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益萌
【內容摘要】工傷認定程序就是將傷害按照法律規定的工傷標準定性為工傷的一系列過程,這一過程決定著工傷是否能夠成立,勞動者能否獲得相應的工傷賠償。所以工傷認定程序是否正當也影響著,甚至決定著工傷認定的結果是否正當。本文從現實中的工傷認定具體程序出發,發現并解決其存在的問題。
【關 鍵 詞】工傷認定程序;合理簡化;事故調查核實;舉證責任倒置
中圖分類號:D92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20)02-0161-02
一、前言
我國的工傷認定行為屬于行政確認行為,按照我國相關法律規定,工傷認定的主要程序如下:
首先,法定的認定申請人有職工單位和工傷職工或其近親屬、工會組織,上述申請人向認定機構提出工傷認定申請。其中用人單位承擔的是主要的申請職責。根據法規規定,用人單位應當在事故發生之日或者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之日起30日內提起工傷認定申請。但是如果出現特殊情形,時限可以延長。除此之外,為了及時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法律規定如果用人單位逾期未提交申請的,則在逾期過程中出現與工傷認定有關的費用由用人單位支付。當用人單位未在規定的時限內提出工傷認定申請時,《工傷認定辦法》規定工傷職工或其近親屬、工會組織在事故發生之日起1年內,可以直接向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
其次,認定機構受理申請后需要進行審核。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收到認定申請后,應當在15日內對提交的資料進行審核,并出具“工傷認定申請受理決定書”。若資料有缺陷,應當書面一次性告知申請人需要補正的材料。認定機構受理了認定申請后,可以根據當事人提供的證據進行事故核實,調查過程必須由兩名以上行政人員共同進行,并且需要出示相關證件。相關人員和機構在認定機構工作人員進行核實期間應當予以輔助、提供資料或者說明情況。
在這其中有一點需要重點關注,法律特別規定如果勞動者認為是工傷,但是用人單位否認的,由用人單位負責證明不是工傷。如果用人單位既否認工傷又無法舉證的,認定機構應當做出認定工傷決定,這就是工傷認定中的舉證責任倒置原則。
最后,認定機構做出認定與否的結論,并將結果送達當事人。認定機構在受理申請后60日內做出認定結果并出具“認定工傷決定書”或者“不予認定工傷決定書”。但對于沒有爭議或爭議不大的,事實清楚的申請應當在15日內做出決定。
認定機構應當自工傷認定決定書做出之日起20日內,將“認定工傷決定書”或者“不予認定工傷決定書”送達受害職工或其近親屬和用人單位,并抄送經辦機構。
二、我國工傷認定程序中的現存問題
(一)工傷認定程序繁冗復雜
按照《條例》規定,用人單位有30日工傷認定申請優先權,而且有特殊情況時申請時限還可以延長。由于用人單位有申請優先權,工傷職工或其近親屬、工會組織只能等待30日的期限經過后才能申請。而且用人單位很有可能在不存在特殊情況的情形下,依然偽造證據要求延長申請時限。并且,法律規定的延長申請期限的權利只存在于雇主一方,對勞動者方面只規定在1年內可以提出工傷認定申請。如果工傷職工遇到特殊原因無法出現或者用人單位與工會組織相互串通,導致工傷職工在一年內沒有辦法提出工傷認定的申請的,按照法律的規定他就不能享有工傷待遇了①。
(二)認定過程中調查核實程序不嚴密
法律只要求事故調查人員在進行執行公務時,需要由兩名以上工作人員共同進行,并要出示相關資料,證明其身份以防止權力濫用,保障結果的真實性。相關單位和職工應當在可能的限度內予以協助。但是如果用人單位與調查核實的工作人員“串通一氣”呢?又或者相關的其他職工因為用人單位的施壓沒有辦法提供最真實的情況和證明材料呢?所以《條例》在這些方面對于用人單位和社會保險行政部門的工作人員的懲罰措施是空缺的。很有可能就被這些人鉆了法律的空子,得不到應有的懲罰。最終會導致工作人員調查核實的結果缺乏真實性和可信度。
(三)舉證責任分配不合理
