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不確定性原理”何以被誤導?
——對經濟學“只談概率,不談因果”的溯源批判

2020-02-26 00:19:09趙曉磊
關鍵詞:人類

趙曉磊,趙 磊

(1.亞利桑那州立大學 凱瑞商學院,〔美國〕坦佩 85281;2.西南財經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成都 610074)

趙磊(1957—),男,黑龍江依蘭人,西南財經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財經科學》常務副主編,主要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馬克思主義哲學。

“不確定性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由海森堡(1)海森堡(Werner Karl Heisenberg),德國著名物理學家、量子力學的主要創始人、哥本哈根學派的代表人物、193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于1927年提出。其基本含義是:測量者不可能同時知道某個粒子的位置和速度。粒子的位置被測量得越準確,其速度則被測量得越不準確,反之亦然(2)史蒂芬·霍金《果殼中的宇宙》,吳忠超譯,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年版,第26頁。。根據海森堡不確定性方程(3)史蒂芬·霍金《果殼中的宇宙》,第43頁。,粒子位置的不確定性乘以粒子動量的不確定性(4)動量(Momentum)指物體質量和速度的乘積,用來表示與物體的質量和速度相關的物理量。,總是大于普朗克常量(5)普朗克常量,也稱普朗克常數,是量子力學重要的物理常數,記為h。德國著名物理學家普朗克在研究物體熱輻射時發現,用“量子方法”來描述其能量輻射過程所得到的結果,比用常規方法更加符合實驗測量結果。普朗克據此提出,每一份能量子等于hν。其中,ν為輻射電磁波的頻率,h為常量,即“普朗克常數”。。“不確定性原理”的科學含義在于:與宏觀世界的物質相比較,微觀世界粒子的行為是“不確定”的。

“不確定性原理”的發現,不僅標志著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達到了一個里程碑式的高度,而且隨著“不確定性原理”的廣泛傳播,該原理中所包含的辯證思想對社會科學也產生了極為廣泛和深遠的影響。但是令人遺憾的是,從“不確定性原理”出發,當代社會科學界的不少學者引申出了一個廣為流行的觀點:“不確定性原理”證明,世界在本質上是“不可知”的。換言之,廣泛存在的“不確定性”現象并非因為人類認識能力具有局限性,而是因為世界在本質上是“不可知”的。正如張江教授所言:“認為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是一種非確定性認識,并以此否定人類理性的確定性目標,一個主要根據或借口,是量子力學的測不準關系,以及由此上升概括的認識上的不確定原理?!?6)張江《不確定關系的確定性——闡釋的邊界討論之二》,《學術月刊》2017年第6期,第120頁。

晚近以來,以“不確定性原理”否定認識對象的客觀性,進而否定真理的客觀性,已然成為流行的學術思潮。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熱衷于用數學模型來炫耀事物之間的外在數量關系,排斥甚至否定探究事物之間的內在因果關系,“只談概率統計,不談因果關系”,竟然成了主流經濟學(7)所謂主流經濟學,指20世紀以來以“新古典經濟學”為核心的西方經濟學,也稱之為“現代經濟學”。衡量科學含金量的標準。尤其是在大數據、計算機被廣泛運用的背景下,“只要定量,不要定性”已經主宰了經濟學的問題導向??傊穸ɑ驊抑靡蚬P系的客觀性,進而用概率統計規律來取代因果必然性規律,已逐漸成為現代經濟學的主流范式(8)在當下的經濟學界,研究經濟變量之間相關關系的基本范式是“關注概率統計,回避因果關系”,即只談“概率”,不談“因果”。換言之,關注因果關系被視為是落后的研究范式,而關注概率統計才被視為科學的研究范式。。而形塑這種主流范式的理論源頭之一,就在于對“不確定性原理”的誤讀和誤導。有鑒于此,本文將從理論源頭上討論有關“不確定性原理”的誤讀,并對由此導致的理論誤區做出必要的澄清(9)至于用概率統計、隨機性和偶然性來否定因果關系的錯誤觀點,筆者將另文討論。。

一 “不確定性”是微觀世界的本質嗎?

有關“不確定性原理”的認識分歧究竟在哪里?這是厘清該原理何以被誤導的源頭所在。關于“不確定性原理”的認識分歧,簡而言之,就在于如何解釋“不確定性”的原因。說到“不確定性”,有必要提一下概率(probability)。眾所周知,“概率”意味著某事件的發生具有“不確定性”。從認識論的角度看,某事件具有“概率性”或者“或然性”,也就意味著,在該事件發生之前,該事件“是否發生”并不是“確定無疑”的。這也正是“不確定性”的含義,對此人們基本上沒有分歧。盡管對于“不確定性”的存在,人們基本上沒有分歧;但是,對于“不確定性”為什么存在,人們的認識則分歧甚大。不確定性究竟是源于客觀世界本身(即本體論意義上的“不確定”),還是源于人們認識能力的無知(即認識論意義上的“不確定”)?換言之,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不確定性”?

