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永杰
【內容摘要】我國《民法總則》頒布施行后,將普通訴訟時效由原來《民法通則》規定的兩年變為三年,新的變化也帶來了新的民事訴訟時效適用問題,尤其是舊的特別法與新的一般法關于訴訟時效的沖突。同時訴訟時效適用的特殊問題,例如計算方法、舉證責任、不適用訴訟時效等也值得關注,在民法典尚未頒行之前,訴訟時效的特殊問題仍需要通過學理上的解釋或實踐中的做法加以解決。
【關 鍵 詞】訴訟時效;民法總則;民法通則;請求權
中圖分類號:D9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20)02-0163-02
2017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下文簡稱為“總則”)正式施行,相較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下文簡稱為“通則”),總則在許多方面做出了修正與變更,其中民事訴訟時效的變化值得關注。
訴訟時效是指權利人在受到侵害后在法定的期限內若不行使自己的權利,訴訟時效期間屆滿后相對的義務人即產生訴訟時效的抗辯權,法律不保護訴訟時效過后的請求權。民事訴訟時效在民事法律關系中是十分重要的一環,在民事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時,應當及時提起訴訟以保護自身合法權利。
一、總則關于民事訴訟時效的新變化
通則將訴訟時效分為普通訴訟時效、短期訴訟時效、長期訴訟時效,分別對應兩年、一年和二十年。此外,還規定了訴訟時效的中斷、中止和特殊情況。總則對訴訟時效的規定則不同,自第188條至第199條對訴訟時效的期間、中止中斷和計算方法以及特殊情況做了規定。其中最大的變化就是將普通訴訟時效由兩年調整為三年。
從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立法規定來看,不同時期與地區的訴訟時效不盡相同,例如法國規定的訴訟時效期間一般為違法行為發生時起算30年;日本規定的訴訟時效為5年;德國和俄羅斯規定的訴訟時效為3年,我國臺灣地區、澳門特別行政區規定的訴訟時效為15年。可見由于歷史與現實上的經濟結構、文化傳統、政治制度的不同,各地區的訴訟時效制度都做出了相應的調整與變化,由于我國近代以來的民事法律制度大體上承襲了大陸法系的法律制度,在當今社會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階段,資訊充足快速、財產變化與流轉迅速、個人身份明確,為了保障權利人的權利將訴訟時效設立過長,可能導致權利人“躺在權利上睡覺”,無法充分及時地行使自身權利,同時對整個社會的交流與交易便利造成阻礙,無形之中使經濟成本增大。另一方面,我國社會目前仍處于熟人社會向陌生人社會轉變的過程中,權利人往往出于人際關系的考慮,無法及時地提起訴訟,致使權利的損害。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為了穩定民事法律關系與社會秩序,減少法院訴累,合理保護權利人的權利將一般民事訴訟時效設立為三年是較為穩妥的。
二、民事訴訟時效適用問題
既然總則實施后訴訟時效發生了變化,那么它的適用必然存在許多需要探討與明確的方面。2018年7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了關于適用總則訴訟時效制度若干問題的解釋,共分為五條解釋對訴訟時效制度地適用做了明確。其中第1條是關于總則實施后適用新法的情況,在總則實施之后訴訟時效期間開始計算的適用三年的訴訟時效期間。第2、3條的解釋是關于總則施行前屆滿或者未屆滿適用的條件,在其施行后訴訟時效未滿通則的兩年或者一年的期間,應該適用總則的三年訴訟時效期間;總則施行前訴訟時效已經屆滿的,適用原來通則的期間。第4條的解釋是關于訴訟時效的中止問題,指在訴訟時效期間的最后6個月,因法定事由而使權利人不能行使請求權時,訴訟時效中止計算。通則中關于訴訟時效中止的規定是待中止的事由消失后繼續計算剩余的訴訟時效期間,而總則的規定是待中止的事由消失后,一律給予6個月的訴訟時效期間。新的司法解釋規定總則施行之日后,中止的事由尚未消失,應當適用總則中關于訴訟時效中止的規定,很明顯給予了權利人更多的時間以保護自身權利。
(一)一般法與特別法的沖突問題
