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穎平
【內容摘要】由于司法改革,各級檢察機關都調整了內設機構。審查起訴和刑事申訴分屬不同部門,刑事被害人救助歸屬刑事申訴部門;在審查起訴環節開展司法救助,對有效保護刑事被害人合法權益有著重要意義。目前審查起訴環節的司法救助的開展還需改進:完善刑事被害人救助告知程序、細化困難證明標準、與刑事業務的相關部門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機制。
【關 鍵 詞】審查起訴;刑事被害人;救助
中圖分類號:D9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20)02-0141-02
一、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制度的概況
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指的是刑事被害人因為刑事被告人的違法犯罪行為造成人身傷殘、死亡或其他傷害時,無法從被告人處獲得賠償,使自己或近親屬陷入困境時,由相關部門予以恰當的司法經濟救助,幫助刑事被害人解決醫療、生活等困難的一種救助措施。[1]自1997年刑事訴訟法修改后,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制度已在我國一些地區開展了積極探索,2007年,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在全國檢察機關開始試點。2009年3月,中央政法委會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財政部、司法部、公安部、民政部等部門制定了《關于開展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的若干意見》,該意見明確了檢察機關開展刑事被害人救助的權限和職責,也標志著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在政策層面正式確立;2016年,高檢院制定《人民檢察院國家司法救助工作細則(試行)》(以下簡稱《救助工作細則》),就檢察機關貫徹實施司法救助制度以及機構設置、各職能部門分工等提出明確要求,規定人民檢察院的辦案部門要承擔一定的司法救助工作職責,檢察環節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各地檢察機關結合實際制定了具體的實施細則,也積極開展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工作的探索和實踐,積累了一些好的經驗和做法,但也存在一定的問題。本文從審查起訴環節的角度分析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審查起訴環節刑事被害人救助是整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司法實踐中,由于各種因素導致大量的刑事案件被害人及其近親家屬無法從刑事被告人那里得到賠償,刑事被害人權益無法得到及時有效的保護。一些刑事被害人因得不到及時救治,生活陷入了困境或者病情惡化,少數刑事被害人因得不到合理賠償長期到各相關部門上訪,甚至采取自傷、自殘等極端手段來維護權益,成為影響社會安定、和諧的不利因素。因此在審查起訴環節對刑事被害人及其近親家屬進行及時、有效救助、解其困境,顯得尤為必要,對有效保護被害人合法權益有重要意義。
二、審查起訴環節司法救助存在的問題
(一)救助申請程序單一、救助標準未細化
目前各級檢察機關司法救助程序的啟動方式較為單一,要求刑事被害人提出書面申請,并提供本人家庭經濟收入情況、身份證明文件、遭受犯罪行為侵害情況等較多的書面材料。因此,在刑事被害人符合救助條件,但無法提出救助申請的情況下,由檢察機關依職權自主啟動司法救助程序,對于處在困境中的刑事被害人來說顯得尤為重要。但在司法實踐中,各級檢察機關基本沒有自主啟動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少數檢察機關自主啟動的救助程序只限定于未成年人。
《救助工作細則》規定:“向人民檢察院申請國家司法救助應當提交司法救助申請書、有效身份證明、生活困難的情況證明”,但該細則未進一步細化救助申請人生活困難的具體標準。目前各地檢察機關基本上將生活困難標準等同于家庭經濟困難標準,這極大地限制了刑事被害人的救助范圍。在一些欠發達地區,經濟貧困的標準非常低,如安徽某村,村民平均年收入只有三千元,村民只要達到三千元以上就不屬于經濟貧困戶,因此有大量需要救助的刑事被害人無法開出經濟困難證明,也無法獲得救助。從事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的檢察官表示大量需要救助的刑事被害人因不能出具生活困難證明無法得到救助。
