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榮
【內容摘要】目前,我國社會正處于重要的轉型時期,在這一階段出現了很多的刑事案件,這使得我國司法部門案多人少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因此提高辦案效率、進一步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利成為了刑事司法改革重要的目標。而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這一制度可以簡化訴訟程序,從而實現對案件的基本分流,在維護司法正義的同時,提高訴訟的效率。近年來,隨著司法實踐的不斷發展,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在刑事訴訟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也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該制度自實施以來,有效地推動了我國刑事司法改革。
【關 鍵 詞】刑事司法改革;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問題與對策
中圖分類號:D9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20)02-0101-02
一、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基本概述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是近年來開始實施的新制度,在我國的刑事法律以及相關政策中都體現了該制度。為了更好地應用該制度,需要先了解其應用的條件與要求。目前對于認罪認罰從寬制度還沒有統一的規定,對這一制度的理解應該從認罪認罰以及從寬這兩個角度出發。認罪認罰指的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承認犯罪事實、接受犯罪罪名,同時對于規定的量刑表示認可,愿意主動與被害人達成和解,并同意簡化審理程序的行為。而從寬通常包括實體從寬、程序從寬這兩層含義。實體從寬指的是在遵守相關法律規定的基礎上進行從寬處罰;而程序從寬則指的是對訴訟程序進行有效精簡、提高案件的處理效率。本文研究的就是程序上的從寬。總的來說,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含義就是被追訴人承認自身的罪行、具有悔過的決心,在接受法院判決的時候,司法部門可以按照法律的相關規定對被追訴人進行從寬處理、對訴訟程序進行簡化。由此可以看出,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當中,被追訴人首先需要承認自身的罪行,然后要與檢察機關達成一致意見,從而獲得就量刑建議進行依法裁決的結果。
二、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實行的意義
(一)貫徹落實寬嚴相協調的刑事訴訟精神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體現了我國法律對人民權利的尊重與維護,體現了現代化刑事司法制度的寬容精神。刑事司法的本質就是解決各項糾紛,從而促進社會生活的平衡。隨著法治社會的發展與健全,罪責與刑法相適應逐漸成為了我國刑事司法必須要遵守的重要原則。而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提出體現了現代司法的包容性,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對被追訴人進行從寬處理也是體現了現代司法的文明與進步。寬嚴相協調是我國刑事司法在發展過程當中所堅持的重要精神,它主張根據不同犯罪嫌疑人的犯罪特點做出相應的處罰,確保他們的犯罪行為能夠與所受的刑罰相適應。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還需要完善、理性的司法制度作為支撐。
(二)提高司法運行的效率
目前,我國司法人員的總數被限定在一個范圍內,而刑事案件的數量卻在不斷增長,這使得案多人少的矛盾越來越突出,造成了司法機關工作人員辦案壓力比較大的局面,長此以往出現了司法運行效率不高的情況。而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落實可以有效緩解這一問題。這一制度可以將案件按照繁簡程度進行分流,從而使得刑事訴訟程序得到進一步的簡化,縮短了辦案的時間,使有限的司法人員能夠將更多的時間與精力放在其他刑事案件中。這是由于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打破了傳統的辦案規則,在追求公平的基礎上確保了辦案的高效性,通過實現庭審的實質化來實現了訴訟結果的公平性。對于一些犯罪性質不是很惡劣的案件來說,審理的結果比較明確,如果按照標準的訴訟程序進行審理的話,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資源,造成了司法人員時間與精力的浪費,這使得其他案件訴訟的效率被降低,難以實現案件的公平性。而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可以實現“快速的公平”,順應了我國高效法治社會的建設方向。但是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對司法質量進行不斷提高。
(三)促進社會公平與正義的實現
