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婷, 王 剛, 張 駿
(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放射科, 湖北 武漢 430000)
原發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PHC)是世界范圍內常見消化道惡性腫瘤,全球每年約70萬人因此死亡,且發病率隨著環境變化和生活習慣改變而呈明顯升高趨勢,其中我國PHC發病率達(145~190)/10萬,死亡率約20.37/10萬,在惡性腫瘤中居第2位[1]。目前PHC早期還缺乏有效監測方法,多數患者確診時已進展為中晚期,臨床應用最廣泛的血清腫瘤標志物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用于PHC診斷敏感度較低,近年來隨著腫瘤免疫和蛋白質組學研究逐漸取得突破,高爾基體糖蛋白73(Golgi protein 73,GP73)等新型標志物不斷被發現,對提升PHC早期診斷準確性和預后評估具有重要意義,但其單獨應用時診斷價值較AFP仍無明顯優勢[2]。影像學檢查是PHC診斷重要參考依據,其中MRI具有多參數、多序列和多方位成像特點,在肝臟結節中的診斷價值已獲得普遍認可[3]。本文主要分析MRI聯合血清GP73或AFP水平對PHC的診斷效能,為促進PHC早期診斷水平不斷進步提供參考依據。
1.1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我院疑似PHC患者92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54例,女性38例,年齡41~79,根據病理檢查結果將患者分為PHC組和良性組,PHC組47例,男性26例、女性21例,年齡43~78歲,平均(56.17±10.24)歲;良性組患者45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齡41~79歲,平均(54.98±10.53)歲。納入標準:①均完成血清AFP和GP73檢測;②均完成MRI多序列檢查且成像質量滿足診斷需求;③患者及家屬知曉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全身其它部位惡性腫瘤;②合并轉移性肝癌。另選取我院同期健康體檢者50例為對照組,其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齡38~75歲,平均(56.82±9.43)歲,納入標準:①查體未見明顯異常;②無妊娠等可引起AFP升高的因素;③無惡性腫瘤或放化療病史。三組研究對象年齡和性別等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研究方法:采集所有研究對象空腹外周靜脈血5mL,采用ELISA法(試劑盒購自海康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檢測GP73水平;采用化學發光法檢測血清AFP水平,所用儀器為ACS 180 SE全自動化學發光免疫分析系統(德國Baver公司)及配套試劑盒,所有操作均嚴格按照說明書要求完成,PHC診斷標準分別為AFP≥400ng/mL為陽性,GP73≥150ng/mL為陽性。采用飛利浦Intera1.5T磁共振掃描儀及8通道體部相控陣線圈對肝區進行橫斷面及冠狀面掃描,所用序列包括T1WI、T2WI和DWI,參數設置分別為T1WI:TR 440 ms,TE 191ms,層厚8mm,層間距2mm,FOV 360mm×270mm,矩陣190×120;T2WI:TR 8571ms,TE 1916ms,層厚6.5mm,層間距2mm,視野350mm×350mm,矩陣208×365;DWI:TR 3200ms,TE 94ms,FOV 350mm×350mm,矩陣128×128,激勵次數3。常規掃描完成后經肘靜脈注射對比劑釓噴酸葡胺噴酸(Gd-DTPA)15mL,然后分別于注射后25s、60s和200s實施動脈期、靜脈期和延遲期掃描,參數設置為TR 1200ms,TE 78.9ms,層厚5mm,層間距2mm,FOV 400mm×400mm,矩陣128×128,激勵次數1次,b值=500s/mm2,將掃描數據導入配套處理系統進行分析,觀察病灶形狀、邊界情況、信號強度及信號均勻性等形態特征,同時計算表觀彌散系數(ADC)并由兩名經驗豐富的放射科醫師采用盲法進行診斷,結果不一致時則共同討論后決定,PHC診斷根據病灶形態學特征和ADC值大小進行綜合判斷。以肝組織病理檢查結果為金標準,分析MRI及GP73、AFP水平對PHC診斷價值,然后以任意指標陽性為陽性,并聯各指標分析MRI+GP73、MRI+AFP及MRI+GP73+AFP對PHC診斷價值。

2.1PHC患者MRI圖像特征分析:MRI檢查顯示PHC患者48例,其中結節型26例、巨塊型17例,彌漫型5例,T1WI主要表現為均勻低或稍低信號,T2WI主要表現為不均勻高信號,DWI顯示腫瘤組織明顯強化,信號強度高于周圍正常組織,其中14例(29.17%)合并低信號壞死灶或出血灶,見表1。

