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美玲
(鹽城師范學院,江蘇 鹽城 224600)
“文學療愈”理念的闡述應先從“閱讀治療”來追溯。“閱讀治療”(bibiotherapy)一詞源自希臘語bibion(意為書籍)和t h e r a p e i a o e p a t t e i d(意為治療)的合成。 含義是以書籍為媒介,將讀書作為保健、養生以及輔助治療疾病的手段,使讀者本人或導讀者指導他人,通過對書籍中信息內容的針對性接受、理解和領悟,調理精神病態、恢復身心健康的一種方法。也稱“圖書療法”和“書目療法”等[1]。修身養性,讀書明理,心身愉悅,本來就是讀書的宗旨所向,亦為每一位閱讀者的理想之境。而正因為此許多有識之士都傾向借助閱讀書籍來輔助治療某種精神的缺失和心里的疾患,書籍亦成為一種寶貴的精神養料。
“閱讀療法”內涵十分廣泛而且具有多種學科相互交叉和融合的屬性,在進行閱讀療法的實踐中“無論是從閱讀療法使用的文獻類型來看,還是閱讀療法的原理來看文學都是無法繞過去的重要組成部分”[2]。每一個人都在扮演自然人和社會人這兩種不同的角色,這就決定了人不同的需求,有著基本的生理需求又有追求更高層面的渴求。如果這兩種需要得不到滿足,就會使人產生焦慮、痛苦等等影響人正常心里的不良情緒,甚至引發各種生理和心理的疾病,這些存在于個體生命之中的痛苦與困惑,正是作家通過文學作品努力描述和探討的,并期望能通過創作和作品使作家本人以及閱讀者獲得釋放及體會。正是在此基礎上“文學療愈”沿著“閱讀療法”這個概念,從學理上進一步演繹細化而來[3]。
文學關注人生存的種種境遇以及身陷其中所產生的各種心理感受。文學的療效主要不表現在軀體方面,重在心理方面。例如閱讀小說詼諧幽默而又富含智慧的語言,以及品味人物曲折的故事情節不禁令讀者自我感同身受,自我陶醉其中。
例如在閱讀武俠小說時,千回百轉的故事情節,穿插其中的愛恨情仇都在虛構的武俠世界中一一展示,不知不覺中閱讀者隨著各種人物的登場以及事件的展開沉浸其中,把種種憤怒悲傷憂慮的負面情緒都得以宣泄,獲得心理的釋放進入一種身心悅讀的境界。這一點許多著名文學家也都不約而同地發表了“疾之去體”的切身生命體驗。黃庭堅也曾云…….得示誨及新文,匆匆中疾讀,不覺沉疴去體。
古人有著這樣的感受近代著名作家、翻譯家和編輯家秦瘦鷗先生以自身的經歷證實文學療愈的功效,他這樣描述過自己童年的時候體弱多病,可是偏偏又害怕打針吃藥,所以選擇窮看古今中外文學著作,通過閱讀獲得精神的愉悅與放松使身體得到充分的休息并漸漸的恢復健康。到了晚年的時候又是通過閱讀金庸、梁羽生以及瓊瑤等的作品,來預防和治療傷風感冒,甚至是心臟早搏,幾乎是屢試不爽。患者徜徉于文學中,緩解因病痛帶來的不適。
文學更是醫治人類靈魂之疾。北京大學醫學院王一方教授曾專門寫過一章《文學中的醫學領悟》。他認為文學是聚焦人的學問,同時他還認為那些作家、戲劇家,評論家們,他們的創作大都是為了挖掘了人性已期對人性進行全面的揭示。同時文學大師啟迪人類的精神,對其進行心理疏導和治療,某種意義上他們也是治療師,只不過他們未曾明確的掛著醫生的標牌。通過作品塑造人物形象,展示人物在特定情境中遭受的痛苦與苦難,面臨生與死的選擇中,發現人性,直至提升人性的修煉。
簡單來講文學療愈功效的取得主要通過到作者和讀者來體現,一方面作者在通過創作文學作品的過程中使得自我達到安慰的效果,從而獲得身心療救。而那些創作能夠促使對人以及世界的啟迪、教化諸多方面起到益處的作品是作家寫作的人文關懷,同時也是作家療愈達到的更高境界。另一方面讀者在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中與作品發生共鳴,即透過認同作品中的人物角色,了解到有許多人與我一樣,我并不是唯一的受害者,從而使心理上獲得些許的釋重感。透過作品中故事情節的鋪展,跟著它走一遭從而使情緒得到釋放和凈化。最終使讀者自身獲得了療愈。
