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祥 趙晨竹 孫振飛 于蒙蒙 孫妍妍
(鄭州西亞斯學院,河南 鄭州 451150)
目前我國有部分大學生,在大學學習生活中普遍很迷惘,并不知道該干什么,業余時間對著電腦、刷著手機、沉迷游戲。許多學生意志不堅定,學習任務沒有老師的監督根本無法完成。
暨南大學輿情研究中心曾就“當代廣州大學生生活與思想現狀”做過詳細的問卷調查,其中有191份有效樣本顯示在未來規劃方面,73.3%的同學表示沒有明確的目標。無獨有偶,我們在對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時,結果亦顯示有66.7%的同學對未來工作沒有目標。大學生缺乏目標性,在日常學習生活中被動的去學習,只想不掛科,不具備學習的主觀性與積極性。導致大學四年未學到有用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最終導致大學生就業的不成功不理想。
部分大學生缺乏學習積極性的具體表現為:
1)上課時間不認真聽講,不少同學開小差玩手機,老師布置的作業很少獨立認真完成,通常表現為能抄則抄,很少有同學認真思考獨立完成課下作業。
2)課下學習生活的缺失,大學老師講課很精煉,靠課堂上短短的四十分鐘很難完全掌握老師所講授的知識,這就需要課下時間認真復習,而當代大學生對大學階段的學習缺乏正確的認識,課下往往討論的不是學習內容和專業知識,而是電子游戲和流量明星。
通過研究發現一些大學生生涯規劃的現狀并不樂觀。部分大學生對未來的職業目標沒有明確清晰的認識,自我認知能力弱、價值取向偏頗和職業準備不足。研究對象中有76.4%的同學沒有明確職業方向。研究對象所表現出來的,對于未來理想職業選擇的迷惘正印證了這一觀點。職業目標和職業選擇之間存在著不可分割的關系,沒有明確的職業目標將對畢業以后的職業選擇產生很大的影響。
1)完成“高考小目標”后過度放松在上大學之前,所有高中生的目標是考上一所好大學,學校和老師的教育也是如此,“努力一把,到了大學就好了”,家長也說“到了大學就輕松了”,但是高中生完成了考大學的“小目標”之后,變成了大學生之后就迷失了方向,失去了目標。
2)自我控制能力差,易受各方面影響,一方面是對網絡產生過于強烈的依賴性,學生因交際困難而在網絡的虛擬世界里尋找心理滿足,又或者因網絡本身的誘惑深深吸引;另一方面是受身邊人的影響,產生盲目跟從心理,即大家都在玩,我也要玩。
3)缺乏遠大的理想,許多大學生固執的認為考上了大學就一定能找到工作,更本不了解日益嚴酷的就業環境,和社會環境對人才的要求,而忽略掉了大學生職業技能和職業素質的培養,在學校里只求安穩畢業拿到畢業證書,沒有樹立遠大的人生目標和職業目標。
1)處于學習與生活的壓力中:大學生的學習壓力相當一部分來自所學專業非所愛,這使他們長期處于沖突與痛苦之中;課程負擔過重,學習方法有問題,精神長期過度緊張也會帶來壓力。
2)缺少學習興趣,沒有學習目的:大學生活豐富多彩,向大學生提供了多種選擇途徑,大家被新鮮事物所吸引,相比之下學習是無聊枯燥的,缺乏對學習的喜歡和對知識的渴求。
3)沒有良好的作息習慣:大學生不規律的生活也是導致學習積極性不足的重要原因,大學生在享受充足的休閑時光的同時,熬夜導致了第二天精神萎靡,沒有精力學習。
1)個人定位不清:學生從小受家庭的影響,一心專注一學習,忽視對其他能力興趣的培養,或報不感興趣的興趣班,報專業時聽從家長安排。繼而不了解自己的性格、能力、心理和行為。以至于在選擇職業的過程中并不清楚自己適合做什么。
2)職業定位不清:學生對各個職業的了解較少,對各種職業需要的技能不清楚,總是跟隨熱門職業,“隨大流”的進行選擇,無法認清社會職業,因此也就無法做好匹配工作。
3)個人價值觀的迷失:在多元化的社會意識和文化的影響下,個人的價值觀極易受到波動、變化,甚至是迷失。強調自我為中心,從而被物欲化,功利化。缺少個人奉獻和集體意識,繼而缺乏職業目標。
為了使年青一代的學生能在日漸復雜國際局勢和愈加嚴酷的挑戰中生存下去,必須重視學生的自我認識、職業探索、生涯規劃和自主決策能力的培養。首先是幫助學生避免學習上的盲目性和被動性,幫助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動性和策略性。其次是對學生產生內在激勵的作用,促進學生產生學習的動力,啟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不斷地激發和鞭策自己為實現各階段目標和最終目標不懈地奮斗。
