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俊 陳 偉 傅 鑫 付玉金 孫 聰
(江蘇科技大學,江蘇 鎮江 215600)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以及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1]對廣大青年進行以愛國主義、民族主義的核心價值教育是確保立德樹人的基點,教育擔負著為社會培育人才的重要職責,教育理應履行這一職責,否則便失去其存在的意義[2]。在當今時代背景下,將“三全育人”理念更好的融入高等學校的思政教育,需要學校、學生、家庭、社會四方共同努力,達到育人效果。
“三全育人”即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一種教育的思想亦是一種具有全面性及系統性的教育指導觀念。“全員育人”明確了育人支持系統的組成,要求家、校、學生和社會四方共同努力;“全程育人”強調了從育人主體到育人時空的多維度,充分發揮課程、科研、實踐、文化、網絡、心理、管理、服務、資助、組織等“十大育人體系”的潛能;“全方位育人”突出了育人的全面性,既包含校內課堂、線上網絡的教學亦包含課下校外的德智體美勞全面 發展。
全員育人聯合機制需由學生、家庭、學校和社會共同深度參與。但在目前高校育人體系中,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是由校學工部、輔導員和思政老師來分擔,家庭及社會的力量則顯得微乎其微。而且學校部分職能部門及相關人員的工作存在銜接上的問題,這無疑又增加了學校的負擔,使得學校的事務性工作增加,投入了解學生的時間減少,不能全面的了解學生的狀況和需求。調查發現,多數學生對于思想政治的關注度不高,缺乏自主性與積極性。同時多數高校缺乏科學合理的“三全育人”評教獎懲體制,未形成良好的教育閉環,使得教職工育人工作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未能充分調動,無法很好的履行育人職責[3]。以上因素使得全員育人的聯合機制難以充分發揮其 功效。
部分高校未能很好的尊重育人規律,未能根據學生所處的不同階段,給予學生相應的需求。例如,將思政教育安排在新生入學和大一、大二的正常教學階段,而寒暑假以及大三、大四階段學校安排甚少,少部分高校防止耽誤學生考研和實習,影響考研率和就業率,幾乎不再安排思政教育。實際調查發現,高校學生除了關心學習上的問題,對于就業問題也尤為關注,而良好的就業觀也是思政教育的一部分。在寒暑假的社會實踐也多趨于形式化和功利化。這種斷層化的教育不僅無法起到真正的教育效果,還可能讓學生們形成錯誤的認識,認為思政教育對于自己的未來發展無關。
課堂是思政教育的主陣地,思想政治理論課包含理論性、教育性和政治性,是貫徹立德樹人目標的關鍵。然而部分高校教學方式陳舊,理論脫離實際,老師語言表達缺乏感染力,空話套話多,針對性不強,難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導致課堂氛圍沉悶。加之課時有限且學生人數眾多,大班上課無法細化和因材施教,使得高校思政教育取得的效果不盡如人意。校內活動雖然豐富,但教育性不顯著,學生參加活動多為增加第二課堂學分,使得活動功利性遠大于教育性。
從社稷發展宏觀維度來看,高等學校“三全育人”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培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徑和舉措,其理念思路和目的導向是非常明確的,具體到各個高校在貫徹落實“三全育人”過程中,要圍繞“三全育人”價值本源,充分結合自身實際,構建起科學有效、切實可行的系統性運行機制,突出“三全育人”的實效性。
3.1.1 學校健全育人機制
首先,要構建堅實的領導工作機制。相關的校級、院級部門要明確責任清單,根據相關政策文件制定及時精準的規章制度,分層分類,確保“三全育人”工作的有效開展。其次,要健全人才培養機制。學校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搭建好隊伍建設的各類平臺,不斷夯實隊伍育人基本功。同時針對高校自身特點,要做好專業課與思政課教學的銜接與融合,加強學生與課堂的聯系。再次,要形成可持續的協同育人機制,高校中的各教學單位、學生工作處、團委和教務處等管理部門,應著力解決其管轄范圍內的各個職能部門、各個教育環節之間的連貫和銜接問題,打破原有機械化的崗位邊界,從大局出發,多元協同,制定合理有效連貫的工作規定,推動育人工作的進行。最后,要建立精準的評價考核機制,以立德樹人為目標,提高思政工作質量為出發點,創新評價方式,針對不同層面和對象制定不同標準,真正起到激勵與監督作用,實現全員聯動[4]。
3.1.2 建立家校聯合機制
高校學生雖然生理上是成年人,但學生總體涉世未深,思想上仍然有著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思考問題依然趨于片面,因此家庭的正確引導依然有其存在的價值。學校可以建立家長聯合會,不僅可以建立更加親密的家校聯系,也能夠更多的反映問題并解決問題,從而完善全員育人機制,更好的實現全員育人。
3.2.1 夯實思政課堂育人主陣地
思政課是落實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一方面高校應當創新教育手段和方法,充分運用新科技手段,提高師生間的親和力以及課堂吸引力,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課堂上可多以社會實時熱點、難點等與學生們生活學習切實相關的話題為起點,設置相應的情景問題,把學生們從被動接受的位置拉到主動思考的位置,充分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
3.2.2 優化科研育人路徑
高校應加大力度推動科研育人項目開展,各高校圍繞學科特色、依托學科資源,建立完善大學生科技創新基地,針對實際項目或比賽的難易,制定合理完善的獎懲機制,重視學生作品的科技性、創新性、獨立性、理論性以及實用性,激發學生們的創造熱情,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和創新能力[5]。將科研實踐與思政教育有效的融合,不僅可以有效解決學生寒暑假社會實踐形式單一、內容陳舊等問題,亦能夠適當緩解大三、大四學生學業、就業壓力等問題,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思政教育的影響,充分發揮全程育人的連貫性作用。
3.3.1 充分發揮思政教育課堂的主陣地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遵循教書育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不斷提高育人功能。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1]作為高校思政課教師,要堅持以課程教育教學為主陣地,堅持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八個相統一”,通過教育教學方式的不斷創新,做到真正意義上的“三全育人”。當然,不能為了創新而創新,要在“四個回歸”引領下,堅持“教師為本、內容為王、載體為媒”,只有擁有了高水平的師資隊伍,高質量的教育教學內容,再加上全媒體時代的載體平臺,才能到達理想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單純強調創新容易矯枉過正、本末倒置。
3.3.2 高度重視第二課堂建設
優化育人載體,加強實踐育人,將思政教育由平面化轉向立體化,積極引導大學生參加創新創業實踐、志愿服務工作,讓學生在實踐中領悟理論知識,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4]。同時學校還應加強與校外企業合作為學生發展提供支持平臺,幫助學生樹立勞動教育觀,增強自身勞動意識,進而提升自身職業技能,培養學生知行合一的優秀品德及責任擔當意識。學校還可通過樹立優秀的典型,選取身邊的榜樣,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和朋輩效應[6]。
本文著重研究了“三全育人”理論在當下時代背景的實現路徑,為推進“三全育人”理念在高校實施提供一種可借鑒推廣的實踐模式。研究發現當今高校思政教育在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合力育人方面、高校學生各階段的安排方面以及課堂和社會實踐的創新方面的部分不足之處。提出完善育人體制、尊重育人規律和創新思政教育方式等觀點,以優化高校全員、全程和全方位育人路徑。但因為手頭資源有限以及問卷調查、訪談對象的局限性等客觀因素存在,使得問題分析的角度存在一定局限,然而提出的解決方案在一定范圍內依然有較好的實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