1935年,在《量子力學對物理實在的描述是否完備?》的論文中,愛因斯坦、波多爾斯基和羅森設計出一個思想實驗,即“EPR思想實驗”:如果AB兩個粒子是孿生的,那么人們就可以同時準確測量A的位置和B的動量;從B的動量,人們又可以推出A的動量。這個思想實驗意味著現有的量子力學存在著悖謬:假如量子的“不確定性”真的具有神秘的鬼魅般的超距作用,那么人們就可以同時確定A粒子的位置和動量。在這個思想實驗中,愛因斯坦、波多爾斯基和羅森從“定域實在論”(10)所謂“定域論”,即認為物質在空間上有確切的位置;所謂“實在論”,即認為做實驗觀測到的現象是出自于某種物理實在。定域論不允許鬼魅般的超距作用,而實在論則堅信客觀事物先于人的認識。所謂“定域實在論”,即認為微觀粒子具有可測量、良好定義的物理實在,不會被在遙遠區域發生的事件以超光速速度影響。出發,試圖證明量子力學的現有理論是不完備的。這就是著名的“EPR佯謬”(EPR paradox)。換言之,“如果A、B兩個微觀粒子是量子糾纏的,就可以同時準確測量A的位置和B的動量,從B的動量又可以推出A的動量,等價地說,可以同時確定A粒子的位置和動量。進而愛因斯坦等人以此來質疑量子力學的完備性”(11)吳國林《量子技術哲學》,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282頁。。“EPR佯謬”的理論含義在于,可能存在著尚未被發現的,且比現有量子力學能更完備地描述微觀世界的理論。所以,現有的量子力學只是這完備理論的“統計近似”而已。既然現有量子力學是不完備的,那么可以用“隱變量理論”來解釋這種不完備性(12)隱變量理論(hidden variable theory)認為,現有量子力學的背后應該隱藏著一個尚未發現的理論。這個理論可以完整解釋物理系統所有可觀測量的演化行為,從而避免任何不確定性或隨機性。隱變量理論堅信,科學不僅可以揭示尚未發現的變量(這些變量對應于每一個實在要素),而且能夠解釋這些變量的作用機制。。

盡管“EPR佯謬”所隱含的排斥辯證法的思維方式值得商榷(13)這個問題,我們將在本文第三節“只有形式邏輯才會為‘不確定性’苦惱”中討論。,而且“隱變量理論”迄今尚未得到物理實驗的充分證實,但是,“EPR思想實驗”是值得人們認真對待的。人類不是上帝,既然人類的認識總是存在著局限性(所謂“信息不對稱”),那么量子力學作為人類認識的成果就肯定存在“不完備性”;既然人類認識的發展是一個無限的過程,那么,愛因斯坦等人尋找隱變量的努力就難以被“不確定性原理”所否定。從認識的發展過程看,“不確定性原理”并未終結真理。愛因斯坦等人指出的“EPR佯謬”表明,“不確定性原理”仍有待進一步完善。在我們看來,把“不確定性”武斷地定義為微觀世界的內稟性質,從而否認人類能夠越來越趨向于“確定”地把握微觀世界的可能性,這種“不可知論”的邏輯之所以值得商榷,就在于它是建立在主觀唯心主義方法論的基礎之上的。在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視域里,所謂“不確定性”不過是人類因認識局限性而對客觀事物尚未得到確定性的認識罷了。

錢學森曾指出,“所謂非決定論,無非是有些因素、有些因果聯系還沒有認識到”(14)錢學森《錢學森談決定論與非決定論以及物質世界的層次(五觀)的問題》,《有色金屬高教研究》1987年第1期,第110頁。。錢學森所說的“所謂非決定論”,指的就是“不確定性”。當代科學的不斷發展,證明了錢學森的遠見是正確的。據《前沿科學》2011年的一則報道:“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實驗驗證了新形式的海森堡不確定關系?!?15)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學家驗證新形式海森堡不確定原理》,《前沿科學》2011年第4期,第91-92頁。這個由李傳鋒博士研究組完成的實驗表明,在觀測者擁有被測粒子“量子信息”的情況下,被測粒子測量結果的不確定程度,依賴于被測粒子與觀測者所擁有的另一個粒子(存儲量子信息)的糾纏度的大小。當它們處于最大糾纏態時,兩個不對易的力學量可以同時被準確測量,此時經典的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將不再成立。也就是說,在待測粒子的“量子信息”事先被存儲的情況下,經典的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能夠被違背(16)經典的海森堡不確定原理認為,在1個量子力學系統中,1個粒子的2個不對易的力學量(比如位置和動量)不可被同時確定。。這個實驗結論首次驗證并確立了“新形式的海森堡不確定原理”,從而對經典的“不確定性原理”提出了有力挑戰。

