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豐
【內容摘要】我國紀檢監察體制的不斷改革完善是順應時代發展的必然產物,從恢復重建到探索再到進一步健全,其改革發展變化有著自身規律和實現方法。從組織領導看,改革中不斷強化黨對紀檢監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突出紀檢監察機關的政治屬性。從功能實現看,旨在建立權威高效的監督體系,更好更全面地發揮監督作用。從制度建設看,堅持補白和細化逐步完善黨紀黨規,突出程序化與法治化建立健全國家監察制度。從改革方法看,把握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聚焦有限目標,循序漸進實現科學有序一體推進。
【關 鍵 詞】紀檢監察體制;改革;經驗
中圖分類號:D26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20)02-0219-02
推動紀檢監察體制改革是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強化政治監督,維護黨中央權威,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貫徹落實到位,提升治國理政的科學化水平。本文通過探究紀檢監察體制改革的基本經驗,總結改革規律,從而不斷提高反腐敗工作法治化規范化水平,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和反腐敗斗爭縱深發展。
一、組織建設:強化黨的集中統一領導
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必須完善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的體制機制,更好地發揮黨的領導這一最大優勢。
(一)逐步強化黨對紀檢機關的領導
紀委作為黨內監督專責機關,領導體制經歷由“黨委單一領導體制”向“雙重領導體制”過渡的過程。曾出現反腐敗工作責任不清、機構職能分散、案件查辦不力等問題。十八大后,進一步強化上級紀委對下級紀委的領導,2013年《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兩個為主”原則。使各級黨委更好地根據實際情況,研究、指導紀律檢查機關的工作,同時有利于各級紀委相對獨立地開展工作,有效地行使自己的職權。
(二)建成中央領導下的國家監察
作為反腐敗工作的組織者和執行者,紀檢監察機關首先要突出政治屬性。1986年,我國監察部重新恢復,并開始履行各項職權。黨的紀檢機構負責對我國的黨員干部進行監督,而行政部門的監察工作又由監察部門承擔,這種“雙軌制”“兩條線”的行政監察制度造成了監督功能的重合,也造成國家政府資源的極大浪費。1993年,行政監察機關與黨內監督機構兩個機構正式合并。但實際工作中監察機關缺乏應有的獨立性、權威性。[1]因此,構建相對獨立的監察監督制度,將監察權從行政權與檢察權中剝離出來,從而強化制約,科學配置權力,讓監察權獨立于行政權之外形成國家監察成為了必由之路。
二、功能建設:建立權威高效的監督體系
構建權威高效的監督體系,是紀檢監察體制改革中不斷健全反腐敗功能性建設不可或缺的一環。
(一)突出監督體系構建重點任務
在監督工作中,應把握好三大重點任務。一是將維護黨中央權威作為監督工作的核心任務。深刻總結我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可以得出,紀檢監察機關作為政治機關,擔負著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這一根本政治任務。監督作為紀檢監察機關的首要職責,核心任務自然也應是如此。二是監督的目標鎖定為“關鍵少數”。監察體制改革后,實現了監督的全覆蓋,監督任務繁重。三是實施精準監督嚴格依紀依法。監督過程中要將黨章黨規黨紀和憲法法律法規作為根本準繩,強化精準思維,使實事求是貫穿監督執紀全過程。
(二)強化監督工作的實施載體
一是用好巡視監督利劍。在紀委和監察機關行使監督職責的同時,強化同巡視監督的協作配合,建立健全同上級巡視機構情況通報、人員選派、巡視期間溝通協調、成果運用協作、巡視整改監督等,使監督范圍無禁區、零死角。二是擦亮派駐監督探頭。派駐監督隨著監察體制改革的不斷完善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2]紀檢監察機關通過派駐紀檢組及時了解日常監督中發現的監督對象有關問題以及談話提醒、誡勉談話情況等,使監督常態化從而降低監督對象腐敗風險。
(三)實現有效監督的措施方法
當前,我國紀檢監察工作的監督措施、監督方法不斷更新,監督力度、監督范圍不斷加大,體現出抓早、抓小、抓細、抓常的特點。一是檢察監督。綜合運用日常檢查、專項檢查和發出紀律檢察建議書、監察建議書的方式針對突出問題和重點任務,在關鍵節點發現問題督促整改。二是會議監督。通過督促黨委(黨組)召開專題會議,參加民主生活會等有關會議,聽取被監督對象加強黨內監督的情況,綜合分析被監督單位政治生態狀況。三是談話監督。通過提醒約談和談話函詢方式,針對被監督對象可能發生的廉政風險隱患和反映出的問題線索進行綜合研判。四是考評監督。加強領導干部的主體責任考核和述職述責述廉評議,充分掌握單位負責人和班子成員的黨風廉政情況,強化管黨治黨主體責任落實。
