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帆
【內容摘要】本文主要基于對不同時期中外學者的環境設計預防犯罪的學術觀點的解讀,并結合了城鄉規劃過程中對城市生產生活環境建設和對農村轉型建設的統籌安排,以此來分析城市、城市化建筑空間規劃與犯罪之間的關系。在本篇論文中,筆者通過對城市、城市化進行空間時間的解釋,來突出城市建筑在規劃設計中的預防犯罪作用。
【關 鍵 詞】城市規劃;建筑;犯罪
中圖分類號:TU984.1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20)02-0121-02
“通過環境設計預防犯罪”(CPTED)理論在國外已經倡導運用了幾十年,并有著相當豐富及成功的經驗,而在我國,此領域的研究還屬于薄弱環節。中國城鄉一體化加速整合的過程,是對資源環境的配置協調以及可持續發展的統籌規劃。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過程中,維護社會穩定和諧離不開對于城市建筑空間的規劃設計。因此,筆者在本文中主要研究城市建筑空間環境的規劃與犯罪的聯系。
一、不同國家的學者對于城市建筑空間與犯罪聯系的研究
(一)早期部分外國學者對于城市建筑空間與犯罪的研究
對于城市建筑空間與犯罪聯系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環境設計預防犯罪理論”。1961年美國簡·雅各布斯出版的《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最早研究了城市建筑環境與人類自然防護的關系。后來的奧斯卡·紐曼進一步拓展了雅各布斯的觀點,在其《可防御空間—-通過城市設計預防犯罪》書中提出“防衛空間理論”,指出對犯罪具有抑制作用的可防衛空間應具有4項基本要素:領域感、自然監視、意象、周圍環境。日本伊藤滋在《城市與犯罪》也是從預防犯罪的角度來研究城市建設問題。
(二)當代部分中國學者對于城市建筑空間與犯罪的研究
當代學者對于城市建筑空間與犯罪的研究多出現于本世紀初。2007年,劉廣三、劉艷霞發表的《建筑學格言與犯罪學研究的展開》主要通過解釋人類主體的生存生活需求,以及這種需求引發的主體安全保障意識,來說明城市防衛理論。后來,馬瑞在《城市“易犯罪“空間研究》中提出了”城市“”易犯罪“的概念來解釋城市空間對于犯罪行為的影響,他分別從城市空間的空間位置、空間形態和空間氛圍三個屬性切入來說明城市空間與犯罪動機、犯罪機會以及犯罪控制的聯系。在李艷霞《利用建筑空間設計實施犯罪預防研究》一書中,則從哲學角度和建筑本身空間性特點出發,探討建筑與犯罪之間的聯系,并提出利用建筑空間設計來實施犯罪預防。
二、城市建筑空間規劃的犯罪研究
(一)城市建筑空間
城市是“城”與“市”的組合詞。《管子·度地》說“內為之城,外為之廓”,而“城”就是指用城墻這種建筑圍起來的區域,具有防御作用。《易經·系辭下》有“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市”就是指交易的場所。“城”與“市“兩者就是今天的城市建筑空間的原始形態。
(二)城市建筑空間的行政管轄功能劃分
城市的行政管轄功能除了涉及住宅區、工業區、商業區,還更廣泛的區域如居民區、街道、醫院、學校、公共綠地、寫字樓、商業賣場、廣場、公園等公共設施。城市的建筑空間劃分為不同區域,而不同區域所對應的人類活動也有所不同。
(三)從城市行政管轄功能的劃分來分析城市建筑空間規劃與犯罪之間的聯系
1.居民區
李錫海在《現代化與犯罪研究》中認為,鋼筋混凝土等高層住宅區不斷建造,使廣大市民對犯罪活動的監視左右喪失殆盡。那么高樓可能會發生犯罪的情形有兇殺案、強奸案、盜竊案、搶劫案。而高層建筑的興起,造成建筑相互隔離的空間增加,房屋密集度提升,樓梯間的安全防護力下降,相應的犯罪率增加。
2.街道
在曾敏玲的《街道網絡結構與街道兩搶一盜犯罪關系研究_基于空間句法的視角》中,她認為空間的類型和序列組織影響著人類活動。可理解度高的建筑結構犯罪發生的可能性較低;城市整體或某區域的排列結構緊密,則犯罪發生可能性也低;盜竊搶劫案件與街道的整合度與繁忙度以及連接度也有密切聯系。