由此可見,把“不確定性原理”解讀為認識上的“不可知論”,進而為否定歷史必然性提供所謂的“科學”依據,這種做法不僅是對“不確定性原理”的誤導,也否定了人類探索未知領域的意義。正如張江教授所說:“時至今日,面對這段歷史,我們對舊的測不準原理,對愛因斯坦的猜想和判斷,有了具備事實根據的新認識。根據吳國林的介紹,美國M.Berta等學者,根據量子信息理論和技術研究及應用實踐,對不確定原理做出開拓性研究,并給出了定量描述。這個結果表明:在觀測者擁有被測粒子‘量子信息’的情況下,被測粒子測量結果的不確定度,依賴于被測粒子與觀測者所擁有的另一個粒子(存儲有量子信息)的糾纏度的大小。原來的經典的海森堡不確定原理將不再成立,當兩個粒子處于最大糾纏態時,兩個不對易的力學量可以同時被準確確定,由此得到基于熵的不確定原理,此理論被稱為新的海森堡不確定原理。”(17)吳國林《量子技術哲學》,第284-285頁。總之,根據新的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一旦引入量子糾纏,那么觀測者“就可以同時確定一個粒子的位置和動量。當兩個粒子處于最大糾纏態時,被測粒子的兩個力學量可以同時被準確確定”(18)吳國林《量子技術哲學》,第284-285頁。。這樣一來,量子的“不確定性”也就被消解了。

二 量子理論尚未給出明確結論

即使在“不確定性原理”已經成為科學常識的今天,當下的量子力學也并沒有明確得出“微觀世界是不能認識的”結論。我們以量子力學詮釋主流的“哥本哈根詮釋”為例。眾所周知,哥本哈根詮釋經常被人們當作“微觀世界在性質上是不確定的”理論依據。嚴格來說,這樣的解讀其實是對哥本哈根詮釋的誤讀。從認識論的視域看,哥本哈根詮釋關心的問題,并不是“量子世界的本質究竟是什么”,而是“我們如何測量量子世界”。換言之,與其說哥本哈根詮釋傾向于把“不確定性”歸結為量子世界的內稟性質,不如說哥本哈根詮釋把認識對象(量子世界)的本體懸置了。因此,“懸置本體”而不是“揭示本體”,才是哥本哈根詮釋的真義所在。正如吳國林教授指出的:“哥本哈根詮釋只談論‘觀察’或‘測量’,不談論被觀測的對象是什么,其中到底發生了什么。”(19)吳國林《量子技術哲學》,第197頁。雖然哥本哈根詮釋(包括“不確定性原理”、“波函數統計詮釋”、“投影儀假設”等)的核心思想是統計概率的邏輯,但該詮釋并沒有確鑿無疑地確認“不確定性”是量子世界自身的性質。量子世界的“不確定性”到底是“觀測結果”的不確定,還是量子世界“自身性質”的不確定,這仍然是一個有待探究的問題。

由此可見,拿“不確定性原理”來為“世界本質上是不確定的”辯護,甚至為“不可知論”辯護,這不僅是對“不確定性原理”的誤導,也是某些人遮掩自己認識局限性的遁詞罷了。就量子力學已經到達的認識水平而言:其一,“不確定性”到底是量子世界本身具有的內稟性質,還是觀測者和觀測儀器干擾的結果,這在現有的量子理論中仍是不能確定的;其二,“波包塌縮”(20)“波包塌縮”即“波函數坍縮”,與微觀粒子的測量有關。在測量之前,根據已經求得的波函數,我們只能知道粒子處于它可能存在于其中的各種狀態的幾率,但是,我們并不知道它到底處于其中的哪個狀態。甚至可以認為,在測量之前,不僅我們不知道粒子處于哪個狀態,實際上粒子自身也處于并不確定的各種可能狀態的疊加態或糾纏態。我們必須進行一次實際測量,才能知道粒子的真實狀態。測量結果使得粒子從疊加態突然變為一個確定的狀態。換言之,測量結果使得粒子由“似是而非”的迭加態,突然收斂為一個明確無誤的狀態。這就是“波函數坍縮”或“波包塌縮”。到底是觀測者親眼“看見”或“發現”的、且不以觀測者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結果,還是觀測者自己的意識所“決定”的主觀結果,或者是觀測儀器以及觀測環境所導致的結果,這在現有的量子理論中仍然存在著分歧??梢?,現有的量子力學其實并沒有確認“不確定性”源于微觀世界自身的性質。把“不確定性”歸結為認識對象自身的性質,實在是對“不確定性原理”的嚴重誤導。

