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君
(江西科技學院外國語學院,江西 南昌 330098)
黨的十九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領導的黨中央提出了許多具有中國特色的政治術語,給國際社會留下了深刻印象,準確翻譯這些中國特色政治術語是我國外宣翻譯人員的一項重要使命,可幫助中外學者領悟十九大精神,了解中國文化及發展。生態翻譯學認為翻譯是譯者適應翻譯生態環境而對文本進行移植的選擇活動。這為外宣翻譯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以生態翻譯學為指導理論,將《中國關鍵詞:十九大篇》(漢英對照版)作為語料研究對象,結合書中翻譯案例,從語言維度、文化維度和交際維度分析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適應與選擇,梳理分析英譯十九大文件時常用的翻譯方法,同時,對其中一些譯例提出生態翻譯學角度的商榷意見,不僅有助于譯者更好地進行外宣翻譯,還能引起更多專家學者對外宣翻譯的關注。
生態翻譯學以適應選擇論為基石,是從生態視角即源語言內在的生態結構出發,主要通過語言、文化和交際三個維度的適應性選擇實現目標語翻譯的研究范式。生態翻譯學的研究始于2001年,由胡庚申教授提出,該理論不片面強調翻譯過程,著眼于宏觀和系統化研究,認為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應根據“多維度適應與適應性選擇”的原則,相對集中在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層面進行適應性選擇轉換。從生態翻譯學角度看,翻譯活動是譯者為了適應翻譯生態環境而進行的選擇活動。譯者與翻譯生態環境是相互影響的:翻譯生態環境影響著譯者對翻譯方法和策略的選擇;同時譯者的翻譯活動又會改造和重構翻譯生態環境。這里的譯者不僅指翻譯者,而是參與到翻譯過程的所有人,包括原文的作者、翻譯者、讀者和出版者等。翻譯者是翻譯的主體,在翻譯之前,應先理解原文作者和出版者的交際意圖和主體思想;在翻譯時,時刻保持與讀者的角度一致,充分考慮語言和文化方面的差異,通過選擇合適的翻譯策略,實現語言層面的轉換,文化訊息的傳遞及交際意圖的實現。翻譯生態環境包括源語生態和目標語生態,兩種生態環境都包括文本生態環境和影響翻譯活動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外界環境,它們都影響著譯者的翻譯活動。胡庚申教授指出,譯者為了保持源語言與目標語的生態平衡,通過語言、文化、交際三個維度的適應性選擇實現語言間的轉換。不同維度的側重點各有不同。語言維關注的是文本語言的組織和表達;文化維側重于翻譯的文化語境和文化內涵的傳遞;交際維重視的是翻譯的交際意圖,意在找到源語言與目標語共通的表達用語,從而達成精確交際。只有真正做到多維度適應與選擇,才能翻譯出更為準確的譯文。
《中國關鍵詞:十九大篇》多文種系列圖書是“中國關鍵詞多語對外傳播平臺”項目階段性成果之一。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后,為了使國內外讀者更加了解黨的十九大精神,《中國關鍵詞》項目組聯合中央相關部委、涉外新聞媒體、科研機構以及高等院校的研究和翻譯專家,系統梳理、專題編寫、編譯出版了《中國關鍵詞:十九大篇》中外對照多語種系列圖書,主要圍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詞條的方式傳達黨的十九大精神,包含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和“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等關鍵詞條,旨在以國外受眾易于閱讀和理解的方式,闡釋中國理念和中國思想,解讀中國政策和中國道路。2019年1月11日,中國外文局、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中國翻譯研究院和新世界出版社在北京圖書訂貨會現場聯合發布了《中國關鍵詞:十九大篇》多語種圖書。中國翻譯研究院副院長、中國翻譯協會常務副會長黃友義表示,《中國關鍵詞:十九大篇》中文編寫和外文翻譯有三大特點:一是堅持中國站位,強調國際視野;二是遵循翻譯規律,講求國際表達;三是貼近受眾需求,提升閱讀體驗。本文將《中國關鍵詞:十九大篇》(漢英對照版)作為語料研究對象,具有權威性和代表性,不僅有助于中外學者領悟十九大報告精神,了解中國文化及發展,而且能為今后政府工作報告的英譯工作服務。
