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虎 韓 煉
(樂山職業技術學院,四川 樂山 614000)
教育部在《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中指出:“在高等學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積極鼓勵高校學生自主創業,是教育系統深人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服務于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重大戰略舉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是落實以創業帶動就業,促進高校畢業生充分就業的重要措施”。為鼓勵創業帶動就業,促進多渠道就業和創業,我國提出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即“雙創”)就是讓每個人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得以實現個人的夢想。高職教育注重應用技術人才的培養,特別是高職院校的工科專業,以專業技術、技能的培養為主,基礎文化知識的教育為輔,更加注重學生的實踐技能和實際工作能力,為創新創業提供了必要的人才基礎。鼓勵學生創新創業的同時,要加強對創新創業思想政治教育。基于課堂思政的創新創業教育就是要培養具有家國情懷的創新型大學生。家國情懷是高職院校大學生成為創新創業人才的重要基礎。黨的十九大以來,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極大地激發了大學生積極投身于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浪潮中去。因此,在創新創業教育中,引導學生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讓學生把自己的個人發展與國家發展緊密結合起來,投入到報效祖國的行動中。
創新創業教育是在黨的創新理論指導下的高校育人實踐。高職院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就是要將黨的創新理論的最新成果帶進課堂,帶進學生頭腦中,成為大學生創新創業的重要思想理論指導。創新創業教育的首要根本是立德樹人,圍繞著 “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的大局,培養出理想信念堅定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樣才能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才能全面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以指導學生參加“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為例,闡述如何在創新創業教育中融入課堂思政。首先讓學生明白“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的意義,不能讓學生僅報著拿獎的目的去參賽。“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的目的是:深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引領創新創業教育國際交流合作,加快培養創新創業人才,促進創新驅動創業、創業引領就業,以賽促學,培養創新創業生力軍。只有讓學生深入了解比賽的意義,才能更加充分地發揮出主觀能動性。指導學生參賽的項目是與氫燃料電池新能源汽車行業相關,但首先讓學生了解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國家政策及目前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背景。國務院發布了“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規劃中指出:系統推進燃料電池汽車研發與產業化;加強燃料電池基礎材料與過程機理研究,推動高性能低成本燃料電池材料和系統關鍵部件研發;加快提升燃料電池堆系統可靠性和工程化水平,完善相關技術標準;推動車載儲氫系統以及氫制備、儲運和加注技術發展,推進加氫站建設。在創新創業比賽指導過程中,要將國家政策、行業背景融入到項目指導過程中,讓學生在實際項目過程中了解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引導學生堅定“四個自信”,讓學生把自己的個人發展與國家發展緊密結合起來。
“工匠精神”是一種工作態度,一種人生態度,代表著一種時代的精神氣質:嚴謹、專注、敬業、精益求精。從“工匠精神”第一次被寫進政府工作報告,到“十三五”規劃和十九大報告中對“工匠精神”的多次強調,弘揚工匠精神已經成為高職教育的必要課程。工匠精神作為一種重要的精神資源,在建設“質量強國”和“制造強國”中是不可或缺。在創新創業教育中弘揚工匠精神,需要推動傳統匠心精神的觀念的轉變,以科學發展的態度把握其新的時代內涵,要把工匠精神融入創新創業中,同是也要把創新精神與工匠精神相結合。我們要更新觀念,正確把握,在培養學生腳踏實地專注做事的精神,培養學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境界,培養學生遵道守德、無私敬業的品格的同時,也要培養學生進行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真正讓工匠精神成為推動我國邁向制造強國的巨大精神力量。
以指導學生參加“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為例,我們指導學生做項目的過程中,帶領學生與企業對接,讓學生提前感受企業文化,實現創新創業項目和企業的有效對接,讓學生跟著企業工程師學習嚴謹、專注、敬業、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學生在參與項目開發的過程中,不僅要學習技術知識,而且要接受企業文化的熏陶,感受培養學生腳踏實地專注做事的匠心精神。在創新創業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培養,這樣才能培養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的職業綜合素質和創業創新精神的人才。
推動創新創業教育與課程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育人與育才相結合,才能有效培養出具有高素質高水平的社會需要的技能人才。創新創業教育與課程思政教育相輔相成,同行同向,共同服務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在實現創新創業融入課程思政建設的方式上,應光以黨的創新理論為指導下,充分發揮高校的主動性,結合企業文化與工匠精神,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