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 峰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高職學院、上海市高級技工學校,上海 200437)
在職業教育歷程中,緊緊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深化“三圈三全十育人”理念,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職業教育進程,實現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高度融合。為了提升立德樹人成效,本文從黨團堡壘作用、課程思政建設、弘揚工匠精神傳承及豐富校園文化建設幾個方面進行探討。
基層黨建工作是實現四個全面戰略的長遠之策、固本之舉,在基層黨建方面,各級黨支部配齊配優黨建工作隊伍,通過加強基層黨組織思想建設,舉辦多種形式的黨支部活動。
制訂改進黨建工作質量等措施和計劃等舉措提升黨建質量。廣大黨員思想更加統一,理論修養進一步提高,政治上更加堅定,同志之間更加團結,黨群關系、干群關系更加密切,使黨內的監督更加 有效。
加強學生黨支部、社團、班團建設,為每位學生的成長提供機會,建立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重視加強對青年政治引領,黨旗所指就是團旗所向。在學生黨支部中,切實發揮黨團組織的合力,實現高校黨建帶團建,通過“大手牽小手”互動,高年級學生黨員發揮了先鋒引領作用,低年級入黨積極分子的黨性和覺悟獲得了提升。
教工黨支部、學生黨支部、團總支注重教育廣大團員學生堅定正確政治方向,引導學生增強“四個自信”,堅定聽黨話、跟黨走的人生追求,學生黨支部結合團總支工作,開展了中、高職學生黨建結對儀式及落實黨建帶團建創新模式。
學校重視利用課堂中的思政教育、第二課堂中的實踐教育及網絡課堂中的“大思政”網絡直播課來提升學生對工匠精神的認識及激發學生對工作精益求精的價值追求,加強了工匠精神教育感染力,提升學生職業道德、職業精神教育。
積極引領黨員教師帶領學生參加24365互聯網+就業公益直播課,與學生共同學習教育部高校學生司老師們如何分析就業形勢、解讀就業政策、介紹就業渠道,提升學生職業道德,學生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高度融合。
為了有效地抗擊困難,實現“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特殊時期,各高校全體教職員工團結一心,同舟共濟,及時優化在線課堂教學設計方案,充分利用網課“學習通”平臺及網絡思政大課,24364大學生就業指導直播課等平臺,為學生提供思政教育,推動解決就業民生工程,堅持立德樹人工作不斷線。
重視通過“學習強國”APP智能化平臺,充分利用黨員師生的碎片化時間,提升黨員的理論素養和拓寬知識面,提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思政教育元素的靈活運用能力。
重視將理想信念教育融入教學各環節,推動知識傳授與思政教育有機結合,重視發揮“三全育人”作用,專業課老師均能在理論教學中,積極主動融入育人要素。將理想信念教育融入教學各環節,切實推動全員育人,推動知識傳授與思政教育有機結合,形成協同效應。
通過集體學習形式,以報告會、座談會、研討會、培訓班、讀書班等形式提升專業課教師的思政教育能力。
培養任課老師豐富文化素養、扎實政治思想意識,為人師表,傳遞正能量。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將古典文化中先人的智慧和經驗融入專業課教育中。對學生的考核模式進行創新。
在實訓課程期末考核中加入思政考核環節,以考試形式督促學生加強思想政治的學習。
學校重視利用課堂中的思政教育、第二課堂中的實踐教育及網絡課堂中的“大思政”網絡直播課來提升學生對工匠精神的認識及激發學生對工作精益求精的價值追求,加強了工匠精神教育感染力,提升學生職業道德、職業精神教育。借助校企合作模式,培育學生嚴謹的職業態度,提升職業技能,培育適合專業需要的工匠標桿。重視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以創業的創新思維培養為抓手,引領創新創業素質教育。
耳濡目染,不學以能。發揮校園文化作為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獨特優勢,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感染暗示、實踐育人、情感育人、價值引領等功能。
通過人、物互動,提升文化育人功能,如:校園建筑、自然環境、宣傳欄、人文設施等校園物質文化。
通過人際互動提升文化育人功能,如:校訓、校徽、校史、校歌、校園廣播、社會實踐、社團活動等文體娛樂形式。
發揮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如:微信公眾號、微博、微課、微電影等,共建校園文化。
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達成,需要緊密結合課堂教育、素質教育與網絡教育三大教育平臺,構建思政教育立交橋,層層推進教育、管理、服務活動,踐行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將理想信念教育融入教學各環節,推動知識傳授與思政教育有機結合,建立健全系統化育人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