總而言之,所謂“不確定性”到底是人的認識局限性所致(即愛因斯坦等人提出的“隱變量”所致),還是量子本身的內稟性質所致,這是一個仍有爭議的命題。正如有學者指出的:“能不能因對這種突然的變化一時還不能給予決定性的描述就認為粒子的運動本性就是無規的呢?這個假定恐怕過于大膽了一些。即使以正統解釋而論,不管它的倡導者們說過多少引起思想混亂的話,從它的整個概念結構來看,也遠未走到這個極端。”(21)鐘學富《物理學的兩項發展和哲學因果律問題》,《自然辯證法研究》1986年第5期,第15頁。因此,用“不確定性原理”來證明微觀世界在本質上是“不確定的”或“不可知”的觀點,顯然值得商榷。

三 只有形式邏輯才會為“不確定性”苦惱

“不確定性原理”之所以被誤讀為微觀世界的內稟性質,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辯證思維的缺失。拒斥辯證思維不僅是當下社會科學界廣泛存在的現象,而且在自然科學界,辯證思維方式的缺失更是由來有自。一般而言,自然科學的研究者大都堅持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或自然觀。但是令人遺憾的是,這種唯物主義世界觀并不是辯證的,而是形而上學的。形而上學唯物主義雖然講“唯物”,卻不能在辯證法的思維形式上講“唯物”。恩格斯在批判這種唯物主義時說:“這種唯物主義的第二個特有的局限性在于:它不能把世界理解為一種過程,理解為一種處在不斷的歷史發展中的物質。這是同當時的自然科學狀況以及與此相聯系的形而上學的即反辯證法的哲學思維方法相適應的?!?2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2頁。

如果說,宏觀世界的“辯證法”通常需要運用抽象思辨才能把握的話(比如,馬克思有關“商品二因素”“勞動二重性”的抽象分析),那么,量子世界的“辯證法”往往通過實驗就可以直接觀察到了(比如,量子力學有關“波粒二象性”(23)波粒二象性(wave-particle duality)是指所有的基本粒子或量子不僅可以部分地以粒子的術語來描述,也可以部分地用波的術語來描述。這就意味著,我們不能用經典的“粒子”或“波”的概念來全面描述量子范圍內的物理行為。的“雙縫實驗”(24)雙縫實驗(double-slit experiment)是量子力學演示光子或電子等微觀物體的波動性與粒子性的有關實驗。)。問題是,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在解讀牛頓的經典力學時,一般不會有邏輯障礙;可是,一旦面對微觀世界的“波粒二象性”,由于缺乏辯證思維,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就必然深陷“不確定性”到底是“微觀世界的性質”還是“人類認識能力的局限”的困惑,而苦惱不堪了。比如,對于“波粒二象性”和“不確定性原理”,愛因斯坦深感困惑:“我無法真正相信(量子理論),因為……物理學表示的是一種時間和空間上的實在,容不得超距的幽靈行為”,“我認為粒子必然是一個獨立于測量的分立的實體。也就是說,電子即使沒有被測量,它一樣有自旋、位置等特性。我想即使我不看它,月亮也還是在那兒”。(25)轉引自:羅森布魯姆、庫特納《量子之謎——物理學遇到意識》,向真譯,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年版,第1、182頁。由此可見,愛因斯坦的世界觀雖然是唯物主義的世界觀,但其把握“波粒二象性”的邏輯卻是形式邏輯,而不是辯證邏輯。正是“非此即彼”的形式邏輯使得愛因斯坦對“亦此亦彼”的量子世界感到困惑不解。

有趣的是,雖然哥本哈根學派并不接受愛因斯坦的看法,似乎也并沒有因為量子世界“亦此亦彼”的特性而感到困惑,但是,面對“波粒二象性”的量子世界,哥本哈根學派的態度是,要么傾向于將“不確定性”歸結為微觀物體自身的內稟性,要么干脆將“不確定性”的本體問題懸置起來,即“只談論‘觀察’或‘測量’,不談論被觀測的對象是什么,其中到底發生了什么”(26)吳國林《量子技術哲學》,第197頁。。必須指出,懸置本體的結果并不是對量子世界所具有的辯證性質的認可,而是對量子世界辯證性質采取了回避的立場。如此而已。

