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冰姬
【內容摘要】企業海外投資風險多種多樣,給投資者、投資國的合法權利、利益帶來了尤為嚴重的損失后果,海外風險又可分為商業風險和非商業風險。其中,政治風險以其不可控性、高發性、以及難預期性在海外投資風險中一旦出現,就會嚴重損害投資者和投資國的合法權利以及利益。但又因為政治風險的復雜性使得研究人員對其的認識角度也不盡相同,因此直至今日,國際社會上對于此風險的具體的界定仍沒有一個公認的明確概念。
【關 鍵 詞】政治風險;合法權利;界定
中圖分類號:D922.2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20)02-0167-02
一、海外投資中的政治風險
海外投資中的政治風險一旦發生,其影響在微觀上最直接的反映是對我國投資者以及投資國造成的財產以及人身損失,“走出去”的產業在政治風險發生的情況下很有可能血本無歸,而虧損的最后結果通常是國家政府買單。再者就是,一個國家政治風險發生的可能性的概率,直接影響著我國企業在當地的投資熱情,這也就意味著在宏觀上,政治風險影響著我國對外經濟的發展,所以,我們不得不對此加以重視。
(一)政治風險概述
海外投資風險(Overseas Investment Risk)界定為因接納國的經濟、政治、社會的情況變化使投資、融資債權不能及時匯出、遭受匯價變動損失、甚至不能回收債務等危險。所知,企業海外投資風險可分為商業風險,非商業風險,商業風險慣常是指投資國或投資企業為獲取一定的商業權益回報應當承擔的、可預期的正常投資風險。而非商業風險則包括政治風險,社會風險以及自然風險。而政治風險以其不可控性、難預期性以及高風險性在海外投資風險中一旦出現,就將會給國家以及企業的合法權利、利益帶來尤為嚴重的損失后果。
因此,對“什么是政治風險?政治風險如何界定”雖然各國學者有著深入的研究,但是在伴隨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下政治風險的表現不同,它的復雜性使得研究人員對其的認識也不盡相同,所以,直至今日的國際社會,對于此風險的具體的含義界定仍舊沒有一個統一的、公認的、明確的概念。
(二)國際對“政治風險”界定的歷史追溯
“政治風險”一詞最早可追溯于20世紀中期的海外商業文本之中,其時,通常用于指亞洲、拉丁美洲、非洲以及其他發展中國家所代表的第三世界國家反壓迫民族獨立運動中所發生的國有化、征收等行為,其發生的主體多是東道國政府(不限于東道國政府)不利的、消極作為。其雖經常出現在國際上的各式文件中,但對“政治風險”加以明確界定的文件并不多見,在《2009年國際投資與政治風險的報告》中將“政治風險”一詞定義為:由于東道國、投資母國的政治力量或者政治事件,或由于國際社會的變化所引起的阻礙投資者活動的可能性,還包括分裂運動等小規模團體的行為。對于“政治風險”中國學者在西方研究的基礎之上也做出了自己的延伸,在個別商務、法律文本中提及政治風險是指東道國國內政變、武裝沖突、戰亂、恐怖襲擊、國家動蕩、宗教民族沖突、治安混亂等引發的風險。
通說認為,對外投資政治風險是由于東道國或者母國政府的消極的政治作為而導致在對外方面發生“承諾不可兌現”,從而使得某一特定企業、特定國家財產權利、人身權利承受損失。其風險不同于其他一般的投資風險,它源于投資雙方國家的社會形態、社會制度、政府政策、法律司法變動等非市場的政治層面。
(三)政治風險分類標準
關于政治風險的分類標準還未有一個統一的說法,目前世界多數學者對于政治風險的分類是從其行為主體(來源)、影響范圍的廣泛性以及內容上進行的。
學者將政治風險以引起政治環境變化的行為主體作為分類標準,其可劃分為兩類:政府行為風險以及非政府的群體行為風險,政府行為風險主要是指:因一國政府的行為引發的政治環境變化,使得領域內投資者權利有受到侵害的可能性,包括征收與國有化風險、政府違約風險、政府區別性條款限制、匯兌風險、政策法律變更等。而非政府群體風險多指大規模罷工與勞工權益沖突;城市騷亂;內戰等破壞性群體活動等。
另外還有一些學者將政治風險以內容為分類標準,將其劃分為為:國家干預風險、政策法律變動的風險、勞工權益風險、民族主義風險以及恐怖主義風險。
二、當今國際世界對“政治風險”的界定