首先可以采取各種方式對大學生進行宣傳,可以在大一新生剛剛踏入校園是就可實施。例如給他們開展專題講座,聘請專業人士開展對點服務,在學校社團組織協會等等,組織和利用各種資源進行策劃和實施,使大學生認識到文學療愈,并能在實際生活中自覺運用其調試自我心態。
其次應積極和各班輔導員以及圖書館員做相關報告,讓老師們了解,進而加入到宣傳隊伍中來。圖書館有著豐富的藏書和最新的數字資源以及專業的的人員,將圖書館的老師吸收進隊伍中將大大增強宣傳的效果以及具體實施的成效。
再次要引起各個學院領導以及學校領導的重視。準備詳實有力的數據材料向分管的各級領導和部門等介紹文學療愈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起到保健與預防的重要作用,并匯報所取得的成績,爭取他們的支持和幫助。
最后,還應與學校的大學生心理健康中心取得配合。將文學療愈的功效介紹給老師們,和相關的老師可以聯合制訂一份具體的實施方案,進一步推進其有序有效的開展。
其實在2000年的時候,山東泰山醫學院圖書館宮梅玲女士針對大學生存在的種種心理問題,嘗試著用閱讀療法來治愈。她調查歸納出14種大學生心理困擾的問題,如交際壓力、就業壓力、戀愛苦惱、心煩焦慮、缺乏自信、厭學、性困惑、當眾講話緊張、人生目標不明確、憂郁悲傷、身患疾病、孤獨、怕不及格、遭受挫折。4針對這些心理問題開列了對癥的文獻其中文學類就有小說、傳記文學類、神話傳說類、戲劇類、后又加入詩歌類。在實際的案例中,例如對患有缺乏自信和抑郁障礙的諸多大學生多次推薦了《生命的重建》這一本書。作者露易絲·海親身經歷的故事與這類大學生發生共鳴。在這本書中故事主人公在遭受種種不幸和磨難之時,穿越了痛不欲生的絕望之后,及時調試自己的內心與精神狀態終于走出抑郁的陰影,也重新理性的審視對別人的觀點和看法,最終過上陽光燦爛的生活。從這成功的實踐案例中看到文學療愈的巨大功效。
我們可以借鑒宮女士的研究成果,將上述14種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在各個高校展開調查問卷也可以請同學們自由寫出除此之外自己困惑的內容。如果條件允許可以采取面對面訪談的方式進行,并同時進行書面記錄。在者可以利用加入微信公眾號、發送電子郵件、QQ等等的方式收集情況。之后將資料匯總、篩選、提取,總結出大學生面臨的心理困惑。對這些問題歸類并同時與從事文學和心理學的專家教師共同編撰具有對癥性的文學療愈書目。同時也可參考錢軍、蔡思明等主編的《書香滿園:校園閱讀推廣》教材中所開列的11本大學生焦慮情緒文學療愈基本“書方”分別為《追風箏的人》、《挪威的森林》、《往事》、《此事雙人難全》、《無怨的青春》、《致無盡歲月》、《最好的時光在路上》、《晚秋》、《平凡的世界》、《如何拯救我的神經病》、《向前一步》。這些書籍為諸如因友情、愛情等的背叛,家庭和自身的不幸、青春期的迷茫,擇業的壓力等等造成焦慮的為大學生提供解決的良方。
高校閱讀推廣活動積極結合,將進一步追蹤關注閱讀這些文學療愈書籍所取得效果,可以通過舉辦系列的活動將內心的感悟展示出來。如可以開展相關的活動,請本校的在校師生或者校友來開展交流,同時也可以制作專門的網頁方便網上關注與參與等等。開展形式多樣的閱讀推廣活動期望達到這樣的預期效果:閱讀文學療愈的書籍起到保健預防的作用,對有心理困惑的起到治療的作用,使書真正成為療心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