從方法論的視域來看,人們對“不確定性原理”的解讀之所以存在著如此大的分歧和困惑,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如果用解讀經典信息的形式邏輯(即“非此即彼”的二值邏輯)去解讀“波粒二象性”“量子疊加”“量子糾纏”等微觀世界的鬼魅般的“幽靈行為”,那么,解讀者就必然會為“測不準”或“不確定”而深感困惑。嚴格地講,所謂“不確定性”,其實是用形式邏輯來觀察量子世界的必然結論(因為“不確定性”違反了形式邏輯的“同一律”,所以才會用“不確定性”去定義量子世界)。然而,在“亦此亦彼”的辯證邏輯看來,量子世界的真實狀態并不是“測不準”或“不確定”,而是“亦此亦彼”的迭加態和糾纏態。疊加與糾纏恰恰是符合事物真實狀態的辯證狀態。既然辯證狀態是真實的狀態,那么,量子的迭加態和糾纏態就是量子的“確定”的狀態,而并不是“不確定”的狀態。

可見,在辯證邏輯看來,所謂“不確定性”不過是事物存在的正常狀態;然而在形式邏輯看來,“不確定性”卻是事物存在的悖謬。拒絕辯證法的學者由此深陷“不可知論”和“虛無主義”的迷惘之中,也就不足為奇了。正如恩格斯所說:“所以,經驗主義者蔑視辯證法便受到懲罰:某些最清醒的經驗主義者也陷入最荒唐的迷信中,陷入現代唯靈論中去了?!?2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第452頁。恩格斯所說的“經驗主義者”,就是那些只能用形式邏輯去認識和把握世界的人;而恩格斯所說的“現代唯靈論”在今天的表現之一,就是把“不確定性原理”歸結為微觀世界與生俱來的稟性,進而把“不可知論”當作世界的本質所在。

四 辯證法視域中的“不確定性”

量子力學的發展越來越凸顯出量子世界的辯證性質。比如,量子計算的并行性(28)即量子計算利用量子態的相干疊加性實現并行的量子計算,從而達到經典計算無法比擬的信息處理速度和能力。不僅證明量子計算具有整體性特點,而且證明量子計算具有辯證法的特點。正如吳國林教授所說:“有的學者認為,人們開展并行算法研究的基礎,在于客觀物理世界是并行的。由于世界上許多事物都是并行發生的,彼此間有一定的聯系,從而給并行算法的研究方法奠定了基礎?!?29)吳國林《量子技術哲學》,第95頁。在我們看來,與其說“客觀物理世界是并行的”,不如說“客觀物理世界是辯證的”??陀^物理世界的并行性不過是客觀世界辯證法的一個表征而已。必須指出,量子世界具有辯證性質,并不意味著量子世界不具備認識上的確定性和可能性。因為在辯證唯物主義看來,量子世界是可以通過辯證法而得到認識和把握的。就量子世界的“波粒二象性”“不確定性”,以及“迭加態”“糾纏態”所展現的辯證性質而言,人類認識和把握量子世界的科學方法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學,而必須是“對立統一”的辯證法。正是在唯物辯證法的視域中,量子世界得到了“確定的”認識和把握,因而是“可知的”。

不論是相對于認識量子世界的量子力學而言,還是相對于認識宏觀自然界的自然科學而言,認識人類的社會科學就更需要借助于辯證的思維方式。從時空維度而言,社會科學之所以需要運用辯證法來對人類社會進行抽象分析,就在于我們人類生存于三維空間加上一維時間的四維時空之中,而不是生存在低于四維(即零維、一維、兩維以及三維)的時空或高于四維的時空之中(30)許槑《從“0維”到“10維”——物理世界的奇妙景觀》,《物理通報》2010年第4期,第2-6頁。。盡管我們可以在低于四維的時空中(比如二維空間)來描述人類社會,但這種“降維”的描述畢竟是局部的、片面的,因而是極為表象的。比如,二維空間雖然能夠平面地說明人類的生存狀態,卻不能立體地說明人類的生存狀態;三維空間雖然能立體地說明人類生存狀態,卻不能辯證地說明人類的生存狀態。問題是,形式邏輯的“非此即彼”的思維方式并不能勝任對四維時空的分析和把握。所以,只有辯證邏輯的“對立統一”的思維方式,才能全面準確地描述和分析四維時空中的人類社會。至于人們是否可以在高于四維的時空中來描述人類社會,這個問題并不在目前科學給定的實證范疇之內,故不予以討論。值得注意的是,自20世紀初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濫觴以來,在經歷了一百年的發展之后,“時空彎曲”“波粒二象性”“不確定性原理”“量子疊加”以及“量子糾纏”等日益深入人心,這就從本體論上動搖了“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學思維方式。在此之后的多值邏輯和量子邏輯的興起,也從自然科學的一個側面展示了辯證邏輯的光明前景——盡管多值邏輯和量子邏輯并不能完全等價于辯證邏輯。