政治風險的復雜性主要體現在它所涉及以及涵蓋的不同學術領域,而各國學者對政治風險的界定通常是根據自身視角展開,因此,國際和國內對“政治風險”的界定尚未明確,存在差異,很難有一個統一的、公認的定義去詮釋它。但是由各種研究理論來看,從古至今各國學者們對政治風險的界定主要是分為三種觀點:
(一)以來源詮釋政治風險
一種觀點:以政治風險來源來詮釋。主要側重于引發了政治風險的行為來自一國的政府,強調行為主體,此界定觀點體現在:東道國政府的行為涵蓋政府對一國法律政策的變更、妨礙交易等干預行為,給外國企業合法權益帶來的不利影響;
(二)以“政治事件”詮釋政治風險
第二種觀點以“政治事件”詮釋政治風險。此觀點的產生可追溯于20世紀60年代,新起的國家通過對一國內的私人企業進行征用、“充公”直接侵犯財產所有權或者財產權來緩解國家的經濟危機問題,從而對企業投資造成損失。其中,以政治事件界定的較為典型的政治風險含義是Root提出的,指國內外任何政治事件的發生所導致的國際商務運營中潛在利潤或者財產的損失,之后,在Root界定的政治風險含義基礎之上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將政治事件分為“大事件和平緩事件”。
(三)以外界政治環境詮釋政治風險
最后一種觀點是少數學者研究出來的,此觀點將政治風險界定為因政治、政策變化而引發的不可預期的環境變化而給投資者帶來的財產及權益的損害損失。
相對于前兩種孤立的、考量因素比較單一的觀點來說,這一種觀點有著一定的進步,它立足于整體考慮政治風險進而得出的結論也就更加的全面。
三、政治風險的界定
(一)政治風險應具備的要素
雖然,目前國內外學者尚未對政治風險的含義以及分類下一個明確的定義,但是,從上文中部分學者對政治風險作出的闡述總結來看,本文作者認為政治風險需要囊括四大要素:
第一、不可預期的政治因素發生改變,非社會因素或者市場因素;第二、不可預期的政治因素的變化引起經濟環境的“非連續性”發生;第三、東道國領域內正在運營中的其他國家企業的可期待權益因此遭受損害;第四、此政治因素導致運營企業經營權存在被中斷的風險。這里所提及的政治因素主要是指經營業務所在國的政治環境、政府行為;不可預期性即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不僅受東道國的政治環境、風俗文化、宗教信仰所影響,一國的社會環境、國際關系、經濟發展水平也會使此不確定性發生變動。
(二)政治風險應具備的特征
與此同時,筆者認為政治風險應當具備以下特性:
政治風險具有不可控性。此風險的其實質是由政治力量引起而使財產權利以及人身權利遭受波及,而政治因素的不可預期性、不確定性自然也就意味著其產物——政治風險的不可控性——發生時間不可控,后果不可控。
政治風險作用的“客體”覆蓋面廣闊性,可能不僅包含著正在運營中的某個特定企業,還可能包括了東道國內部的經濟鏈中的所涉及的整個行業。
地緣政治風險的特性愈發突出,在國家與國家之間聯系愈發緊密的今天,一定的地理區域位置因素影響著、甚至決定著國家和政府的行為,國家政府的行為自然也就招致了相應的政治風險。
政治風險不可補救性,政治風險的本源是政治因素的變化,這也就間接表明了此風險的特殊性不同于一般的投資風險,其是因政治力量引發的政治風險,它如若發生,后果嚴重性將不可估量,且不可補救。因此,一旦在海外投資中的國家、企業疏忽了政治風險,此便會成為海外投資中最大的潛在危險。
四、小結
綜上所述,本文作者認為當今社會所指的政治風險,雖然目前仍舊沒有確切的、可通用的條例界定政治風險,但是,對此風險的界定應當立于整體層面去考慮,同時考量其要素以及其特征,如此才能得出更加全面的、完整的結論。
參考文獻:
[1]袁海勇.中國海外投資風險應對法律問題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2.
[2]李英,于迪.國際投資政治風險的防范與救濟[M].知識產權出版社,2014.
[3]張萍.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的政治風險及管理研究[M].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