總則與通則在法律位階上是一致的,然而總則屬于新法,在適用有關民事訴訟時效的規定上新法優于舊法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面對一些具體規定的特別法時,新的一般法與舊的特別法之間的沖突需要解決。2015年修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九十四條做出了相關規定:“法律之間對同一事項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行政法規之間對同一事項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時,由國務院裁決。”然而具體該如何確定適用?如何裁決呢?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行政案件適用法律規范問題的座談會紀要》中規定了:“新的一般規定允許舊的特別規定繼續適用的,適用舊的特別規定;新的一般規定廢止舊的特別規定的,適用新的一般規定。不能確定新的一般規定是否允許舊的特別規定繼續適用的,人民法院應當中止行政案件的審理,逐級報請有權機關裁決。”雖然此規定是關于行政案件的審理適用,但同樣也有借鑒意義,舊的特別的訴訟時效既然存在于特別法之中,且特別法尚未廢止,應當優于新的一般法,特別法考慮的是具體的社會狀況下的特殊關系,相較于一般法更為詳盡,為了保持法的延續與穩定,避免個案立法與溯及立法的情況,適用舊的特別法更為穩妥。
(二)民事訴訟時效適用的例外情形
此外,總則第196條中關于不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也值得探討。第196條規定:(一)請求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二)不動產物權和登記的動產物權的權利人請求返還財產;(三)請求支付撫養費、贍養費或者扶養費;(四)依法不適用訴訟時效的其他請求權。在總則的訴訟時效部分做出列舉性條款是一個很大的變化,首先第一項是關于停止侵害、排除妨害、消除危險不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主要理由在于此類請求權是基于權利人的人格權、身份權、物權以及知識產權所產生的請求權,關系到人格身份、倫理道德、支配權的完整性以及起算規則的復雜性,因而難以計算或者不應計算,不將其限制在訴訟時效期間內是對權利的保護。其次第二項的規定是關于不動產物權與動產物權的請求權,區分了登記與未登記,對于不動產物權實際上是物權請求權,而訴訟時效基本限定為債權請求權,排除在訴訟時效外是合理的,對于登記的動產物權屬于返還原物的請求權,在登記的基礎之上實際上類似于不動產物權,不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有其自身的理由。再次第三項的規定屬于基于人身身份關系產生的有關財產給付的請求權,為了保護公序良俗以及人身生存利益,在當前我國社會環境下不將其適用訴訟時效是對權利人最大的保護,也符合社會大眾的價值觀。最后第四項條款是兜底條款,留下了回旋的余地。然而關于第一項賠禮道歉、消除影響、恢復名譽的請求權尚未列入訴訟時效規定的范疇,在本質上,它們與停止侵害、排除妨害、消除危險類似,都是基于人身人格身份的請求權,理應不適用于訴訟時效的規定。關于第二項未登記的動產物權適用訴訟時效期間,我國法律尚未有明確的訴訟時效規定,若將其歸于一般的訴訟時效三年的期間,未免過于短暫,不妨借鑒其他國家及地區經驗,例如德國法律規定中適用三十年的規定和我國臺灣地區適用十五年的規定。關于第三項的基于人身關系的財產請求權之外,基于人身關系的非財產請求權以及其他基于人身關系的財產請求權未列明是否納入訴訟時效的范疇,例如婚姻法中家務補償請求權、困難幫助請求權、離婚損害賠償權等理應不適用訴訟時效的期間。
訴訟時效期間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以及義務人之日起計算。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最長期間不超過二十年。然而如何確定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自身權利受到損害影響到訴訟時效期間的起算點問題。在司法實踐過程,一般由權利人負舉證責任,證明自己知道權利受到損害或者自身提出了權利訴求,然而若無法提出證據則導致未主張過權利進而敗訴的例子不在少數,由權利人完全承擔敗訴的風險似乎是不妥的,因此在實際的審判過程中十分強調法官的主觀能動性,如何補充解釋說明證據的完整性與合理性便顯得尤為重要。
三、結語
在民法典尚未頒布施行之前,我國民事訴訟時效的相關配套法律制度仍存在學理上抑或是實踐上的問題,相關的指導性案例不夠全面,某些訴訟時效爭議較大,與其他國家及地區經驗存在較大出入,我們既需要限定民事訴訟時效的范圍與適用規則,又使其不失開放性與包容性的特點,結合我國具體國情與整個社會的實際情況,吸收古今中外的精粹,方能適應新時代的要求。
參考文獻:
[1]列美儀.民事訴訟時效研究問題——基于法治構建的微觀視角[J].法治與經濟,2018:81-89.
[2]楊巍.論不適用訴訟時效的請求權[J].政治與法律,2018(2):12-24.
[3]王丹丹.民事訴訟的訴訟時效如何適用[N].上海法治報,201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