目前,我國刑事訴訟的主要任務就是對犯罪行為進行懲罰、保障人權、維護社會公平。我國刑事案件的類型在發展過程中變得更加多樣化,而為了更好地實現社會的公平與正義,我國司法向著謹慎刑罰的方向不斷發展,這使得司法機關的辦案難度不斷增加,壓力也不斷增大。與此同時,在法治文明建設的背景下,司法機關在處理案件的過程當中使用的都是比較溫和的方式,提倡保障犯罪嫌疑人以及被告人的訴訟權利。但是在實踐當中,還經常會出現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身權利被侵犯的情況,而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實施就是要減少這一現象的發生,維護社會正義。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主張被追訴人在經過綜合的判斷與考量之后,更加理智地認罪和認罰,能夠用對自身影響不大的訴訟權換取比較低的處罰結果,這樣不僅可以有效減輕訴訟負擔,同時還可以避免在這個過程當中出現的不可控風險。比如在經過協商之后,被追訴人、被害人達成了協議,被追訴人向被害人支付一定的數量經濟賠償,同時滿足被害人在精神等方面的訴求,雙方達成和解。這樣不僅可以有效縮短訴訟的時間,節約司法資源,同時還可以取得比較好的社會效果。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可以保障被追訴人與被害者兩者的合法權益,促進社會公平與正義的實現。
三、刑事司法改革背景下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完善對策
(一)明確具體案件的適用范圍
由于認罪認罰從寬制度還處于初級的發展階段,我國相關的法律對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適用范圍也沒有做出明確的限制,只是在其中將未成年人、無刑事責任能力者等群體進行了剔除。這很容易導致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在應用過程當中出現各種問題。如果沒有提前將不同性質的案件進行區分,部分犯罪性質比較惡劣的案件就可能會被歸類于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案件當中來,這與我國刑事訴訟的最初目標不相符合,甚至會對我國刑事司法的公平性產生不良的影響。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應該對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適用范圍做出明確的規定,比如在對性質惡劣的案件進行審判之前,需要對犯罪的情節、罪犯的悔罪程度等方面進行綜合考量,不能簡單地從寬處理,這樣才能確保司法的嚴肅性。
(二)建立與完善自愿性核實機制
為了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能夠得到全面的落實,需要相關的制度作為保障措施,其中自愿性核實機制就是重要的保障措施。經過刑事司法改革之后,自愿性審核機制的應用范圍僅限于法官與當事人,并沒有建立起與其他機關的連接機制。與此同時,法官在審判公文當中也沒有對被告人認罪認罰的過程進行詳細說明,無法從中判斷出當事人的認罪認罰是否屬于自愿行為。為了有效解決這一問題,首先需要建立起認罪認罰自愿性形式的審查機制。相關人員在請求啟動司法程序的時候,需要在請求書當中說明當事人認罪認罰的具體情況與過程,并對是否符合從寬的要求進行說明。其次是要建立起專門的認罪認罰自愿實質審查機制,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認罪認罰過程中的態度進行審查,同時還要對他們的情況是否符合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要求進行審查。
(三)完善認罪認罰從寬的監督制度
在部分刑事案件當中,被追訴人會受到威逼利誘,從而會做出不真實的供述。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就要對認罪認罰從寬的監督制度進行完善,使被追訴人的合法權益得到保障。具體來說,首先要對被追訴人認罪的真實態度進行有效審查,要明確被追訴人的認罪認罰是否出于本人真實的想法與意愿。與此同時,辯護律師應該充分行使自身的辯護權利,為被追訴人提供最優的選擇方案,為他們提供法律上的援助,將真實的狀況轉告給當事人,并向他們提供專業化的意見。其次,在法院對案件進行審理的過程當中,還需要對認罪認罰從寬的條件進行有效審查。部分案件在審理的過程當中為了追求效率,會省略部分審理的步驟,這就會為冤假錯案創造條件。因此法院一方面需要加強公平性建設,另一方面要加強對證據的核實,強化在偵查階段的監督,及時排除非法證據。
四、結語
總的來說,認罪認罰從寬制度體現了我國司法寬嚴相協調的原則,同時有效提高了司法運行的效率、促進了社會公平的實現。但是目前,我國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在實踐過程當中還存在很多的問題。在刑事司法改革的背景下,要使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就要明確案件的具體適用范圍,對自愿審核機制進行不斷完善,同時加強對認罪認罰從寬的監督。
參考文獻:
[1]艾靜.刑事案件速裁程序的改革定位和實證探析——兼論與“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理性銜接[J].中國刑事法雜志,2016(06):27-35.
[2]常鋒.改革背景下刑事訴訟制度的發展——中國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2017年年會觀點綜述[J].人民檢察,2017(23):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