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周
【內容摘要】近些年來,由于冤假錯案的頻頻曝光,社會各界對刑事錯案都給予了較大的關注。但是,檢察環節刑事錯案的發生不是由單一事件引起的,而是由多項因素綜合形成的。檢察機關作為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其對刑事訴訟不僅具備監督的作用,而且還承擔著訴訟的職能。但是,當前其還存在著各式各樣的問題,導致檢察機關易存在消極的辦案心理,有可能影響整個刑事案件判決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關 鍵 詞】檢察環節;刑事錯案;成因;防治對策
中圖分類號:D9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20)02-0097-02
黨十八屆四中全會的召開,提出了要努力讓人民群眾從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切實地保障人民的合法利益。而縱觀刑事錯案的發生,不是在檢察環節上發生,就是在檢察環節上發展。因此,不斷地研究與分析檢察環節刑事錯案的成因及防治對策,不僅可以降低刑事錯案的發生率,而且還能幫助樹立良好的社會風氣,增強人們對法制的認同感。本文就針對檢察環節刑事錯案的成因及防治對策展開具體的分析與討論。
一、檢察環節刑事錯案的成因分析
通過對檢察環節刑事錯案成因的分析與了解,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幫助我們及時地采取針對性的解決措施,來不斷的完善刑事案件的質量監控體系,優化和提高檢察的權能,確保能夠減少司法漏洞,促進社會公平發展。下面,就針對檢察環節刑事錯案的成因展開具體的分析與討論。
(一)外部環境的影響——檢察獨立與檢警關系
司法的獨立性是保障司法案件公正的基礎。但是,檢察權在具體行使時,卻常常面臨獨立性無法保障的問題。我國有關法律指出人民檢察院可依法行使檢察權,但是該項權利在具體實施時,受到外界因素影響較大,導致無法真正的發揮出其作用和價值。而導致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為:檢察機關領導的任免主要是由各級領導人和地方政府來主導決定的,這樣就會影響檢察機關領導權利使用效率。此外,在審理地方型案件時,地方政府往往將意志強加于檢察機關,導致檢察機關權利受限,給最終的審判結果帶來影響。在立法方面,我國主要形成了“檢警分隸、偵訴分離”的權利格局,這樣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我國公安機關和檢察機關能夠各居其位,各司其職。但是,在具體工作時,檢警關系還存在著“配合有余,制約不足”的問題,以此也就給最終的偵查結果埋下了安全隱患。此外,對于犯罪嫌疑人的拘留問題,檢察機關和公安機關是各司其職,檢察機關主要發號施令,而具體的逮捕工作還需要依靠公安機關去依法執行。倘若檢察機關與公安機關配合不密切或者溝通受阻礙,就會使得監督過于柔性,易給犯罪嫌疑人以可乘之機,增大案件的起訴率[2]。
(二)內部環境的影響
內部環境對檢察環節刑事錯案的影響主要包含兩個方面:第一,檢察首長的“上命下從”。我國的檢察機關檢察體系主要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階層式體系架構,檢察首長作為最高領導人,其不僅具備指揮監督權,而且還具備職務轉移權等多項權利,這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強化了我國檢察活動精密性,但是同時也暴露出較多問題,檢察首長的多項權利使得其在辦理案件時,易存在將辦案權與管理權都集中在自己手上的現象,導致案件的辦理缺乏獨立性和公正性,以此也就會給最終的結果帶來影響。此外,嚴格的“上命下從”,使得下級在辦理案件時缺乏獨立斷案的能力和品質,未能嚴格地按照相關法律制度審理,以此也就會催生刑事錯案的萌發。第二,不科學的內部績效考核。建立績效考核的主要目的就是有效提高辦案人員的專業能力和核心素養。但是,就針對當前我國檢察機關的內部績效考核而言,其逐漸成為了上級領導控制檢察官的工具,使得績效考核有失公平性和公正性,以此也就不利于形成良好的考核風氣。此外,有些單位的績效考核直接與檢察官的工資利益掛鉤,這樣就導致有些檢察官為了獲取更高的利益,而逐漸遵循績效考核的“潛規則”,失去了績效考核的真正意義[1]。