當初在選擇適用舉證責任倒置方式主要是考慮到勞動者處于不利地位,但卻忽略了公平原則,損害了用人單位的合法權益②。一起事故的產生也許并不是一個原因引起的,事故原因也不會完全在用人單位的掌控之中。如果發生了一種情況無法查明的事故,站在勞動者的角度不論事實究竟如何,一定是會要求認定工傷的。但在這種情況下要求用人單位證明這不是工傷是十分困難的,所以結果很可能是工傷成立,因為用人單位沒有提供否定證據。如此來看,將舉證責任完全分配給用人單位,很有可能會導致認定結果的不公平。這就會對用人單位造成一種無形的負擔,可能導致用人單位只能通過一些違法的方式來規避這種突如其來的風險,比如賄賂認定機構的事故調查人員,制造虛假的證據材料等。所以,從宏觀來看,舉證責任的分配問題還是存在缺點和不足的。
三、完善我國工傷認定程序的建議
(一)簡化工傷認定程序
第一,取消用人單位工傷認定申請優先權③。用人單位的30日工傷認定申請權在另一方面就意味著剝奪了勞動者30日的工傷申請權。所以應當為在工傷事故發生之后,用人單位、工傷職工或其近親屬、工會組織均可以在一定期限內提出工傷認定申請。雙方均可以逾期申請,但必須有認定機構認可正當理由,例如自然災害,不可抗力等。
第二,適當縮減我國工傷認定程序各環節的期限。工傷賠償重點在于及時,因為一般工傷事故對于勞動者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及時的賠償款可以減輕工傷勞動者經濟和精神方面的雙重壓力。而且過長的期限容易使相關機構產生惰性,不能積極地履行自己的職責。
(二)加強工傷認定過程中事故的調查核實
我國現行法律中,工傷事故的調查核實也是由認定部門的工作人員進行的。這其實對于認定結果會產生一些消極的影響,降低結果的真實性和可信度。按照以后的改革趨勢,當社會力量以及法院作為工傷認定主體后,事故的調查核實應當有社會力量和法院進行,最后可以接受保險部門的監督檢查,執行者和監督者分離的模式有利于結果的真實性。最符合真實情況的結果既可以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也可以為用人單位規避不必要的風險。
(三)合理運用舉證責任倒置原則
我國工傷認定中采用的是舉證責任倒置的原則,即當工傷認定方面存在爭議,但用人單位舉證不能時,則認定為工傷。這是本著保護弱勢勞動者的初衷設計的。但是當一個事故原本就不明確時,站在勞動者的立場上是一定要申請認定工傷的,但在這種對于用人單位來說,要求它證明不是工傷也就意味著用人單位需要明白事故的前因后果,這無疑是強人所難。如果這種情況下用人單位仍然要承擔責任的話,可能對于用人單位就會失去實質公平。
四、結語
程序正當,結果不一定正當,但是程序不正當,結果一定是不正當的。所以工傷認定程序合理正當對于工傷認定結果的真實性是十分重要的。所以為了我國工傷認定制度以及整個工傷保險制度的發展和完善,作為其中一環的工傷認定也必須不斷地進步和完善。由于筆者目前學識尚淺,還不能提出更加具有建設性的意見,但仍然希望本文會對上述方面的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注釋:
①史寒冰.工傷認定要件[J].中國社會保障,2013.10.
②江濤,趙振.工傷認定中舉證責任的轉移及其改進[J].中國勞動,2015(19):16-19.
③郭勇.我國工傷認定程序存在的問題與完善建議[J].法制博覽,2016(04):110.
參考文獻:
[1]方鈺文.論我國工傷認定中的法律問題研究[D].安徽:安徽大學,2014.2.
[2]鄭尚元.工傷保險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3]董欽晨.工傷認定概念研究[J].人民司法,2016(04):66-68.
[4]于欣華.工傷保險法論[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1.
[5]林嘉,魏麗.工傷認定一般條款之立法思考[J].法學雜志,2008(01):85-88.
[6]李睿韜,黃欣.工傷認定制度中的問題探討及相關對策研究[J].中國醫療保險,2016(04):23-26.
[7]李雄.工傷認定標準宜科學統籌[N].檢察日報,2016-10-10(03).
[8]胡炳志,張穎.論完善中國工傷認定制度[J].社會保障研究,2010(04):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