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 宇
(內蒙古包頭市鋼鐵公司第九中學,內蒙古 包頭 014010)
開展閱讀教學究竟為了什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強調“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量”。溫儒敏教授認為“閱讀教學除了學習知識、提高能力,還有重要的目的,是培養高尚的讀書習慣,把閱讀作為一種基本的生活方式”。因此,擁有好的閱讀習慣是語文教學的目標之一,這也應該是真正閱讀者的標志之一。整本書閱讀的倡導為培養真正閱讀者提供了成長沃土,本文以《莫泊桑短篇小說精選》為例,探究整本書閱讀的策略。
情境理論認為,“脫離個體生活的真是環境來談論學習或能力是毫無意義的,個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是形成能力以及社會化的必經途徑”。閱讀時設定恰當的情境可以建立閱讀內容與個體經驗之間有意義的關聯。可見,閱讀時通過情境拉近文本與學生的距離十分重要,有利于促進學生主動閱讀,想去閱讀。
莫泊桑作為19世紀法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的作品在揭露上層統治者社會風氣的同時,對被損害的小人物深切同情。不論從風土人情角度還是時代差距角度,都與初中階段的學生有一定心理差距,因此應當在現代生活情境中拉近文本與學生的距離。反映人性冷酷這一主題的小說大多與我們的生活接近,教師可以設定具體細致的情境引導學生主動閱讀。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反映金錢至上、親情冷漠的主題,教師可以用“我們應該如何對待自己的親戚,如果是一個貧窮的親戚呢?”這樣的問題作為導讀語,進而引出《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菲利普夫婦對窮于勒的態度,激發學生閱讀的主動性。
這里的類化文本指的是對這部短篇小說集進行分類,如可以依據主題分類,一部十大幾萬字的作品閱讀起來更輕松。閱讀前可以根據主題進行分類,如關于人性冷酷的作品有《羊脂球》《瞎子》《繩子》《老人》等,關于小人物悲劇命運的作品有《騎馬》《項鏈》等,反映上層社會不良風氣的作品有《瓦爾特·斯那夫斯的奇遇》《羊脂球》等。把大部頭作品分類大大降低了學生閱讀整本書的壓力感,從而能更有力地推進閱讀進程。
“共讀”指的是教師與學生共同閱讀一本書,“要保障整本書閱讀收到更好的效果,前提是教師必須先讀以及與學生共讀”。思考力就是我們所說的思維力,“是人腦對事物事理進行理解分析、綜合概括、推理判斷、論證創新的能力”。共讀之后才有可能開展促進學生思維品質提升的實踐活動,如讀書會,讀寫活動,思辨活動等,也正是在實踐活動中促進了學生思考力的提升。,“共讀”作為整本書閱讀的方式之一,教師要先讀,確定可開展實踐活動之處進一步探究。如讀到《我的叔叔于勒》時,可以進行改寫訓練,“假如菲利普夫婦在船上遇到的是富有的于勒,請描寫菲利普夫婦會有怎樣的行為表現”。一個看似簡單的改寫任務牽涉學生的文本理解力,是否真正讀懂了菲利普夫婦的唯利是圖、金錢至上;需要學生發揮合理的想象力,是否能關照場景的畫面感;需要學生一定的書面表達能力,是否能用生動的語言表現人物的行為。再比如讀到《項鏈》時,可以進行續寫訓練,“請讓馬蒂爾德說話,續寫文末省略號的內容”。總之,師生共讀一本書是進行實踐活動的前提,只有“共讀”后才有可能逐步提升學生的思考力。
閱讀的終點永遠在遠方,正如溫儒敏教授所說“提倡整本書閱讀,是因為現在的學生讀書少,特別是很少讀整本書。”因此并不能停步于一本書、幾本書的閱讀,借助一本書的某一個點可以適當延伸閱讀,進而保障學生的閱讀量。
莫泊桑的作品有許多是反映人性問題,學生讀得“憤憤不平”“咬牙切齒”時,也正是“讀進去”的表現之一。“巧借東風”的老師此時應該抓住學生的心理,做主題式延伸閱讀,可以讀讀契訶夫的短篇小說,如代表作《變色龍》。當然,延伸閱讀的出發點還有很多,如可以讀讀“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之一歐·亨利的作品。可以讓學生找找三大巨匠作品、思想等方面的共同點。
如何培養一個真正的閱讀者,這一話題是語文教師培養學生的“大課題”,只有在閱讀實踐中不斷摸索才能有所突破。面對整本書閱讀這一片沃土,語文教師只有不斷嘗試踐行閱讀的策略才有可能培養出一個真正的閱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