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祥平
【內容摘要】民商事訴訟調解及商事仲裁調解是中國重要的法律制度,可以快速、有效解決民商事糾紛。因此,本文以民商事訴訟調解制度、商事仲裁調解制度為研究對象,闡述了民商事訴訟調解制度、商事仲裁調解制度概念及內涵,分析了民商事訴訟調解制度、商事仲裁調解制度應用優勢,并對民商事訴訟調解制度、商事仲裁調解制度的具體應用進行了進一步探究。
【關 鍵 詞】調解制度;民商事訴訟;商事仲裁
中圖分類號:D9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20)02-0157-02
在社會持續發展進程中,經濟活動數量飛速增加,不同類型民事、商事糾紛也不斷增多,我國傳統民商事訴訟、商事仲裁爭議處理弊端逐步顯現。這種情況下,針對現階段民商事訴訟、商事仲裁局限性,探究調解制度在民商事訴訟、商事仲裁中的應用,對我國民商事爭議糾紛解決機制完善創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調解制度概述
(一)民商事訴訟調解制度概述
依據我國最高人民法院出臺的《關于人民法院民事調解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民事訴訟法》第八十八條的相關內容,可得出民商事訴訟調解制度又可稱之為法院調解。主要是在民商事訴訟法規相關要求的約束下,在法院審判者的主持下,引導發生爭議糾紛的雙方就自身民商事權利義務達成協議。從法院調解視角進行分析,民商事訴訟調解制度除涉及人民法院審判者在辦案階段對當事人雙方進行法制教育思想疏導以外,還包括人民法院審判者在辦案階段中主動引導當事人雙方進行糾紛解決并達成和解。
(二)商事仲裁調解制度概述
依據《中國商事仲裁制度》相關內容可知,商事仲裁調解制度又可稱之為仲裁程序外調解,主要指調解組織,或者其他具有調解職能的組織,作為第三方,依據合法性原則,以說服教育的方式協助發生商事糾紛的雙方自愿達成協議[1]。
二、調解制度在民商事訴訟與商事仲裁中的應用原則
(一)民商事訴訟調解制度應用原則
民商事訴訟調解制度在我國依法治國建設進程中發揮了良好效用。在現代經濟社會訴訟量增多的背景下,民商事訴訟調解制度的引入,不僅可以在短時間內解決社會矛盾,而且可以減少法院工作壓力。在民商事訴訟調解制度應用過程中,法院需要依據明辨是非原則、意思自治原則及合法合規原則,進行案件審議判決。
明辨是非原則要求在民商事訴訟調解制度執行時,法院需要在查明事實的基礎上,對民商事訴訟雙方相互達成合意的調解程序進行確定。若原訴訟調解協議與事實不符,則原訴訟程序審判者可以責成當事人對協議內容進行重新修訂、協商。
意思自治原則主要以當事人自主意愿為依據,允許產生民商事爭議糾紛雙方根據自身意愿對權益進行自由處分。產生民商事訴訟糾紛雙方自愿、合意性需求的滿足,不僅可以維護民商事訴訟調解制度正當性,而且可以保證民商事訴訟調解制度后續執行效率。
合法合規原則主要指民商事訴訟調解制度是以我國現行《民事訴訟法》第93條、第97條為依據的制度。實質上而言,民商事訴訟調解制度中調解雙方均為人民法院審判者。民商事訴訟中調解主導者強勢地位的確定,也可以保證整體民商事訴訟調解過程合法合規。
(二)商事仲裁調解制度應用原則
在調解程序開始后,根據調解員在調解階段所需要承擔的責任差異,商事仲裁調解制度需要遵循不同原則。從本質上而言,商事仲裁調解制度需要遵循意思自治原則及尊重發生爭議糾紛當事人雙方處分權原則。
意思自治原則主要指整體商事仲裁調解制度是基于發生爭議糾紛當事人雙方意思自治意愿而開展的。仲裁機構必須保證調解過程與發生爭議糾紛當事人意愿相一致。如商事仲裁調解協議內容、商事仲裁調解事項范圍、商事仲裁調解關鍵點安排等。通過將上述事項完全轉移給當事人雙方或多方,可以保證仲裁機構中立地位,為其客觀引導作用充分發揮提供依據[2]。