隨著中國全球影響力的提升,具有中國特色的政治術語越來越多地滲透到世界話語中,這些政治術語是隨著中國發展進程出現的,是黨和政府在處理內政外交的一系列活動中形成的、具有特定含義的政治性詞匯,具有濃厚的政治性、極強的重復性和鮮明的時代性。十九大報告中的中國特色政治術語高度凝練了錯綜復雜的中國國情,是日新月異的中國社會的一個個縮影,是外界了解中國國內形勢、政策和中國在一些問題上的看法立場上最權威和最重要的信息來源。中國特色政治術語可以是歷時的,即經歷了歷時性改革后被賦予了新的文化內涵。也可以是共時的,即隨著中國最新發展進程出現的,它們隨著中國在不同時期不同領域內的社會變化而發生變化。這些詞在英語中幾乎找不到與其形式一致的對等詞匯,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給譯者的翻譯工作增加了難度,亂譯和誤譯會直接影響信息的準確傳遞,開展政治術語英譯的譯法、譯論取向研究顯得非常必要且迫切,對于宣傳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制度等具有重要意義。
生態翻譯學認為翻譯是語言間的轉換,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不同語言代表不同的文化體系,文化又是交際的符號,交際是文化的傳承和儲存,因而語言、文化、交際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有著內在的、符合邏輯的關聯,體現了翻譯過程的語言轉換與適應性選擇。這為中國特色政治術語的英譯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在生態翻譯學指導下,譯者根據翻譯的生態環境選擇相應的翻譯策略和方法,主要從語言、文化、交際三個維度做出多維度的適應性選擇。
根據生態翻譯學,譯者在翻譯前應首先適應源語言和目標語在語言上的不同。漢語和英語在詞法和語篇層次上存在很大差別。漢語是一門意合語言,重語義,多短句,追求形式上的簡潔,因而十九大報告中有不少高度概括的四字詞語和一些縮略的表達,如“五位一體”、“精準扶貧”、“軍民融合”等。英語則是一門形合語言,重結構、多長句,注重結構上的完整。在翻譯一些對稱、排比結構的特色政治術語時,譯者應堅持忠實性原則,即保持譯文與原文的語際連貫,盡可能地忠實于原文,精準傳達原語中的政治思想和含義。但是,保留原文的風格特點,不等同于完全受原文字面的約束,還應兼顧英文的表達習慣和英文讀者的接受能力,譯者應結合語言的不同特點來選擇適合的翻譯策略,盡可能地消除因漢英語言、語法、語義上的差異所帶來的理解偏差。
例1:要將“一帶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創新之路、文明之路。[9](P344)
譯文: The Belt and Road will be a path to peace,prosperity and openness through innovative programs and friendly engagement.
解析:“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是習近平總書記于2013年9月、10月分別提出的合作倡議。共建“一帶一路”致力于亞歐非大陸及附近海洋的互聯互通,將推動沿線各國發展戰略的對接和耦合,增進沿線各國人民的人文交流和文明互鑒。“一帶一路”倡議的譯法有多種,如Silk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黃語生2015),One Belt,One Road(BBC 版和新華網版),The Belt and Road(國家發改委版)等。“一帶一路”應是倡議(ini?tiative),還是項目(project)、戰略(strategy),“路”是road還是route的爭論在翻譯界不絕于耳。從語言層面看,用“倡議”initiative更能體現我國積極主動的姿態,表現出我國政府是該政策的提倡者。將“一帶一路”譯成One Belt,One Road 是采用了直譯法,將“一”理解為數量詞。英語中,one…one…的意思是“每一個”、“任何一個”或“同一個”,如One man,one vote(一人一票),One World,One Dream(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然而,“一帶一路”倡議與絲綢之路密不可分,絲綢之路起始于古代中國,是古代中國與西方所有政治經濟文化往來通道的統稱,“一”在“一帶一路”中并不單純表示數量“一”或“同一個”,因此,將“一帶一路”作為專有名詞處理,將one…one…換成the,不僅保留了原語的特色,還體現出絲綢之路的獨特性。
例2:“三嚴三實”是習近平對各級領導干部改進作風提出的要求,即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9](P432)
譯文:The Three Stricts and Three Earnests were expectations of leading officials at all levels set by Xi Jinping. They call upon officials to be strict with them?selves in self-cultivation, using power, and exercising self-discipline; and to be earnest in one’s thinking,work, and behavior when performing official duties, tak?ing initiatives,and interacting with others.