表1 PHC患者MRI圖像特征分析
2.2不同研究對象ADC值和血清AFP、GP73水平比較:PHC組ADC值低于良性組和對照組,血清AFP和GP73水平高于良性組和對照組,且良性組ADC值低于對照組,血清AFP和GP73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MRI聯合AFP、GP73對PHC的診斷效能分析:以病理結果為金標準,采用一致性Kappa檢驗顯示,血清AFP和GP73水平對PHC診斷效能較低(Kappa值<0.5),聯合MRI檢查均可有效提升診斷效能(Kappa值0.5~0.7),MRI對PHC具有良好診斷價值(Kappa值>0.7),且三者聯合診斷準確性可進一步提高(Kappa值>0.7),見表3。

表2 不同研究對象ADC值和血清AFP GP73水平比較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與良性組相比,#P<0.05

表3 MRI聯合AFP GP73對PHC的診斷效能分析
目前PHC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研究表明可能與病毒感染、化學毒物及飲食習慣等因素有關,患者早期常缺乏典型癥狀和特異性實驗室監測指標,因而容易造成病情進展和預后不良,因此積極尋找PHC早期診斷方法具有重要臨床意義[4]。目前PHC確診仍依賴于病理學檢查結果,但操作過程創傷較大,故而不適合常規開展,CT、B超及MRI等影像學檢查可及時發現病灶,但對良惡性肝臟疾病難以鑒別,而血清腫瘤標志物AFP和GP73等也存在較高漏診和誤診可能,因此聯合多種方法進行診斷是目前較為可行的方案。
在PHC常用影像學檢查方法中,MRI掃描較B超和CT具有軟組織分辨率高等明顯優勢,通過TIWI、T2WI和DWI等各序列掃描可提升腫瘤病灶檢出率并與其它疾病進行準確鑒別診斷,同時DWI作為現階段唯一的無創性人體水分子擴散狀態檢查技術,通過觀察病灶灌注情況不僅可反映腫瘤形態學特征,還能通過定量分析ADC值評估其病理生理特點[5,6]。肖安嶺等[7]報道顯示MRI動態增強掃描聯合DWI可提升PHC診斷準確率,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影像學參考依據。本研究中MRI檢查顯示92例患者中PHC患者48例,其中結節型26例、巨塊型17例,彌漫型5例,T1WI主要表現為均勻低或稍低信號,T2WI主要表現為不均勻高信號,DWI顯示腫瘤組織明顯強化,信號強度高于周圍正常組織,部分可見高信號壞死灶和低信號出血灶,比較不同人群ADC值顯示PHC組ADC值明顯低于良性組和對照組(P<0.05),良性組ADC值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MRI掃描可結合定性和定量指標對PHC進行診斷,其靈敏度、特異度和準確率分別為89.36%、86.67%和88.04%,顯示出較高診斷價值,但仍存在一定漏診或誤診可能,其原因與呼吸、心臟搏動及主動脈等產生的偽影有關,故需結合其它檢查方法進行聯合診斷。
AFP是主要在胎兒肝臟中合成的糖蛋白,在成人表達水平升高主要見于肝癌、胃癌及肺癌等多種惡性腫瘤,是肝癌早期輔助診斷常用標志物,但單獨檢測時敏感度和特異度較低。GP73是與肝臟病變進展程度緊密相關的蛋白質,在健康人群中主要表達于膽管上皮細胞,發生PHC時則在肝細胞中表達水平顯著升高并可從高爾基體順面膜囊上擴散至細胞表面和血液循環。文獻報道GP73作為新型腫瘤標志物對PHC診斷靈敏度和特異度較AFP均具有明顯優勢且兩者聯合檢測有利于提升診斷準確率。本研究結果顯示PHC組血清AFP和GP73水平明顯高于良性組和對照組且良性組血清AFP和GP73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表面AFP和GP73在PHC患者中表達水平顯著升高,但同時也在部分良性病變患者中異常表達,與陳旭東等[8]和王曉燕等[9]研究結果相一致,這可能對肝臟良惡性病變鑒別造成不利影響。本研究分析AFP和GP73對PHC診斷價值顯示,兩者靈敏度分別為48.94%和59.57%,特異度分別為80.00和84.44%,提示AFP和GP73單獨檢測均容易造成漏診或誤診發生,GP73雖然較AFP具有一定優勢,但診斷價值仍然偏低,AFP和GP73分別與MRI聯合診斷均可有效提升診斷準確率,提示采用影像學檢查與腫瘤標志物聯合進行PHC診斷具有可行性,本研究采用MRI、AFP和GP73診斷PHC的靈敏度和特異度分別為95.74%和75.56%,準確率達85.87%,診斷價值較單純MRI掃描及血清AFP和GP73水平檢測均顯著升高,表明MRI、AFP和GP73聯合應用可為PHC早期診斷和及時干預提供有效參考依據。
綜上所述,MRI掃描聯合血清GP73、AFP水平檢測可有效提升PHC診斷準確性,對PHC早期治療和改善預后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