自P2P網貸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開展以來,防范和化解網貸行業金融風險,防止出現系統性金融風險始終是專項整治工作的重心。專項工作組開展了一系列以合規檢查、風險排查、問題整改等為重點內容的治理行動,取得了十分顯著的整治成效,行業風險得了有效控制和化解。
據網貸之家公布的數據分析發現,P2P網貸風險專項整治工作有效遏制了網貸業務的無序增長,不合規的平臺和業務被淘汰。截至2019年底,正常運營平臺344家,較2016年底減少2104家,降幅達85.9%;投資人數110.39萬人,較2017年底減少330.66萬人,下降75.0%;借款人數119.06萬人,較2017年底減少357.18萬人,下降75.0%。
分析網貸之家公布的數據可知,在專項整治的作用下,P2P網貸成交量和待還余額長期持續上漲的情況得到有效控制,隨著成交量和待還余額下降,網貸風險得以釋放。2019年12月成交量為428.89億元,較2017年3月份的峰值減少2079.55億元,降幅82.9%。截至2019年底,待還余額為4915.91億元,較2018年5月底的峰值減少5775.81億元,降幅54.0%。待收余額下降的原因是平臺資金凈流量由正轉負。自2018年6月至今,各月資金凈流量均為負值,累計凈流出5775.81億元。
當前,網貸金融監管的目標是加快推進網貸市場出清、全面化解網貸風險。無論是良性退出還是戰略轉型都必須遵照監管要求穩妥進行。對于有意向進行戰略調整、實現轉型發展的網貸平臺而言,必須綜合考量內外因素,充分認識轉型必須解決和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在科學決策的基礎上,扎實開展轉型退出工作[3]。
對出借人債權進行合理有效的清償是網貸退出的關鍵所在,也是判斷網貸是否能實現真正退出的重要依據。因此,清償出借人債權就成了網貸轉型的先決條件,必須將其作為網貸轉型工作的重要事項予以落實。《關于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轉型為小額貸款公司試點的指導意見》(整治辦函〔2019〕83號)(以下簡稱83號文)明確規定網貸機構須在轉型期內完成存量網貸業務清零,同時滿足其他必備條件,臨時牌照方可更換為正式牌照。平臺清償兌付能力受到待收余額規模、借款逾期情況、不良資產清收處置能力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如不能按照兌付方案的進度完成出借人債權清償,將有可能引發較嚴重的聚集性維權事件,造成平臺被公安機關立案偵查,轉型之路可能就此停止。例如,積木盒子于2020年2月15日宣布轉型小額貸款,5月19日因涉嫌非法吸收公共存款被公安機關立案偵查。
從監管部門對平臺轉型提出的具體要求來看,平臺既要與原網貸業務徹底脫鉤,又要與新的行業和業務實現對接。因此,擬轉型的網貸平臺除了要具備較強的清償兌付能力外,還需滿足轉入行業的準入條件,特別是資金、技術、股東等方面的資質要求。根據《意見》的規定,平臺可以轉型為助貸機構、小貸公司、消費金融公司等企業類型。為了指導網貸平臺轉型為小貸公司,監管部門專門制定出臺了83號文,對擬轉型網貸平臺的基本條件進行專門要求。例如,擬轉型網貸機構設立的全國經營的小貸公司注冊資本不低于10億元人民幣(出資形式為貨幣),首期實繳貨幣資本不低于5億元人民幣,且為股東自有資金,其余部分自公司成立之日起6個月內繳足。根據《消費金融公司試點管理辦法》(銀監會令2013年第2號)的規定,非金融企業作為消費金融公司主要出資人,應具備最近1年營業收入不低于300億元人民幣或等值的可自由兌換貨幣、最近1年年末凈資產不低于資產總額的30%、入股資金不得以借貸資金入股等條件。由此可見,絕大多數的網貸平臺不具備轉型的基本資質[4]。
轉型不是改變企業屬性的簡單行為,而是需要從長期的角度進行判斷和決策。平臺擬涉足的助貸、小貸、消費金融等領域并非是全新的金融業態,部分已經有相對成熟的業務運作規則和目標客戶市場,行業雖未飽和但競爭較激烈。擬轉型的網貸平臺決策者不僅要考慮兌付能力、資質條件等轉型前的事項,還應同時考慮轉型后能否適應新的市場環境和監管要求,是否具備支撐企業可持續發展的人力資本、技術資本和管理能力。一旦作出轉型決定,平臺及其管理者要同時開展清償兌付、牌照申請、新業務拓展等一系列重要工作,全方位的金融監管也將成為轉型企業后續發展中的常態。例如,83號文中包含有關于平臺轉型小貸公司后的監管措施,涉及業務經營、業務管理、風險補償機制、新業務負面清單等內容,對小貸公司的經營管理行為進行規范和約束,避免重蹈P2P網貸的覆轍[5]。
轉型的大門已開啟,但轉型之路充滿挑戰。自專項整治工作開展以來,宣布轉型的網貸平臺累計只有102家,真正實現轉型的寥寥無幾。究其原因主要有戰略定位錯誤、潛在風險估計不足、獲取外部資源能力欠佳等。因此,正處于轉型期和即將開始轉型的網貸平臺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充分考量、科學決策,遵循市場規律和規則,方能實現平臺轉型有實質進展和現實成效。
當清退和轉型成為必然選擇時,擬轉型網貸平臺的管理者首先要做的就是摸清平臺的經營現狀,充分了解轉型需滿足的監管要求,充分考慮可能存在的風險點,在此基礎上決定是否轉型、轉向哪個業務。不能忽略平臺資產質量、宏觀經濟形勢、融資能力、監管方態度等因素,一味盲目轉型、跟風轉型、帶病轉型,更不能打著轉型的幌子欺騙、蒙蔽出借人。從部分轉型平臺的表現來看,由于平臺自身問題較多,戰略轉型決策明顯缺乏理性,不僅積聚和引爆了風險,也給整個市場帶來巨大的震動[6]。
平臺轉型是一項系統性、全局性、專業性的工作,需要在仔細思考、全面謀劃的基礎上制訂科學可行的轉型方案,對轉型工作進行任務拆分、責任劃分和資源分配。緊緊圍繞出借人債權清償、金融牌照申請、戰略投資者引進、新業務拓展、業務平臺搭建、內部控制系統建立等重點工作,及時解決影響轉型進度的突出問題,確保轉型期限內各項工作有序、高效推進。同時,要積極接受外部監督,及時將轉型工作信息對外披露,主動就市場主體關心的問題進行實質性解答,全力做好風險化解和轉型工作推進。
從本質上講,開展P2P網貸風險專項整治的根本原因就是網貸平臺的違法違規行為滋生了巨大的金融風險,而且這種風險已經達到監管可接受的最低標準,鑒于當前各項金融配套設施、體系尚不健全,除要求網貸平臺清退或轉型外,難以在短時間內快速實現風險出清。因此,擬轉型網貸平臺要以史為鑒、汲取教訓、認真整改,牢固樹立合法合規經營的基本理念,嚴格遵循市場規律和業務規則,始終把發展的重心放在提升核心競爭力上,堅守業務發展的底線,努力實現轉型和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