3.公共綠地
在2013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費城的一個貧窮、高犯罪率、以非裔美國人為主的社區,沿著主干道修建的1.5英里城市綠道。當地人通過對該區域的體育活動變化進行監測,來評估的體力活動反應以及犯罪情況。這里通過運用公共綠地的整合作用,使整個區域的社會空間暴露于公眾視野,減少死角空間;并通過增加體育活動的頻率,引發監控作用,從而減少犯罪。
三、城市化進程中建筑空間規劃的犯罪研究
(一)城市化進程中的建筑空間規劃
城市化是指從農村到城鎮到城市的過程。地理學家強調城市化是由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引起的農業人口向城鎮人口、農村居民點形式向城鎮居民點形式轉化的全過程。城市空間數量增多、區域規模擴大、職能和設施完善以及城市的經濟關系、居民的生活方法廣泛向農村滲透的過程。而城市化有兩個不同的階段,分別是農村城鎮化和城鎮城市化。
(二)農村城鎮化建筑空間規劃與犯罪的關系
農村城鎮化的主要內容就是農村人口轉變為城鎮人口,城鎮數量增加。農村城鎮化實則是鄉村規劃領域。鄉村規劃的基礎在于農村整個地理環境狀態,農村的地理狀態主要體現為農村居民點分散、地域廣闊、山區多、交通道路不便、通訊等基礎設施不足等。在進行鄉村規劃的過程中,居民點開始聚集,道路穿叉,路燈數量增多,人流量車流量開始增多,信息通訊基礎設施逐漸完善,交通事故犯罪或者盜竊兩搶案件犯罪等各類犯罪類型增加。
(三)城鎮城市化建筑空間規劃與犯罪的關系
城鎮城市化是指以“城”輻射帶動“鎮”,從而通過擴張城市規模、轉移不同產業,從而形成城市群和城市帶。
于是我參考了衛星城這一城鎮城市化的典型例子,來說明城鎮城市化過程與犯罪之間的關系。衛星城是針對那些接受中心城市輻射較弱的城鎮。德國社會學家謝爾曼1979年《城市建筑與犯罪》一書中寫道,德國不萊梅市的衛星城,14-17歲居民的犯罪率比原來多了兩倍,18-20歲居民的犯罪率多了三倍,衛星城的犯罪率呈增長趨勢。
此外,在中國政法大學王小飛《我國城鎮化運動的犯罪學研究——以三種犯罪學理論為視角》中,他收集了2002年到2011年的關于“我國城鎮化率與犯罪率的相應值”的數據,如下:
在研究城市化的建筑空間規劃與犯罪之間的關系時,我們既要參考城市建筑與犯罪的共性,也不能忽視城鎮建筑區別于城市建筑的特性,兩者之間既區別又聯系。
四、通過城市建筑空間規劃預防犯罪
城市建筑空間規劃與犯罪息息相關,城市建筑既能成為心理上安全保障的依賴,同時也能成為犯罪所利用的工具。在城市建筑空間中,道路、街道、路燈、建筑物、基礎設施、公共防空系統等的空間歸屬設置都體現著社會防控作用。
通過城市建筑空間規劃預防犯罪我有以下觀點:
(一)3D模擬城市建筑空間規劃設計以預防犯罪
通過大數據收集城市建筑空間中的犯罪特征,通過3D手段不斷反復模擬犯罪在建筑區域內的各種情形,在城市建筑空間規劃過程中,盡力預防犯罪發生。
(二)加強建筑片區自然監視領域的個性化規劃,解決城市化建筑空間統籌規劃的內在矛盾,以此預防犯罪
統籌規劃城市化建筑空間本身存在內在的矛盾。依靠城市擴張,城市帶動農村城鎮,其內在發展動力受限。對于發展不足、經濟欠發達、城鎮化水平不高的欠發達地區的轄區來說,城市化進程中必然導致建筑空間規劃部分區域職能混亂、人群雜亂、管理部門職責不清、利益不均、時有沖突、監視防范難題甚多。依靠行政管理職能只能表面解決外在沖突,加強建筑片區空間自然監視能力的個性化規劃,明確建筑空間的領屬性劃分,解決城市化建筑空間統籌規劃的共性內在沖突。
參考文獻:
[1]崔海英.環境設計預防犯罪理論(CPTED)的溯源及評析[J].廣西警官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4,27(5).
[2]曾敏玲,毛媛媛,黃偉.街道網絡結構與街道兩搶一盜犯罪關系研究_基于空間句法的視角[J].城市發展研究,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