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斌
【內容摘要】民商法,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行為準則,能夠對市場經濟的發展起到一定的約束和推動作用,能夠不斷優化市場經濟的結構,保障整個市場能夠良好的運行和發展。本文分析了當前民商法信用體系的構建現狀,探討民商法信用體系的構建方式和完善策略。
【關 鍵 詞】民商法;信用體系;構建方式;完善
中圖分類號:D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20)02-0171-02
誠信是保障市場有序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在當前我國的市場中,還廣泛存在誠信缺失問題,詐騙事件、造假問題時有發生,對社會秩序、市場秩序造成了極為負面的影響,也影響了市場與政府的公信力。基于此,必須要將誠信上升至法律高度,從法律角度來約束當前市場中的不誠信問題。
一、信用體系構建的民商法律基礎分析
(一)民商法中的誠實信用原則
在我國的民商法中,誠實信用原則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對此,《民法通則》、《合同法》中都有明確規定。但是,這一內容雖然在民商法中得到了肯定,但是在現行的市場經濟體制中,并未予以應有的重視,誠實信用原則沒有起到應用作用,究其原因,多種多樣。從誠實信用原則本身來看,其應然價值超過其實用價值與實然價值,是人們內心的理想化結果,要求人們在開展民事活動中,要做到實事求是,不能損人利己,但是,在具體實踐上,卻缺乏與之相關的適用機制和制度基礎。在規定上,也過于寬泛,缺乏量化的評估標準,在實踐上顯得無所適從。
(二)信用現實與立法現實的訴求
上世紀九十年代,企業的債務拖欠問題日益嚴重,在企業的發展領域中,信用也嚴重貶值,不良信用會影響正常的金融運作,致使銀行的監督作用失效,繼而影響社會資金供給總量。目前,信用法律缺乏準確的立法定位與完善的體系支持,信用主體缺失,尚未實現信用權、責、利之間的統一,在信用體系上,也相對混亂,當前與信用相關的法律內容不完善,職責劃分不清晰,無法滿足社會信用體系的要求。除此之外,信用調整模式單一,信用地位的歸屬不明確。
二、民商法信用體系構建的現狀分析
對原則的界定不明確:在當前的民商法信用體系中,關于解釋信用原則尚無明確定論,這就無法對中小企業產生應有的說服力。在民商法的實踐中,需要基于信用原則作為首要原則,但是從法律角度來看,民商法與其他法律內容存在矛盾之處,這是現階段影響民商法作用發揮的重要誘因。
缺乏實踐經驗。在我國,法律層面的信用內容還存在一系列問題,這與長期我國法律體制的推行情況有關,我國信用市場的建設還不完善,各類問題頻發,如毒豬肉、地溝油等事件,上述問題充分反映我國信用體系的構建還需要進一步發展和完善。
三、民商法信用體系的構建方式
民商法信用體系的構建,能夠有效約束市場經濟結構運行體系中相關貿易交流行為以及經營理念,最大程度地減少交易中的“不誠信”。對于民商法信用體系的建設,要做到誠實與誠信并重,從法律層面上構建誠實信用準則,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穩定的過程中,發揮民商法信用優勢,進一步提升民商法信用體系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實施有效性:
(一)完善企業與個人信用體系
民商法信用體系針對的象主要為企業,在這一方面,需要根據企業發展情況完善現有的信用體系,在市場發展中,企業既可以享受權利,也要承擔相應的義務與責任,而義務與責任都需要從法律角度來做出規定,若企業存在欺詐行為,要根據欺詐情況來進行制裁。在這一方面,有必要從法律層面出發,將企業信用與債權人利益聯系,實現利益與誠信之間的掛鉤,通過該種方式,能夠讓更多的企業管理者可以重視誠信經營問題。在信用體系的構建過程中,需要從資金因素、人為因素兩個方面著手,資金因素主要關注企業的動態資產與靜態資本,人為因素是與企業利益有關的主體,在企業信用體系的構建上,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來優化企業資產信用,將其與法定資本結合。
