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婷 王景 杜婉婉 張磊
【內容摘要】文章以我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立法現狀為依據,分析當前相關法律制度存在的不足及短板,進而對如何完善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保障制度提出相關的法律建議。
【關 鍵 詞】校企合作;法律保障;職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7;D922.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20)02-0046-02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①,不但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得到確定,而且職業教育的深入發展方向也進一步清晰。
然而,職業教育一直是我國教育體系中的較低層次,處于弱勢地位。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法律制度不完善,是掣肘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我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相關立法
在《職業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勞動法》等法律文件中,均可找到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相關規定。近年來,在《職業教育法》的基礎上,行政法規規章及地方性法律文件等陸續出臺,在推動職業教育發展、保障校企合作順利開展等方面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國家層面相關立法
1.《職業教育法》
鼓勵多元主體投資助力職業教育辦學;指出職業學校可聘請專業技術人員兼任教師;強調企業應接納職業學生和教師實習,并給予適當勞動報酬。
2.《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
進一步全面統籌教育和產業的融合發展。突出了企業的重要主體地位,降低了企業投資辦學審批成本,豐富了企業辦學形式,將學生到企業實習實訓、企業需求融入人才培養實現對接,實現“供給-需求-供給”閉環反饋,促進企業的人才需求和學校的人才供給之間的無縫對接。
3.《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
明確了校企合作的七大形式,對地方政府推動校企合作的職責提出了細致要求,鼓勵開展產教融合型企業建設試點,并要求對參與校企合作成效顯著、影響力較大的企業予以表彰和稅收減免。《辦法》在明確學校和企業在校企合作中的雙主體地位,發揮企業辦學主體作用方面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二)地方性立法
1.《寧波市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促進條例》
該條例是我國第一部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地方性立法和專門性立法。界定了“校企合作”的概念,提出建立新的校企合作運行機制,鼓勵和強化企業社會責任,明確職業院校權利與義務,②建立預防和妥善處理實習生突發意外傷害機制等。
2.《河南省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促進辦法(試行)》
該辦法是我國第一個由省級行政單位頒布的校企合作促進辦法。③強調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是政府、職業院校、行業協會、企業的共同責任,并明確了各方參與人才培養的權利義務;為不斷推進校企深度合作,要求專門成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促進委員會。
二、我國現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法律制度存在的不足
盡管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法律文件在不同層次不同級別都有所體現,仍存在諸多短板。比如法律文件數量少且規范不夠詳細,實踐性不強,相關法律體系不完善等。
首先,立法缺乏系統化和完整性。
目前校企合作相關規定雖然能從《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文件中找到,但都比較簡短、籠統。《職業教育法》已頒布23年,其中關于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規定已遠不能滿足目前實踐教學的發展需求。校企合作單行法缺失,新出臺的《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作為部門規章雖然在某些層面可以彌補不足,但是法律效力低了不少。地方性的校企合作促進法律文件對校企合作相關事項規定較為詳細,但由于效力不高、適用范圍有限,很難在全國范圍內具有普適性。
其次,權利義務界定過于籠統,可操作性差。
筆者經過檢索發現,《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中“應當”一詞出現31次,頻率極高。表明國家對校企合作的要求是一種原則性的規定,或者說是一般性的要求,在實踐中靈活性較強,強制性和執行力不足。如《辦法》第18條第二款“教育行政部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應當在招生計劃安排、學籍管理等方面予以傾斜和支持。④”如何傾斜,按何種比例傾斜;如何支持,以何種方式支持,均未明確。第22條指出,“參與校企合作效果顯著的企業,可以享受政府的優惠政策”。具體適用何種優惠政策,優惠到何種程度均沒有說明,對企業行為的指向性和促進性大大削弱。《職業教育法》中“適當”出現了4次,“鼓勵”出現7次,同樣導致具體操作過程中因“可自由控制”的空間過大而顯得無所適從。
第三、缺少懲罰性條款,致使合作協議遵守難。
《職業教育法》中對學校不履行或不恰當履行校企合作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均未提及。對政府的責任,僅強調“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挪用、克扣職業教育的經費”,如若挪用,如何處罰、由何機構實施處罰均未說明。對于企業的義務亦是如此,雖提出了應該承擔法律后果,但并沒有制定詳細的處罰收費比例,懲罰性不強。
《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明確指出,在校企合作中學校、企業不得損害學生、教師、企業員工等的合法權益;否則,由相關主管部門責令整改,并依法追究責任。雖有懲罰性條款,但是具體遇到合法權益受損時,援引何種法律文件追究責任并未明確。使規定本身對校企合作參與者行為的強制性不足,法律規范的效力大打折扣。
三、完善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制度的法律建議
(一)完善校企合作法律保障制度立法體系
一是修訂基本法明確校企合作的法律定位。修訂《職業教育法》確定校企合作的基本內涵,明確政府、企業、學校三者的主體地位,同時將《勞動法》、《企業所得稅法》等文件中有關校企合作的規定進一步修訂,使之更適合職業教育發展需要。二是制定行政法規規章,細化權利義務,強化執法環節。如可由國務院出臺《職業教育法實施條例》等,具體規范校企合作內容、形式及相關的法律責任。三是鼓勵地方立法。充分調動地方的立法積極性,在注重落實上位法的同時,因地制宜,根據地方職業教育發展特色出臺具體的校企合作法規規章。
(二)強化校企合作相關優惠政策落實到位
想要更好地調動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完善的優惠政策及有效的落實極其重要。首先,各地需在立法中突出對參與校企合作的企業的獎勵及稅收優惠,細化操作規定,簡化操作手續,讓優惠真正落到實處。其次,建立政府對高校校企合作的財政投入制度,新增教育經費要向職業教育傾斜,安排專項資金用于高職院校的校企合作,并確保專款專用。
(三)明確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各主體的權利義務及相應的法律責任
政府作為校企合作的推動者,根據《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促進辦法》規定,對本行政區域內的校企合作,政府負有統籌協調、綜合管理和服務保障職責。比如創造良好的校企合作環境,構建高效的協調機制,維護學生的權益不受侵害等。在新的立法活動中則需要強調,政府及其職能部門對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不作為、濫作為需要承擔的不利后果。
企業作為校企合作方,依照國家政策享有稅收減免的權利,以及優先利用校企合作產生的人才成果、科技成果的優勢。同時企業需要增強校企合作意識,利用多種生產要素參與校企合作,為職業院校提供實習地點、實習機會,為頂崗實習學生或者學徒的基本勞動權益提供保障。企業不能履行義務需要承擔的不利法律后果,也需要法律進行明確的界定。
學校是校企合作的最大受益者,可以通過校企合作獲取更好的教育教學設備和場所、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節約教學成本、提升就業率等。承擔為企業開展職工培訓、輸送人才,提供所需的課程、師資等義務。如果職業院校在校企合作過程中出現亂收費、管理行為不規范以及其他損害合作企業及員工利益的行為,也應在完善立法過程中明確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強化學校合作的規范化和制度化。
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社會大背景下,深化職業教育改革,完善職業教育及其校企合作相關立法是前提,守法是基礎,執法是關鍵。只有多管齊下,多方發力,才能有效促進職業院校、企業、政府多方協同發展,為我國由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的邁進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撐。
注釋:
①黨的十九大報告.2017年9月.
②趙婷.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法律規范分析[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8(7).
③官巍,寇鑫.高職教育校企合作辦學的立法現狀及比較研究[J].2018(01).
④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Z].2018年31日起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