解析:近年來,政治術語的“數字化”現象越來越明顯,對語言用詞的對仗和工整要求越來越高,不同的譯文影響著術語的宣傳效果。“三嚴三實”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安徽代表團參加審議時,關于推進作風建設的講話中提到的重要論述,具有明顯的中國特色,在英文中不容易找到準確地道的表達。在翻譯時應堅持忠實性原則,可采用直譯法譯成“中國特色英語”,但在宣傳初期,可使用增譯法或直譯加注法,對術語加以解釋。英文讀者在剛接觸The Three Stricts and Three Earnests 這個譯文時或許會不太適應,但當它成為中國某種常態表述時,他們也就習以為常了。采用這類翻譯方法的政治術語還有很多,比如書中86 頁: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被譯為The Five-Sphere Integrated Plan;88 頁: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被譯為The Four-Pronged Comprehensive Strategy;428頁:反對“四風”,譯成Four Malfeasances。其中“五位一體”在十八大譯文中的翻譯是Overall Plan(總體計劃),并加以解釋:for promoting economic, political, cultural,social,and ecological progress,這是因為十八大報告中“五位一體”剛被提出,傳播度不夠廣,但在十九大報告中則被譯為The Five-Sphere Integrated Plan,因為該術語已成為中國的常態表述,繼續采用加注法翻譯會顯得累贅,這也體現了政治術語英譯的共時性。
語言和文化是相互依存、互相影響、共同發展的。由于中西方讀者在思維方式、文化背景上存在差異,導致他們對同一個事物或形象的理解會有所不同。譯者在翻譯時不僅要注重語言的轉換,還要適應該語言所屬的文化系統,關注雙語文化內涵的傳遞,使英文讀者能透過譯文了解我國文化。引經據典是我國領導人發表重要講話和政治文獻中的一大特色。譯者應盡量將原語中的文化信息傳達給英文讀者,翻譯前需考慮讀者對原語文化的接受程度,翻譯時多采用音譯、直譯加注、解釋性翻譯和意譯等方法。從文化傳播的角度看,對政治術語非語言語境的認同和接受是正確解讀其內涵的重要前提。
例3:中國夢的基本內涵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9](P20)
譯文:In essence, the Chinese Dream is a commit?ment to bringing prosperity and happiness to our coun?try,our nation and our people.
解析:根據楊全紅(2013)統計,“中國夢”的英譯版本有China’s Dream, China Dream, Chinese Dream,Dream of China等。多數譯文在實際使用中被自然淘汰,目前國內外對“中國夢”的英譯版本主要集中于China Dream 和Chinese Dream,后者被認為是更為準確的表達。“中國夢”不僅僅是“國家夢”、“民族夢”,更是“國民夢”。十九大文件對“中國夢”的內涵有著清晰的表述: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China Dream往往被認為特指中國的“民族夢”,而不是中國人民的夢,這會引起西方人士對“中國夢”的誤解,也可能被別有用心的西方人士誤讀為“強國夢”、“強軍夢”,為中國威脅再添口實。而Chinese Dream 不僅在表達形式上能與“美國夢”、“英國夢”、“歐洲夢”等相對應,使得中西文化的異質性差異消減,而且能同時涵蓋中國的夢和中國人的夢雙重含義。霍爾(Hall,1976)認為,中國文化是典型的高語境文化。對中國的文化語境的理解是解讀和闡釋“中國夢”概念的必要前提。
例4:京津冀協同發展[9](P178)
譯文: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解析: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核心是將北京、天津、河北三地作為一個整體協同發展,以疏解非首都功能、解除北京“大城市病”為基本出發點,調整優化城市布局和空間結構,構建現代化交通網絡系統,擴大環境容量生態空間。京津冀是北京、天津、河北的簡稱,譯者采用解釋性翻譯將地點的全名補充完整,可便于英文讀者準確獲取文中所述的地理位置,從而準確理解原文意思。
例5:堅定不移“打虎”“拍蠅”“獵狐”。“老虎”喻指位居高層的腐敗官員,“蒼蠅”指身處基層的腐敗官員,“狐貍”則指一些涉嫌犯罪的外逃國家工作人員和重要腐敗案件涉案人[9](P446)。
譯文:Taking Firm Action to“Take Out Tigers,”“Swat Flies,”and“Hunt Down Foxes”.It targets“tigers”(corrupt senior officials),“flies”(corrupt low-ranking bu?reaucrats)and“foxes”(fugitives abroad suspected of ma?jor economic crimes).