三、制度建設:堅持改革和法治有機統一
我國紀檢監察體制改革的發展實踐證明,推動黨風廉政建設和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離不開改革,也離不開法治,將深化改革和法治有機結合是關鍵抓手。
(一)填補空白與規范細化:逐步完善黨紀黨規
依托《黨章》這個黨的根本遵循,逐步黨紀黨規使黨的規章制度逐步完善和細化。一是從全面從嚴管黨治黨。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的嚴峻形勢迫切需要加強制度建設。中央出臺一系列黨紀黨規打擊經濟犯罪的活動,懲治腐敗,突出黨員干部為民,務實,清廉的重要性。二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八十年代黨中央通過《關于加強黨和人民群眾聯系的決定》開展了黨風黨紀教育,狠抓高干子女經商,領導干部特權。九十年代制定《領導干部配偶和子女從業規定》《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規定》等黨法黨規使干群關系逐步好轉。三是抓住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例如面對“四風”和腐敗問題多發頻發出臺并不斷修訂《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等,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出臺或修訂黨內法規超50部。
(二)程序化與法治化:建立健全國家監察制度
國家監察制度的建立是事關國家改革全局的重大政治改革。應圍繞制度化和法制化,在頂層設計上要上升到憲法層面,使監察機關由法律程序依法產生,出臺相關監察法律做到有法可依,逐步建立健全國家監察制度。一是精準把握與憲法的關系。改革的進行需要于法有據,依法進行,其中最根本的就是憲法。此外,改的成果也需要法律予以固化。要充分發揮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優勢,準確把握與憲法關系。二是國家監察機關通過法律程序依法產生。通過民主集中制產生監察委員會,遵循由人民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的原則,體現了國家監察的程序合法性。三是出臺法律,做到有法可依。制定出臺相關法律依法形成監察委員會的制度、體制和機制是監察體制改革的基本任務。[3]
(三)貫通與銜接:推動紀法貫通、法法銜接
在黨內法規和相關監察法律制度逐步完善后,紀檢監察體制改的制度建設與國家法治體系建設逐步接軌。其中紀法能否全面貫通和實現法法無縫銜接是檢驗紀檢監察機關能否高效、順暢履職的關鍵。因此,要準確把握好紀檢監察機關與審判、公安、監察及有關執法部門的銜接,用好《紀律處分條例》《監督執紀工作規則》,使《監察法》《刑事訴訟法》《刑法》之間有機對接。
四、改革路徑:堅持科學有序一體推進
回顧改革發展歷程可以發現,我國紀檢監察體制改革的方法邏輯是在改革的全過程堅持科學有序一體推進。
(一)堅持穩中求進的改革總基調。穩中求進,充分體現了實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遵循規律的科學態度。“穩”是“進”的基礎和前提;“進”是“穩”的目標指向,是我們工作的突破點和著力點。改革中要以穩為前提,在關鍵領域、薄弱環節上有所突破,把握好時度效、把握發展趨勢。
(二)以問題為導向,立行立改。把立行立改作為推進改革的重要方法論,不等待觀望、坐等條件成熟,不把改革搞成發文件、定方案,而是立足實時實事,抓住工作實踐中急需改變、上下已形成共識、具備條件解決的突出問題立行立改。同時,堅持紀檢監察體制改革的總目標、持續推進,以單個具體問題的突破,推動改革整體發展。
(三)循序漸進,把握有限目標。堅持實事求是,兼顧必要性和可行性,把握有限目標,穩扎穩打。習近平同志曾提出“先立后破、不立不破”的原則,要認清改革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必須立足實踐、逐步規范。
(四)先實踐探索,后總結提煉。推進紀檢監察體制改革,要本著精簡、高效的原則,盤活存量、優化結構、整合力量。堅持在實踐中推動制度完善,及時將紀檢監察體制改革中的成熟做法和創新經驗上升固化為制度成果。先從提出工作要求入手,在一定范圍內進行試點,不斷完善推廣、總結提煉,在比較成熟、形成共識后再上升為制度。
參考文獻:
[1]蔣興海.淺析我國現行監察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學理論,2015.
[2]肖泳冰.我國紀檢監察派駐體制存在的問題與改革對策[J].廉政文化研究,2014.
[3]葉海波.國家監察體制改革試點的法治路徑[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