在經典的物理世界中,直接呈現在人們眼前的世界是符合“定域實在論”的世界??墒窃诹孔邮澜缰校藗兛吹降膮s是一個“非定域”的世界(31)非定域性(nonlocality)是指對定域性的“否定性”理解,即不具有“定域性”那樣的性質。根據《韋伯斯特詞典》的解釋,定域性(locality)指“在空間或時間中占據位置的事實或條件”。參見:吳國林《量子技術哲學》,第109頁。。在經典的物理世界中,由于人們更容易直觀地理解世界的“定域實在性”,所以往往容易被“定域實在論”描述的現象所遮蔽,從而拒絕“對立統一”的辯證思維。為什么很多人根本就理解不了事物內涵的“本質與現象”?其方法論的原因也就在于此。我們注意到,雖然愛因斯坦始終堅信“定域實在論”,但是,量子力學的很多實驗卻證偽了微觀世界(量子)的存在是“定域性”的;從而證實了微觀世界(量子)以概率波的形式存在,是“非定域”的。根據“不確定性原理”,我們無法得知一個電子的確切位置,只能得到電子出現在某一位置的概率。這就是量子的“非定域性”。必須指出,即使微觀世界的存在是“非定域性”的,也不能由此否定“實在論”。換言之,客觀實在可以是“定域性”的,也可以是“非定域性”的。

總而言之,在量子世界中,已經被“雙縫實驗”所驗證的“波粒二象性”和“不確定性原理”,以及“量子糾纏”“波函數”“態迭加”“量子非定域性”等一系列違背經典理論的奇異現象,不僅是量子世界辯證性質的豐富表征,而且也只有在辯證邏輯中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釋。在本體論的意義上,“不確定性原理”不僅證明了量子世界是辯證的世界,而且也為認識世界的辯證方法提供了堅實的微觀世界的樣本數據。即使有學者仍然不接受“量子非定域性”(32)比如霍華德(D.Howard)認為,量子力學是不完備的,否則,對于同一個物理實在,一個理論不可能指派兩個或多個不同的態。參見:吳國林《量子技術哲學》,第107頁。,但是在“波粒二象性”的物理事實面前,基于“量子定域性”的實在論很難得到物理實驗的支持。換言之,只有辯證思維才能使得“量子非定域性”與實在論相容(33)即便粒子的位置是“非定域性”的,實在論也仍然可以在“非定域”的情形下存在。因為在“非定域”的背景下,粒子的“非定域性”存在仍然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實在。??傊安淮_定性原理”證明,只有唯物辯證法才是認識量子世界的科學方法。

五 “不可知論”的邏輯悖謬

“不確定性原理”的真義,并不是說量子世界在本質上是“不可知”的?!安淮_定性原理”的含義是指“人們不能同時精確測量到量子的位置和動量”。而“不可知論”的含義則是指“世界的本質決定了人們不可能認識世界”。顯然,二者不能混為一談。對于把“不確定性原理”引申為“不可知論”的觀點,張江教授明確地指出:“對不確定原理的如此闡釋與發揮,以及它對量子力學的歪曲,是哲學史上一直存在但從未占據主導地位的懷疑主義和虛無主義,對不確定原理和量子力學以及人類理性追索的誤解和歪曲?!?34)張江《不確定關系的確定性——闡釋的邊界討論之二》,第123頁。張江教授把由此產生的“不可知論”定位為對“不確定性原理”的歪曲,我們以為是中肯和恰當的。

在社會科學界,否定歷史必然性的學者有一個所謂的科學依據,即客觀世界“不可知”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人類認識能力的局限,而是在于客觀對象本質上就是“測不準”的,或本質上是“不可知”的。如此一來,“不可知論”就為否定因果關系進而否定歷史必然性,找到了一個可以為人類認識能力免責的理由。比如對于“不確定性”的原因,張華夏教授說:“這不是因為我們知識和測量手段的局限,而是因為微觀客體根本不存在確定的初始條件。”(35)張華夏《決定論究竟是什么?》,《中國社會科學》1993年第6期,第37頁。究竟應該怎樣解讀“不確定性原理”,可以討論。然而在我們看來,張華夏所謂“這不是因為我們知識和測量手段的局限”,未免過于絕對了。我們注意到,張華夏一邊斷言:“這不是因為我們知識和測量手段的局限”;一邊又堅稱:“事實上,這些反映了人們的一種信念的哲學命題是不可證實的,因為我們不知道明天的量子力學和分子生物學將如何?!?36)張華夏《決定論究竟是什么?》,第39頁。既然“不知道明天的量子力學和分子生物學將如何”,又何以能如此自信地宣稱:“這不是因為我們知識和測量手段的局限”呢?