(二)審查起訴部門與刑事申訴部門不能信息共享
目前由于司法改革,各級檢察機關調整了內設機構,審查起訴和刑事申訴分屬不同部門。《救助工作細則》明確刑事申訴檢察部門是司法救助工作的具體實施部門,負責受理、提出審查意見并報請審批、發放救助金等,要求辦案部門、財務部門予以配合。《救助工作細則》雖明確規定救助申請的告知義務:刑事被害人受到犯罪侵害危及生命、急需救治,無力承擔醫療費用的,辦案部門當立即告知刑事申訴檢察部門。然而大部分公訴環節對此規定重視程度低,一些遭受侵害的刑事被害人因經濟困難無法得到及時治療,錯過了最佳治療期;或者因高額的醫療費用,家庭陷入困境;在這里公訴部門未履行司法救助的職責,未與刑事申訴部門進行信息共享,未及時傳達救助信息至刑事申訴部門。
(三)在審查起訴環節對刑事被害人情況缺乏關注
在我國的審查起訴環節,法律明確規定:人民檢察院審查案件,應當訊問犯罪嫌疑人,聽取被害人和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委托人的意見[2]。但法律對采用何種方式聽取被害人意見,聽取被害人哪方面的意見等方面均沒有涉及。雖然聽取被害人意見作為公訴環節必經程序和審查方法,但一般都流于形式,案件承辦人注重對案件的實質性審查,著重與案件證據的審查、案件的定性、案件可能涉及的信訪風險等方面,對刑事被害人的情況關注較少;只有當對案件的定性產生影響、案件存在信訪風險時,承辦人才會主動了解刑事被害人的具體情況,即使在辦案中遇到了受傷較為嚴重,也未獲得任何賠償的被害人,承辦人一般只會告知其提交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狀。司法實踐中,只有少數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刑事被害人在法院審理階段得到被告人的賠償。
三、如何做好審查起訴階段的司法救助
(一)成立救助信息辦公室,與刑事申訴部門進行信息共享
在公訴環節設立救助信息辦公室,促進公訴環節中發現的刑事被害人救助信息及時移送刑事申訴業務部門,整合救助資源,全方位地開展救助工作,確保司法救助程序能及時啟動,發揮最大效應。司法救助信息辦公室成員由文員和資深檢察官組成。統計遭受犯罪侵害的案件數量,及時跟蹤案件的辦理情況,通過電話溝通或者制作書面筆錄的方式了解刑事被害人的具體情況,及時梳理出需要救助的刑事被害人的數量并制作書面臺賬。如果刑事被害人在審查起訴環節提出書面救助申請,及時將材料轉交刑事申訴業務部門,加快救助程序流程,讓救助金能快速發放給刑事被害人。
(二)完善救助告知程序,細化困難標準
為了能體現司法救助的及時性,審查起訴部門應協助從事刑事申訴業務的部門建立及時、有效的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告知程序。首先刑事被害人權利義務告知程序要進一步細化和完善。目前審查起訴統一辦案軟件生成的刑事被害人權利義務告知書的內容包括委托訴訟代理人和發表訴訟意見的權利、申請回避的權利等內容,沒有申請司法救助的內容。
對于救助條件中一些模糊的地方應予以明確和細化。為避免救助金發放的隨意性,應明確“陷入生活困難”的標準,該標準不是案件承辦人的主觀判斷,而是能夠依據相關材料予以佐證的事實,因此需明確“陷入生活困境”的事實標準。[3]實踐中大部分檢察機關將生活困難標準等同于經濟困難標準,導致很多急需救助的刑事被害人無法申請司法救助。因此應當拓寬生活困難的范圍:將無力支付后續高額醫藥費、需長期人工護理、身體嚴重殘疾喪失勞動能力、家庭有老人和未成年人需贍養和撫養等情況均納入生活困難標準,只有這樣才能使更多的刑事被害人得到救助,真正體現司法救助的公正原則。
(三)將司法救助工作納入業績考核
司法體制改革后,各級檢察機關都出臺了檢察人員績效考核辦法。[4]各地審查起訴業務部門根據本部門辦案流程中的不同階段、不同的辦案內容及辦案特點,制定了相應的績效考核標準。在審查起訴環節業績考核內容主要有案件辦理、訴訟監督情況、研修成果數量等,未將司法救助的開展納入業績考核內容。將司法救助工作納入審查起訴環節檢察人員的業績考核,形成一個動態的管理過程,能夠客觀公正地體現案件承辦人開展司法救助工作的合理和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周遵勝.刑事被害人司法救助制度探討[J].法制博覽,2018(2).
[2]蘭耀軍.刑事起訴階段聽取被害人及其訴訟代理人意見的理論探討[J].西南大學學報,2008(3).
[3]章杰.論審查起訴階段刑事被害人救助[J].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5(1).
[4]彭明倫,李佳,韓垚.檢察官辦案績效量化考核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