另一方面,要重視個人信用體系的建設,個人屬于市場經濟體系的組成,構建個人信用體系,對于市場經濟發展也具有重要影響,為此,要從法律制度上明確個人信用體系的建設重要性,以法律為保障,并加強對個人信息的保護,尊重當事人的選擇權、執行權,促進市場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個人信用資料有相當部分,如年齡、婚姻狀況、家庭狀況、消費狀況、工作收入等都屬于個人隱私范圍。關于信用信息的隱私權就應該從兩個方面來規定:第一是個人有權要求保障個人信息免受非法和不正當使用的侵害,第二是個人應當有決定何時、何地以何種方式與外界溝通個人信息的主動支配權。除此之外,還要關注消費者權益的保護,在個人信用體系建設完畢后,其中的商業信用記錄大多是由商業機構來提供,可能導致消費者陷入被動地位,可能會損害、限制消費者權利,針對消費者信用保護問題,要尤為關注。
(二)強化信用權的建設
為了達到理想的信用權立法效果,需要從法律層面來建設信用權,確保信用權的獨立性,這不僅能夠規范企業行為,對于社會大眾而言,也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在確保信用權獨立的情況下,方可為各項市場經濟行為的開展奠定基礎。就當前來看,我國現行的法律體系中,對信用權做出了明確定義,也在立法上予以法律支持,在完善信用體系的過程中,需要基于信用權定義為基礎,以此為切入點對訂立原則進行調整,以確保信用權可以滿足市場經濟的發展需求。在實踐過程中,個人、企業都能夠依法享有信用權,并要主動維護守信的經濟秩序,這對于促進市場經濟發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明確誠信在民商法中的地位
在民商法中,誠實守信是一個重要原則,要求個體、企業在強化現有法律的基礎上,最大限度發揮出誠信原則的效能,為此,需要明確誠實守信原則的定位,嚴格約束民事活動雙方的權利、義務,利用法律來劃分和界定責任,并致力于解決地方保護主義問題,防止地方政府直接干預經濟發展,要求各級政府進一步強化司法救濟制度的建設,從而實現司法的透明、公開,引導社會大眾主動參與,發揮出誠信原則的最大效能,并將這一制度落實至民商法信用體系,進一步提升這一原則的可操作性與可執行性,為民商法信用體系的建設奠定基礎。
(四)發揮出政府的引導作用
民商法信用體系的構建僅僅依靠市場、社會是不夠的,還要發揮出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將各個市場主體都納入其中,讓所有市場參與者都能意識到信用體系構建的作用與意義,如果觸碰信用體系底線,就需要接受相應的懲罰。政府職責在于促進信用機構的正常運行,確保政府各項公共信息能夠為社會大眾開放,讓大家能夠平等獲取,對市場經濟主體進行監督,確保個人、企業使用信息的權利、義務能夠順利實現,針對企業、個人的信用評估、信用征信、信用調查、信用擔保、咨詢服務,要更多地發揮出市場主體的導向作用。通過政府的引導,將誠信體系建設提升至法律高度,而不是簡單道德層面的約束,關注后續民商法信用體系建設的落實,及時進行跟進,分析信用體系的構建成效和使用情況,發揮出政府的作用。在這一方面,還要推行政府信用專項治理,提高政府辦事效率,做到廉潔從政,各級政府部門都要依法辦事、依法行政,提高行政工作的效率、質量和水平,從法律層面上保障公務員信用,在現代法治國家中,必須要控制好公共權力,避免出現權力濫用的問題,為經濟生活、公民權利的健康發展奠定基礎,讓每一名國家公務員都能夠切實為社會大眾謀福利。
四、結語
在市場經濟的發展下,讓民商法信用的建設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加速,需要構建出與之相符的民商法信用體系,這是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保障,也是維護和諧社會的基石。從現階段我國民商法信用體系建設宏觀角度來看,規模較小,無法滿足所有人的需求,從微觀角度來看,該體系相關制度并不完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有關部門要從我國實際國情角度出發,根據社會發展需要,合理構建民法和商法信用體系,發揮其在市場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覃超鵬.分析新形勢下民商法信用體系的構建[J].智庫時代,2018(28).
[2]葉儀善.市場經濟視域下民商法承載的倫理內涵分析[J].法制博覽,2017(08).
[3]李昌權.電子商務環境下民商法的發展與創新[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7(09).
[4]周子祺.新時代經濟發展下民商法均衡協作關系[J].經貿實踐,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