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金融助力脫貧攻堅取得成效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扎實推進
2019年,在精準扶貧戰略指引下,脫貧攻堅工作取得關鍵性進展。在此過程中,金融發揮了重要作用。截至2019年二季度末,全國累計使用扶貧再貸款5000億元,累計發放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及脫貧人口貸款1.73萬億元,共計4915萬人次獲得貸款支持,累計發放產業精準扶貧貸款2.09萬億元,帶動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500萬人次。
2019年年初,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財政部、農業農村部聯合發布《關于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指導意見》;銀保監會發布《關于做好2019年銀行業保險業服務鄉村振興和助力脫貧攻堅工作的通知》,加速推進金融服務鄉村振興。
2、金融業對外開放穩步向前全方位構建開放新格局
從機構準入開放,到業務準入開放,再到市場開放,2019年金融管理部門推出了30多條開放措施,再加上前期開放措施,多數開放舉措漸次落地,涉及到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評級業、支付清算行業等。與此同時,債券市場、A股市場被納入國際主流指數,滬倫通開通,金融市場雙向開放呈積極態勢,得到更多國際投資者認可。
2019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對外開放要繼續往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方向走。由此可見,金融業對外開放將繼續穩步推進。
3、金融持續發力民營小微助力實體經濟提質增效
2019年,金融管理部門繼續發揮“幾家抬”政策合力,精準滴灌支持民營小微企業融資,并鼓勵商業銀行多渠道補充資本,夯實資本實力,提高銀行支持實體經濟的意愿和能力。
在貨幣政策方面,央行繼續采用定向降準、再貸款、再貼現等結構性支持措施,“三檔兩優”存款準備金率政策框架基本確立。在監管政策方面,銀保監會從體制機制、信貸投放、產品服務、風險管理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推動銀行業提升服務能力,加大服務力度,政策效果持續顯現。總體來看,民營小微領域金融服務取得了量增價降、提質增效的成果。
4.進一步增強金融業治理能力促進金融業持續健康發展
2019年10月召開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11月1日,人民銀行黨委、外匯局黨組學習傳達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要求進一步增強金融業的治理能力,提出要“不斷健全金融宏觀調控機制,建設現代中央銀行制度,健全具有高度適應性、競爭力、普惠性的現代金融體系”。
2019年,金融管理部門在補齊制度短板、推進制度建設方面持續發力,完善了宏觀審慎管理、金融控股公司監管、系統重要性銀行監管、銀行保險機構公司治理、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方面的監管制度;7月26日,人民銀行就《金融控股公司監督管理試行辦法(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辦法》)公開征求意見,《辦法》遵循宏觀審慎監管理念,對金融控股公司的準入標準、資本規模、業務行為及經營風險實施全面、持續、穿透式監管;11月26日,人民銀行、銀保監會就《系統重要性銀行評估辦法(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確立評估系統重要性銀行的基本規則,加強宏觀審慎管理;11月29日,銀保監會出臺《銀行保險機構公司治理監管評估辦法(試行)》,首次對公司治理機制失靈等情形設置調降評級項。此外,為進一步優化市場環境,監管層出臺系列重磅文件,金融消費權益保護機制持續強化完善。12月27日,人民銀行發布了《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實施辦法(征求意見稿)》,并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另外,接管包商銀行、大家保險集團成立等事件也標志著金融風險處置機制建設開始了市場化、法治化的探索。
與此同時,我國金融體系也在不斷完備。2019年全年共17家銀行理財子公司獲批;12月,郵儲銀行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
5、證券法修訂獲通過證券市場基礎制度進一步完善
2019年12月28日,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修訂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以下簡稱“新證券法”),新證券法將于2020年3月1日起施行。
新證券法進一步完善了證券市場基礎制度,為打造一個規范、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提供了堅強的法治保障。在深入分析證券市場運行規律和發展階段性特點的基礎上,新證券法作出了一系列新的制度完善,包括全面推行證券發行注冊制度、顯著提高證券違法違規成本、完善投資者保護制度、擴大證券法的適用范圍等。
6、科創板推出、滬倫通開通資本市場深度廣度進一步拓展
在2018年11月召開的首屆進博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宜布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經過半年左右時間的籌備,科創板于2019年6月13日正式開板,標志著中國資本市場迎來了一個全新板塊。試點注冊制,是科創板改革最大的制度突破,在中國資本市場發展中具有里程碑式意義。
2019年6月17日,歷時四年籌備,滬倫通正式啟動,這是深化中英兩國金融領域互利務實合作的重要舉措和標志,也向世界表明了中國資本市場自主對外開放的腳步不停歇、中國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的決心不動搖。
7、利率市場化再邁關鍵步伐LPR改革破解融資貴難題
2019年8月17日,央行發布公告,改革完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形成機制。貸款定價“錨”由此前的貸款基準利率轉變為LPR。2019年8月以來,1年期LPR報價已較同期限貸款基準利率下調了20個基點;當年9月,新發放企業貸款利率較2018年高點下降0.36個百分點,初步體現了以市場化改革方式降低貸款實際利率的政策效果。
LPR形成機制改革是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關鍵一步。結合當前經濟形勢看,LPR形成機制改革有助于進一步疏通貨幣政策傳導,從而能更有效地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從這一角度看,LPR形成機制,改革充分體現了寓改革于調控、將短期目標和長期改革目標有機結合的思路。
8、人民幣匯率彈性增強發揮自動穩定器作用
2019年以來,人民幣匯率雙向浮動特征明顯。2019年8月5日,受中美貿易摩擦升級影響,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破“7”;9月3日,創下7.17:1的近10年歷史低點;11月、12月,又反向破“7”,重回升值趨勢。
2019年,國際環境的不確定性上升,人民幣匯率波動幅度加大是合理的,這種波動是人民幣匯率彈性機制的具體表現,是匯率彈性機制應對外部沖擊的合理反應。在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下,當前中國外匯市場運行平穩,境外資本流入增加,外匯儲備規模保持平穩,人民幣籃子匯率在全球貨幣體系中表現穩健。
9、穩妥處置金融風險護航金融業穩健前行
2019年,我國金融體系穩健運行,風險總體可控。不過,受經濟增速下行壓力有所加大以及公司治理水平參差不齊等因素影響,金融風險也有所暴露。
在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統一協調指揮下,金融管理部門針對不同風險分類施策,其中對于威脅金融穩定的重點領域風險及時“精準拆彈”。5月24日,人民銀行、銀保監會依法對包商銀行實施接管。果斷實施接管發揮了及時“止血”作用,避免了包商銀行風險進一步蔓延。此外,恒豐銀行得以改革重組,錦州銀行引入戰略投資者。總體來看,我國中小金融機構整體經營穩健,且近年來通過早期糾正措施,已有164家機構評級結果改善,退出高風險機構名單。
10、金融科技向縱深發展應用與監管試點有序推進
2019年8月,人民銀行印發《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2019-2021年)》,從宏觀層面明確提出未來3年金融科技工作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提出到2021年建立健全我國金融科技發展的“四梁八柱”。
與此同時,金融科技應用試點和創新監管試點也在有序推進。2019年,北京、上海、廣東等10個省市積極開展各項準備工作,確保金融科技應用試點工作穩步有序推進。2019年12月,人民銀行啟動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工作,支持在北京市率先開展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探索構建符合我國國情、與國際接軌的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