尊重發生爭議糾紛當事人雙方或多方處分權原則主要指在商事仲裁調解制度執行過程中,商事仲裁調解標的應為發生爭議糾紛當事人雙方有權處分的其他財產性權益、或者精神性權益。從實體法視角進行分析,發生爭議糾紛的當事人雙方對這一糾紛標的均可進行適當處分,以保證在程序法層面發生爭議糾紛雙方達成共同意愿。尊重發生爭議糾紛當事人雙方或多方處分權原則,不僅可以保證商事仲裁調解制度啟動效率,而且可以保障發生糾紛雙方或多方處理糾紛主動權,保證糾紛解決進程可控。
三、調解制度在民商事訴訟與商事仲裁中的應用對比
(一)程序方式
在我國,民商事訴訟調解制度大多為人民法院或者當地法院依據自身職權,主動組織當事人雙方或多方進行案件解決。原訴訟程序審判者在整體民商事訴訟調解過程中處于主導地位,可以引導整體民商事訴訟調解的方向、進程。在民商事訴訟調解制度執行過程中,為充分發揮調解制度優勢,應將調解工作貫穿于整個審判過程。積極尋找調解時機,在訴訟案件開庭前,綜合運用查、看、問、談等方式,了解發生糾紛當事人雙方或多方訴訟心態,尋找爭議源頭,進行先期調解。同時在宣判前,對于存在明顯調解意向的糾紛當事人,本著分清利弊的視角,為當事人分析得失,進行庭中或者庭后調解。
發生爭議沖突當事人雙方協商一致是商事仲裁調解制度執行啟動的前提。由于商事仲裁調解制度執行過程中不允許仲裁員、發生糾紛當事人雙方或多方、律師以外人員參與,整體商事仲裁調解制度執行過程可以有效保證當事人雙方或多方信息私密安全性。同時整體商事仲裁調解制度執行階段主要采用對席原則,仲裁機構內部人員兼任調解員,居中引導發生糾紛當事人雙方或多方互相讓步、諒解,整體過程體現了較為突出的平等性[3]。為了進一步完善商事仲裁調解制度,在引入專業人士參與調解的基礎上,可以探索構建具有商事行業屬性的調解組織及人才庫。并在復雜性較高、專業要求較高的商事仲裁調解制度中引入早期中立評估制度,保證商事仲裁調解制度公信力。
(二)救濟渠道
民商事訴訟調解制度執行過程中,由于發生爭議沖突當事人雙方或多方達成調解協議后再次反悔的救濟渠道較為便捷化、多樣化。與裁定書、裁決書類似,對于訴訟調解書這一隸屬于再審制度的客體,民商事訴訟調解后反悔的一方或雙方、多方可以通過上級法院再審程序,選擇恰當的救濟渠道。
商事仲裁調解制度在執行階段,若發生糾紛當事人雙方或多方全部可以達成調解協議,仲裁機構可以依據調解結果,進行裁決書或者調解書制作。根據裁決書或調解書的相關內容,發生糾紛的當事人雙方或多方不得以相同的事實或者原因,再次提出仲裁,或者其他爭議糾紛解決方法。這種情況下,商事仲裁調解制度就不存在救濟等問題。
(三)價值取向
商事仲裁調解制度主要以解決糾紛為目標,強調尊重當事人雙方或多方相互交易習慣。在商事仲裁調解制度啟動執行階段對效率的追求重于公平,主要在法律允許范圍內的規定,當事人雙方或多方均可結合自身交易習慣,自行商定或者邀請第三方仲裁機構,商定協議范疇、內容[4]。整體法理判定不過分強調與現行法律相符,可以有效維護發生爭議沖突當事人雙方或多方合作關系。
而民商事訴訟調解制度強調與現行法律相符,要求原訴訟程序執行者應嚴格依據公允嚴謹的原則,維護司法權、國家法律的權威性。
四、總結
綜上所述,營造穩定、可預期、透明的營商環境、社會環境是促進現代化社會高質量運行的基礎,而實現法治化管理是優化營商環境、社會民生環境的關鍵。因此,在當前優化營商、民生法治環境大背景下,可以在民商事訴訟、商事仲裁解決中引入多元化調解機制,在商事行業調解機制運行的基礎上,拓展民商事訴訟調解、商事仲裁調解空間。根據需求,選擇恰當的調解方式、調解組織、管理制度,保證民商事糾紛爭議有效解決。
參考文獻:
[1]張建.商事仲裁庭審程序中的當事人辯論問題研究——兼議商事仲裁程序的訴訟化與去訴訟化[J].棗莊學院學報,2016(4):91-95.
[2]黃海辰.論國際民商事仲裁領域中禁訴令制度在我國的構建[D].廣西師范大學,2016:89-90.
[3]龔政,吳文星.民商事仲裁運行機制對仲裁公信力的影響[J].法制博覽,2015(2):58-59.
[4]李爽.小議我國民事調解制度及其完善[J].消費導刊,2015(10):332-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