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夫 趙 野
(1.沈陽農業大學學生創新創業與就業指導處,遼寧 沈陽 110866;2.沈陽農業大學理學院,遼寧 沈陽 110866)
教育客體的統一性。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業精神是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主要目的,旨在提高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有抱負、有思想、有文化、有紀律、有能力的現代大學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和建設的人才基礎。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趨勢下,高校應該培養符合新時代需求的高素質創新創業人才[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出牢固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術的人才,并且德才兼備,是全方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秀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持續發展不僅需要當代大學生積極主動支持黨的領導、實行黨的思想、觀念、方針和路線,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道德素質,還應該在正確的三觀引導下,理論實踐兩手抓,充分調動大學生創新創業的自主性和積極性,最終成為對社會做出積極貢獻的大學生。
1)思想政治教育引領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方向。高校思想政治與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融合建設作為我國大學生現代化教育的重點研究內容,在引導當代大學生走上正確的創新創業道路,指引其正確的創新創業發展道路和方向上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大學生作為新時代創新型人才,其正確的思想政治立場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投身社會的基本素質和素養。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主要包括世界觀教育、方法論教育、信仰信念教育、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創新創業精神教育等等[2]。大學生創新與創業教育可以有效地檢驗和鞏固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成果,通過指導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來幫助實現其創業活動,創業活動目標的確立和實施將極大地使他們更加堅定理想信念,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意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和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有機結合,能促使高校準確地掌握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具體發展方向。
2)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水平。高校的思想政治和文化教育的體系建設為進一步地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教育活動提供了經驗和資源。高校教育培育大學生形成創造性思維是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活動的核心環節之一,高校思政教育就是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活動的重要一環,是在教育方法論層面上提高了大學生的創業能力和創業水平,學生通過創業活動,接觸市場經濟并不斷地思考和進行自我完善,不斷地提高其融入社會和主動適應社會的意識和能力。高校將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融入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整個過程,是一個全方位、立體的教育過程,同時,高校需要通過不斷更新其雙創+思政教育的理念,優化創新型的人才培養模式,注重創新型人才的全程化培養,加強學生創新創業第一課堂課程與創新創業第二課堂的活動深度互動和融合,增強大學生自我創新創業的意識,從而全面提升大學生的自我創新創業的能力和創業實踐水平[3]。
3)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品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著力于激發和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思想意識和責任意識。通過參加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課程能夠培養大學生心系熱愛祖國、關心經濟社會、傳承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意識和情懷,教會大學生如何建立和諧的社會人際關系,不斷地增強和培養大學生對國家和社會的責任感和社會使命感。高校的創新創業實踐教育活動,能夠激勵和引導大學生進一步堅持理想信念,樹立較強的主體責任意識,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在創業實踐活動中認識到自身所肩負的社會意義和責任,獨立主動地解決創業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和問題[4]。
1)開展創新創業實踐活動,凸顯思創融合實踐特色。“一步實際行動勝過一打綱領”。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是一種社會實踐性極強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思政教育的開展同樣需要充分依托于大學生的創新創業實踐,創業實踐活動極大地加深了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將抽象的大學生思政教育回歸具體化,創業實踐活動不僅能使大學生形成開創型的個性和優良的創業基本素質,并且能在實踐中為大學生提供優質的機會[5]。同時,大學生們廣泛積極地投入社會實踐的同時,能夠吸收實踐經驗,克服享受和追求安逸的不良思想,培養奮斗的精神力量,為今后的創業奠定良好的基礎。高校創業示范基地的建設,有助于大學生形成創業規劃,為創新創業教育提供制度上的保障,積極引導大學生參與創新創業活動。進行不斷地磨練和適應,讓學生在創業實踐中不斷提升創業素質。
2)形成創新創業校園文化,凸顯思創融合精神特色。我國的高等教育始終都存在著重理論基礎知識的講授、輕創新能力的培養等問題,因此,我國現階段高校畢業生的創新精神與意識和自主創業的能力還不夠獨當一面,和當下社會的需求水平仍有一定的差距,尚需繼續發展[6]。因此,為培養更多的自主創新型人才與創業實踐型人才,形成優良的創新創業實踐教育環境,高校需要積極開展以高校大學生的自主性創業活動實踐為指導和主體的大學生創業型理論和實踐教育活動,大力地提倡和教育宣傳創業精神,營造積極有序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文化氛圍,可以使學生在耳濡目染下形成內在的素質和自覺的行為,有效提升創業素質,打好創業基礎,從而提升大學生群體的創業品質以及創業能力。
3)改革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凸顯思創融合時代特色。創業發展是近年來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要戰略方向,是近年來中國進行教育體制和結構性改革的必然選擇,是引導和促進我國創業教育進一步走向開放和現代化的一條有效途徑。高校的思想理論政治理論課程教育是創業人才教育發展的主陣地[7]。根據創新創業理論課程教育的特點和時代發展需要,培養一批具有較強的創造力、創新精神和較強的創業實踐能力的高素質復合型創業人才,轉變對創業教育的觀念,調整其教學內容,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才能夠更好地貼近大學生的創業思想、貼近大學生的創業情感、貼進大學生的創業實際。高校需要深入實施課程體系的改革,在傳統雙創課程的基礎上進行改進,同時增加雙創教育課程的分量,融入創業知識、創業心理、創業技能、市場經濟知識、法律知識等與創業密切相關的課程,同時還要優化創新創業課程的設置,實施從淺到深的遞進式改革。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融合思政教育的教學研究,是促進高校雙創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和重點內容。正確把握思政教育的改革方向,明確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意義,在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中融入思政教育,促進高校教育教學的深化改革和教育質量的提升,對培養符合時代發展社會建設的創新型高素質人才具有重要意義[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