職業生涯工具。本研究采用霍蘭德職業興趣測評、性格MBTI測評、價值觀WVI測評、自我能力評估四個測評。
霍蘭德職業興趣測評即可以根據興趣的不同,可以將人格分為6種類型,。該測評分為7個部分:理想職業、感興趣活動、擅長活動、喜歡職業、能力簡評、測試總分、價值標準。通過對這7個部分的測評,最后根據得分可劃分多個類型,找到學生個人類型結果可以幫其分析其性格、興趣,分析權衡這些測評結果并且和研究中開展的興趣探索游戲,“尋找你的興趣島”、“我寫你猜”等興趣探索游戲結合幫助學生明確自己的興趣以及其適合的崗位。
通過性格MBTI測試與活動,引導學生探索自己的性格特點,從能量獲取的途徑:外向(E)-內向(I),注意力的指向:感覺(S)-直覺(N),決策判斷的方式:思考(T)-情感(F),采取行動的方式判斷(J)-知覺(P)四個維度,使學生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行為方式,也懂得了如何發揮優勢與他人互動。通過一些行為小游戲,讓學生更加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
價值觀WVI測評通過衡量價值觀(工作及工作以外的),以激勵人們產生工作目標。量表將職業價值分為3個維度:一是內在價值觀,即與職業本身性質有關的因素;二是外在價值觀,即與職業性質有關的外界因素;三是外在報酬,共計13個方面:利他主義,智力刺激,美感,獨立性,成就感,社會地位,經濟報酬,社會交際,管理,安全感,舒適,人際關系,變異性或追求新意。
通過家族圖譜,我們能追述到自己的起源,而通過職業家族樹,大學生了解到家族中,親人的職業取向對自己未來職業傾向的影響,甚至可以預測到自己將來就業時,可能利用到的人脈資源。通過讓學生繪出自己的職業家族樹,并對家族樹進行分析,可以了解學生與家族中某些親屬的職業趨向是否相同,繼而拓寬了學生就業的視角。
通過對測評結果進行綜合分析與權衡,讓學生客觀全面地了解自己,認識自己,追求自己喜歡的事物,明確喜歡的職業方向。
在興趣島游戲中,讓學生找到他們各自的職業興趣,以及興趣的類型,使成員們認識到興趣與職業之間的聯系,引導他們在游戲中找到自己在大學生活中的目標,認真從分析出來的興趣愛好中,明確對未來的規劃,建立一個清晰的目標性。
通過讓成員們觀看貓鼠游戲電影,分析電影片段,讓學生對主人公扮演的某個職業身份所需要的能力,進行分析,從分享過渡到對自身能力的分析,再根據前幾期活動中找到的個人的興趣,兩者結合,使學生更加了解自己,明白自己的目標,以及自己所欠缺能力,引導學生想要實現夢想的欲望,從而提高學習積極性。
在價值觀的拍賣活動中,先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活動中體會到做出正確選擇的重要意義。在后期的團體輔導中協助學生進行職業探索,探討工作對個人的影響,使學生認清自己的優劣勢,從而樹立職業目標,在生涯規劃上掌握主動。
大學生正處于可塑性最強的年齡,在大學期間對學生的指導非常重要,通過在團體輔導中使成員參與游戲、活動,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樹立目標的重要性,然后再分階段在學生不同的時期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樹立小目標,明確具體的行動方案。這樣,在有了目標和行動方案之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便會提高,也會使他們的大學生涯豐富充實,在生活中獲得成就感,將來成為對社會有貢獻、自身有發展的棟梁之才。
在經歷為期六次,總時長超過12小時的職業生涯團體輔導之后,通過職業探索和興趣分析,以及個人定位之后,學生有了較為清晰的目標,學習動力與學習興趣有所增加,并在課下制定了學習計劃與激勵方案,還成立了學習互助小組,在課余時間相互學習共同進步!通過對調查問卷與生涯探索工具得出的數據進行分析,并與進行職業生涯團體輔導之前的學生的數據進行對比,發現學生普遍職業目標較為清晰,職業路徑較為準確,學習的積極性和動力性都有了顯著的提升,這足以證明進行職業生涯團體輔導對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