這里討論一個邏輯問題。按照某些人把“不確定性原理”解讀為“不可知論”的邏輯,既然“一切都不可知”,那么,我們又怎么知道“一切都不可知”這個命題是正確的呢?其實,“一切都不可知”仍然是一種信仰,是一種確認自我“知道”的信仰,即對“一切都不可知”這一命題的信仰或“知道”。這樣的“知道”顯然與“一切不可知”的命題是不能相容的。用“不可知論”來解讀“不確定性原理”,其實隱含著一個“沒有定律的定律”的邏輯。也就是說,“不確定性原理”作為科學定律告訴我們,并不存在經典物理學中的所謂“定律”。問題的悖謬在于,這個“沒有定律的定律”,難道不正是一個“定律”嗎?顯而易見,用“不可知論”來否定真理是荒謬的,因為這樣的否定無異于說:存在這樣一個真理,那就是“不存在真理”。問題是,當你否定真理存在的時候,你其實正試圖說出另一個真理。換言之,當你說“不存在真理”時,其實是以“存在真理”這個前提為依據的;當你宣稱“一切都不可知”時,其實是以“我的宣稱是可知的”這個前提為依據的。這樣的邏輯難道不荒謬嗎?

六 量子信息與“不確定性”

量子信息技術的發展,也從一個側面證明了“不確定性”并非量子世界的性質。所謂量子信息技術,就是通過量子力學和量子信息理論來控制并消除量子的“不確定性”。換言之,“量子信息就是量子不確定性的消除”,“這說明,量子世界的不確定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37)吳國林《量子技術哲學》,第286頁。。值得商榷的是,吳國林教授一邊承認量子信息是“從本體論意義上對不確定性進行消除”,一方面卻斷言“不確定原理是指微觀世界自身的性質”(38)吳國林《量子技術哲學》,第286頁。。問題是,既然可以通過量子信息來“消除量子不確定性”,那么也就意味著通過量子信息技術,人類具備了消除微觀世界“不確定性”的認識能力,從而能夠“確定”地去認識和把握微觀世界。既然人類“確定”地認識微觀世界是可能的,那么,斷言微觀世界在本質上具有“不確定”的性質,也就斷言人類不可能“確定”地認識微觀世界。這樣的斷言,豈不是與人類掌握了可以消除微觀世界“不確定性”的認識能力(量子信息技術)在邏輯上不一致嗎?問題在于,把“不確定”定義為量子自身的性質,就如同把“不可知”定義為世界自身的性質一樣,定義者何以能夠如此“確信無疑”呢?人類不是上帝,如果人類的認識總是存在局限性,那么我們如何確定“不確定性”是量子自身的性質,而不是觀測者認識局限所致呢?

雖然人們所秉持的本體論存在著種種分歧(比如唯物本體論與唯心本體論的分歧),但是在定義微觀世界性質的時候,“存在就是被感知”應當是認識論遵守的邏輯起點。英國近代經驗主義哲學家貝克萊(1685-1753年)在《人類知識原理》中提出了西方哲學史上一個著名的命題——“存在就是被感知”。也就是說,我們的感知,是確認存在與否的前提和根據。對于這個命題,貝克萊有過反復強調:“所謂它們的存在就是被感知,因而它們離開能感知它們的心靈或能思想的東西,便不能有任何存在”;“我所見、所聞、所觸的,都是存在的,都是被我所感知的”;“任何物體,只要不被感知,就是不存在的”;“一種不能思想的事物的存在,正在于其被感知”。(39)喬治·貝克萊《人類知識原理》,關文運譯,商務印書館2010年版,第23、41、45、67頁。毫無疑問,貝克萊關于“存在即感知”的命題,在本體論上屬于唯心主義(40)唯心主義認為,存在屬于主觀的范疇。感知先于存在,沒有感知,就沒有存在,所以,意識是本體。而唯物主義認為,存在屬于客觀的范疇。存在先于感知,沒有感知,雖然不能確認是否存在,但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存在依然存在著,所以,存在是本體。。然而,“存在即感知”在方法論上卻包含了對感知即“認識能力”的要求:確認存在的依據,只能是人們的認識以及認識能力。某個東西是否存在,必須以我們的認識才能得到確認。換言之,我們怎么才能確認“一種不能思想的事物”是否存在呢?那就要看這種事物能不能被我們的認識所感知。在量子力學看來,不存在一個獨立于觀察者之外的客體,也不存在一個獨立于實在的單純的觀察者。我們能夠觀察到什么,取決于我們以什么樣的方式觀察。這也就是“所見即所能見”的含義(41)田松《所見即所能見——從惠勒的實在圖示看科學與認知模式的同構》,《哲學研究》2004年第2期,第63-69頁。。