二、檢察環節刑事錯案的防治對策
(一)檢察權外部環境的改革——檢察體制改革和訴訟結構的調整
要強確保檢察機關能夠充分地行使權力,保障案件審理的獨立性和公平性,就應做好檢察權外部的環境改革工作,合理地調整檢察體制和訴訟結構,確保能夠突出檢察權的主體地位,避免外界因素對其造成不利影響。此外,還應建立相對獨立的司法區劃,確保權力的行使能夠去地方化和去行政化,保障權力行使的獨立性。雖然該項舉措的實施難度較大,但是無論是國家還是各級政府部門,都應通過多方努力,來充分地實現司法資源的均等化和集約化,確保提供一個更加公平公正的司法環境。對于檢察官的任免,還應建立“省級統管”的人事管理模式,避免出現職權濫用的現象,降低地方人事對檢察權人事的干擾度。此外,檢警之間應相互配合與溝通,以此來達到相互制約相互監督的目的。因此,首先就應做好權力的合理配置,不斷的突出檢察機關案件審理過程中的主要地位,而公安機關就應做好積極配合工作,確保共同實現案件的公平化和合法化審理。而對于不積極配合的公安機關,應給予一定的懲罰措施,確保能夠形成良好的檢警關系[3]。
(二)檢察權內部運行機制的改良——檢察一體的回歸與績效考核的完善
檢察長自身所具備的多項權利,使得案件在審理過程中可能存在不公平的現象。而為了有效地保證司法的公正性和客觀性,就要嚴格的把控案件的審理質量,合理的限制檢察首長的領導權,確保檢察首長各項權利的行使都能透明化和規范化。在案件審理過程中,倘若有不同意見時,可將理由以書面的形式呈交給有關部門,避免檢察首長以個人意愿實現對案件最終結果的判決。此外,不僅要對檢察首長的權利適當限制,而且還可以采用分權的措施來防止檢察權的過分集中。因此,可以通過減少辦案部門的負責人,或者檢委會的審批層級,來促進實現檢察權的扁平化管理,確保提高具體案件檢察官審判的自由度,以此來有效的滿足我國獨立辦案的需求,保障辦案信息的透明化。而在對檢察機關人員績效考核時,應充分的發揮出其積極意義,確保該考核制度能夠客觀全面的反映出檢察人員的綜合能力,而不是成為一種權力行使和利益獲取的工具[4]。
(三)檢察官角色定位的回歸——客觀義務下的法律監督者
在檢察環節,我國要始終堅持客觀性義務,對于證據不足的案件,檢察官可以要求法院來宣布被告人無罪,有效地避免出現冤假錯案的現象。此外,堅持客觀性義務還能有效的調整檢察官的“消極心理”,打破檢察官對被追訴人的既定形象,消除偏見,而是立足于證據,能夠更加客觀、公平和真實的實現案件的審理,避免案件的結果出現有失偏頗的現象[5]。
三、結論
不斷的研究與分析檢察環節刑事錯案的成因及防治對策,對于有效地降低冤假錯案的發生率,提高案件審理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以及有效的保障人民的合法權益,營造良好的社會法治環境都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應首先對檢察環節刑事錯案的成因進行合理的分析,進而從檢察權外部環境的改革——檢察體制改革和訴訟結構的調整、檢察權內部運行機制的改良——檢察一體的回歸與績效考核的完善以及檢察官角色定位的回歸——客觀義務下的法律監督者三個方面,來做好檢察環節刑事錯案的防治工作,確保能夠加大對司法活動的監督,保障案件審理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以此來為人民營造一個更加公平正義、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參考文獻:
[1]王淑艷.論我國刑事執行檢察制度的完善[D].甘肅政法學院,2018.
[2]龔正良.我國檢察機關防范刑事錯案問題及對策研究[D].江西財經大學,2018.
[3]李劍群.我國檢察環節刑事錯案成因研究[D].華僑大學,2017.
[4]劉洋.刑事錯案的成因及預防[D].鄭州大學,2016.
[5]董坤.檢察環節刑事錯案的成因及防治對策[J].中國法學,2014(06):220-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