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瀅
【內容摘要】我國司法在對夫妻房產協議糾紛案件上存在同案異判現象,其根源在于對協議的性質認定和法律適用存在分歧。夫妻財產約定對雙方均有約束力,適用《婚姻法》第19條。夫妻房產贈與協議適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三)》第六條,贈與方享有撤銷權。贈與的“無償性”與“純粹性”是認定夫妻房產贈與協議的關鍵。
【關 鍵 詞】夫妻房產贈與協議;夫妻財產約定;法律適用
中圖分類號:D92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20)02-0165-02
一、問題的提出
在實踐中,夫妻雙方通過簽訂協議來約定房產歸屬的做法普遍存在,將原屬一方所有的房屋贈與另一方或約定為雙方共有,事后產權方后悔,主張撤銷贈與,由此引發糾紛。司法實務中,此類案件同案異判現象突出,其根源在于對夫妻房產協議性質的認定和法律適用上存在分歧。以下引一則案例為例:(為保護當事人隱私,案例中的人名及日期均有所改動)
原告陳某(女)與被告李某于2010年8月登記結婚。2008年10月,李某購買某小區房屋一套,支付了部分首付款,并向銀行辦理了按揭,該房屋登記在李某名下。2011年10月,李某與陳某簽訂協議,協議中約定將前述房產的產權轉由李某和陳某共有。后陳某向法院起訴,要求離婚,并要求分割涉案房產。[1]
該案中,一審法院認為,雙方爭議的房屋是屬于男方的婚前財產,因為是男方婚前購買,且登記在男方名下。法院認為,雙方所簽訂的協議應屬于房屋贈與協議,由于尚未辦理房產過戶手續,被告有權撤銷贈予,因而對原告訴訟請求不予支持。陳某不服,提起上訴。二審法院經審理認為,案件中雙方對房產所作的約定應視為夫妻財產約定,此約定對雙方具有約束力,該房產應當認定為夫妻雙方的共同財產。
本案中,一審和二審法院的裁判結果完全相反,其爭議的焦點在于:案件中夫妻雙方對房產所作的約定究竟是屬于房產贈與協議還是應當視為夫妻財產約定?在法律適用上,應適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三)》第六條,還是適用《婚姻法》第十九條?顯然,法律適用的不同直接導致案件的裁判結果相異,進而影響當事人的權益變動。
二、夫妻房產贈與協議與夫妻財產約定的區分
(一)夫妻房產贈與協議
夫妻房產贈與協議是指,夫妻雙方簽訂的其內容為約定將一方所有的房屋產權全部或部分贈與對方,受贈人表示接受贈與的協議[2]。何為“贈與”?《現代漢語詞典》對“贈送”的釋義是“無代價地把東西送給別人”。無代價指的是贈與所具有的無償性特征,這是贈與的最基本特征。
根據《解釋(三)》第六條的規定,協議被認定為贈與,則贈與人享有任意撤銷權,這無疑對夫妻雙方的利益變動會產生重大影響。因此,在將財產協議的性質認定為“贈與”的時候,應當慎之又慎。以下兩方面是在認定贈與時必須要考慮的要素:
第一,從贈與的目的及贈與人的本意來看。贈與是指贈與人將自己的財產無償送給受贈人,受贈人表示接受。贈與成立后,贈與物的主人就發生了變化,由贈與人變為了受贈人。與贈與物相關的權利不再由贈與人享有,贈與人亦不能干涉受贈人行使對贈與物的權利。而夫妻財產約定則不具有這種贈與的“徹底性”,當事人即使約定房產歸另一方所有或歸雙方共有,其本意是借約定使婚姻更加牢固,而并無將自己最重要之資產完全且純粹贈與對方,從而與自己再無瓜葛之意愿。因此充分探究當事人的本意,是認定協議性質的關鍵。除非當事人在協議中明確表達贈與的意向,且可以推測當事人即使在婚姻關系消滅的情況下也同樣愿意作出此種給予的,此時才能認定為贈與。