解析:十九大報告指出,堅持反腐敗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堅定不移“打虎”“拍蠅”“獵狐”。“老虎”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既有褒義,又有貶義。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提到了“攔路虎”。“攔路虎”在漢語中原指攔路打劫的匪徒,現常指前進路上的困難或障礙。該詞在英文中有對應的表述“a lion in the way”,因為獅子在英美文化中的地位相當于漢語中的老虎。但是,我國官方發布的“攔路虎”的譯文為“a tiger in the road”,并沒有按照英文的表達習慣,而是將“tiger”替代了“lion”,這是從我國的文化背景出發,結合英文讀者所熟悉的譯文環境,選擇了同時適應中西方文化的譯文,既保留了中國特色文化,又遵循了英文的語言規律。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首次提出“老虎、蒼蠅一起打”,其譯文是crack?ing down on both tigers and flies,將“位居高層的腐敗官員”比作“老虎”的表述已被普遍接受,如今在國外也有較高的普及度。十九大報告的英譯版本采用了增譯或加注的方式對“老虎”、“蒼蠅”、“狐貍”給予解釋,彌補了由于直譯產生的誤解與信息缺失,使得英文讀者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內涵,對外國讀者深入了解中國特色方針和政策具有重要作用。
生態翻譯學認為,從交際維層面來看,翻譯的關注點是目標語讀者,側重的是原文中交際意圖是否在譯文中得到體現,強調的是譯文的“效果”。在翻譯中國特色政治術語時,譯者應了解政治術語的交際意圖,特別是政治敏銳性強的術語,翻譯時應做到譯文與原文的政治含義信息等值,盡量為他們排除跨文化交際方面的困難與障礙,將政治色彩濃厚或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政治術語用讀者所能理解的譯入語表達,從而實現解釋、宣傳和有效交際的目的。翻譯時,譯者多采用意譯、增譯或解釋性翻譯對譯文做一些適應性處理,在轉換語言形式和傳遞文化內涵時,兼顧交際意圖能否順利實現。需要注意的是,意譯不等同于完全自由地翻譯,同樣需要遵守忠實性原則,使譯文最大程度忠實于原文。
例6:十九大報告指出,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以縣處級以上領導干部為重點,在全黨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推動全黨更加自覺地為實現新時代黨的歷史使命不懈奮斗。[9](P438)
譯文:The 19thCPC National Congress pointed out that we would launch a campaign on the theme of“stay?ing true to our founding mission”to enable all Party members, especially officials at and above the county and director level, to arm themselves with the Party’s new theories and become more purposeful in working tirelessly to accomplish the Party’s historic mission in the new era.
解析:2017年10月18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出現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從此走進人們的視野。譯者采用意譯法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譯為stay?ing true to our founding mission,雖然在句子結構上沒有與原文達成一致,但通過這種適應性的補充處理,向英文讀者清楚地傳達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是要牢記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因而將“初心”和“使命”譯成our founding mission,能準確傳達出句子的深層意思和所蘊含的文化信息。漢語為了強調某一事物或現象,常用一詞兩說或鏡像重復來加強語氣,如句中“不忘初心”和“牢記使命”,但是這種循環重復在英語中不常見,英語在表達時喜變化,譯者保留一種措辭,省略詞匯含義被重復表達的另一種,突出了重點,使原文含義一目了然,避免了生硬的逐字或者逐句翻譯,使原文與譯文的政治含義信息等值,讓英文讀者容易理解,使譯文起到相同的作用和交際功能。
例7:發揚釘釘子精神[9](P438)
譯文:Promoting the Spirit of Perseverance
解析:2013年2月召開的中共十八屆二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首次詳細闡述了釘釘子精神。釘釘子精神要求真抓實抓,要求做實做細做好各項工作。“發揚釘釘子的精神”既是一種工作方法,更是一種工作態度。譯者在翻譯時并不是簡單地進行字面的翻譯,而是對其具體內涵進行翻譯,即解釋性的翻譯,將“釘釘子精神”譯為the Spirit of Perseverance,也就是“堅持不懈的精神”,讓英文讀者準確快速地了解源語言所要表達的真實內容。在政治術語中,很多術語蘊含著諸多的中國特色文化,在術語被普遍接受之前,譯者如果很難根據漢語的形式和結構傳達原文信息時,可以考慮通過解釋性翻譯靈活地處理詞匯選擇和句子結構。如果將“釘釘子精神”直譯為driving a nail,英文讀者顯然會不清楚該術語要傳達的真實涵義,此時解釋性翻譯十分必要。通過解釋性翻譯,英文讀者可以理解并接受術語傳達的文化信息,從而有助于實現對外宣傳交流的意圖。
十九大報告中有許多具有中國特色的政治術語,這些政治術語是黨和政府在處理內政外交的一系列活動中形成的、具有特定含義的政治性詞匯。趙啟正說過:這些詞因產生在中國,解釋權在中國,翻譯權嚴格講也在中國,但是有些詞我們翻譯得并不是很清楚。當中國人把自己特有的事物介紹給外國人時,必然會遇到一些難題,比如很難找到與現有英語表達方式完全對應的形式。這要求譯者不僅要有較強的語言和文化功底,還應有一定的政策水平和政治敏感度,能夠理解政治術語的深刻內涵。在翻譯過程中,不僅要有創新精神,充分發揮譯者的中心地位和主導作用,不拘泥于某種固定形式,創造出符合時代潮流和發展的表述;同時,還要把握好“中國特色英語”的標準,避免出現令人費解的“中式英語”,盡量在語言維、文化維和交際維中做到最佳適應和最優化的選擇,讓“中國特色英語”更準確,更具說服力,以推進全球對話中中國的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