第二,從贈與的無償性特征看,夫妻房產贈與協議應當是無償協議、單務協議。此處的“無償”指的是一方贈與房產而另一方無需支付該房產的對價。因此協議的內容以及簽署協議的真實目的是法官們在認定協議性質時要考慮的關鍵因素,要注意辨別一些表面上看似“贈與”,而實質在贈與背后暗藏深意的協議,例如:有的協議表面看是“贈與”,但實質是用贈與物來抵作子女的撫養費;有的協議中的“贈與”是過錯方對非過錯方的所進行的損害賠償;還有的是對承擔較多家事勞動的一方的“補償”,如此種種都不宜認定為夫妻房產贈與協議,而應視為夫妻對財產所作的約定。
(二)夫妻財產約定
夫妻財產約定是指夫妻雙方就財產關系采用何種夫妻財產制度所訂立的約定[3]。根據我國《婚姻法》第19條的規定,有三種約定財產制方式可供夫妻選擇:分別財產制、一般共同財產制、限定共同財產制。可供約定的財產范圍包括婚前財產和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財產。如果將財產均約定為各自所有的,為分別財產制;約定為夫妻雙方共同所有的,為一般共同財產制;如果一部分約定為共有,一部分約定為各自所有,則為限定共同財產制。
夫妻財產約定雖然在語句的表述上與夫妻房產贈與協議相似,都會出現將個人所有的房產約定為“歸另一方所有”或“雙方共有”的字樣,但是兩者存在較大差異。從法律效力看,夫妻財產約定是雙方對財產制所作的選擇,對夫妻財產關系有普遍的約束力;而夫妻房產贈與協議不具有這種一般性的、普遍性的約束力。從協議的內容看,夫妻財產約定與夫妻之間的身份關系緊密相連,夫妻財產約定中關于房產的處理往往帶有較強的倫理性,大多都具有緩解夫妻間矛盾、補償對方損失、維持婚姻關系或增進夫妻感情等目的,不具有房產贈與協議的“徹底性”與“純粹性”。
三、法律適用探討
對夫妻財產約定與夫妻房產贈與協議的適用分歧,主要集中在我國《婚姻法》第19條和《解釋(三)》第6條。對夫妻財產約定,應當適用《婚姻法》第19條的規定,協議對夫妻雙方均有約束力,房產的原所有人不得撤銷贈與。對房產贈與協議,根據《解釋(三)》第6條的規定,可以將其視為一般的贈與合同,適用《合同法》第一百八十六條的規定:“贈與人在贈與財產的權利轉移之前可以撤銷贈與。具有救災、扶貧等社會公益、道德義務性質的贈與合同或者經過公證的贈與合同,不適用前款規定。”根據該法條,夫妻房產贈與協議如果經過了公證,或協議中所涉房產已經辦理了過戶登記手續的,贈與人不得撤銷贈與;對于沒有經過公證的夫妻房產贈與協議,如果房產尚未辦理過戶登記手續的,贈與人可以請求撤銷贈與。另外,對于雖然已經經過了公證,或者所贈房產已經依法辦理了過戶手續的,但受贈人接受贈與后,對贈與人有撫養義務而不履行的或有嚴重侵害贈與人或贈與人近親屬等行為的,贈與人可以撤銷贈與,請求返還房產。
綜上所述,夫妻房產贈與協議與夫妻財產約定不應混同,既不能“將《婚姻法》第19條作為一個筐,什么協議都往里裝”,也不能輕率認定贈與協議從而賦予贈與人任意撤銷權,損害受贈人利益。準確認定協議的性質是正確適用法律的前提。贈與的“無償性”(徹底性)與“純粹性”是認定夫妻房產贈與協議的關鍵。對于夫妻之間簽訂的“一攬子協議”(內容既有房產贈與的意思表示,又有家庭生活、夫妻感情等其他約定)不宜認定為贈與,此類協議的身份附隨性較強,當事人不能依據《解釋(三)》第6條的規定行使撤銷權。回到本文中的案例,本案原告與被告結婚多年,且共同生育了子女,涉案房產雖然是男方婚前購買,但大部分房款是由雙方婚后共同還貸。筆者支持二審法院的判決,此案應適用《婚姻法》第19條的規定,認定協議對雙方的約束力,而不應適用《解釋(三)》第六條的規定,賦予被告方享有撤銷贈予的權利。
參考文獻:
[1]本案案號:(2014)城民初字第4103號,(2015)青民五終字第1307號.人民法院報,2015-11-26.
[2]李晶.論夫妻間財產贈與協議[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4.6.
[3]余延滿.親屬法原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