總而言之,人類總是以自己的感知來確認存在與否,并以此來把握存在的本體以及存在的性質。既然我們的“感知”(我們的認識能力)是定義存在并以此把握存在性質的前提,那么,一旦可以通過量子信息來消除微觀世界的“不確定性”,也就意味著人們感知到的微觀世界在性質上是可以“確定”的。我們注意到,吳國林教授坦承:“舊的不確定原理告訴我們,量子世界是不確定的,不可對易的力學量不可能同時具有確定值。但是基于熵的不確定原理則表明,利用量子糾纏可以將不可對易的力學量同時準確確定。由于量子糾纏的糾纏度可以通過量子技術進行調節,即通過控制糾纏度的大小,人們還可以控制不可對易的力學量被確定的準確度。這說明,量子世界的不確定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42)吳國林《量子技術哲學》,第286頁。在我們看來,正因為“量子世界的不確定是相對的”,所以,人們利用量子信息來消除微觀世界的“不確定性”,才具有必要性和可能性。問題是,既然人們利用量子信息可以消除微觀世界的“不確定性”,那么,斷言“不確定性”是微觀世界與生俱來的“性質”,而不是人的認識能力的局限性所致,就未免武斷了。

必須指出,利用量子信息技術來消除“不確定性”,這種消除并不是人的認識能力改變了微觀世界的性質,而是人的認識能力的提高對認識局限性的突破而已。從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來看,量子世界的“波粒二象性”和“不確定性原理”,不過是量子世界在人的認識中所呈現出來的辯證法,即:波動性與粒子性的對立統一,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對立統一。根據唯物辯證法的邏輯,只有辯證地理解“不確定性”,而非絕對地理解“不確定性”,才能科學把握量子世界的性質。

七 結語

把“不確定性原理”解讀成微觀世界甚至宏觀世界在本質上是“不可知”的,這種觀點看似對人的認識能力“不自信”,其實恰恰是一種“過度自信”的表現,即:拒絕承認人類認識能力的局限性。大量的心理學研究文獻證明,“過度自信”是人類的一種經常性的心理表現(43)黃健柏等《基于過度自信的相關研究及應用綜述》,《預測》2007年第3期,第1-7頁。。拒絕承認人類認識的局限性,從而把“無知”或“未知”歸結為認識對象自身的神秘性質,這在人類社會的演進過程中幾乎是一種常態。進而言之,把人類無知的領域或者無法控制的領域歸結于某種神秘實體或超自然力量,這對我們來說并不陌生。

在古代社會,這種超自然的力量被歸結為上帝、神仙、天主和超人,于是產生了各種各樣的宗教。進入近現代社會以后,由于“上帝死了”(近代西方哲學的主題都是高揚人性、反對神性),人類必須自己對自己負責——要么承認自己無知,要么在上帝之外再找一個替罪羊,總之不能把一切都歸結為上帝,不能再拿上帝問責了。當上帝被理性從至高無上的寶座趕下來之后,也就預示著人的理性或許會膨脹為新的“上帝”。遺憾的是,出于對理性的迷信,“過度自信”的人類往往拒絕承認自己的無知。在自信心滿滿的現代人看來,既然宇宙的神秘性并非源于上帝的旨意,那么這種神秘性就只能是自然界天生的稟性——總而言之,世界不可捉摸的、鬼魅般的“不確定性”肯定不是源于人類認識的盲區,而是世界與生俱來的內稟性質。于是,各種否定因果關系和因果決定論的思潮和理論便應運而生了。

晚近以來,“不確定性”成了主流經濟學的常用范疇,進而成為其用來消解因果規律、否定必然性的分析工具。在經濟學界,不少人以“不確定性原理”為依據,不僅把“不確定性”看作微觀世界的本質屬性,甚至將“不確定性”引申為宏觀世界以及經濟活動的內在本質,進而否定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性,拒斥經濟學對客觀規律認識的可能性。我們注意到,正是在“不確定性”的語境下,否定馬克思主義所揭示的歷史必然性已然成為經濟學界時髦的學術思潮。比如,有學者斷言:量子力學以及混沌科學“揭示出世界的不確定性本質,從而把物質從決定論的枷鎖中徹底釋放出來”(44)張雪魁《混沌、不確定性與經濟學認識論》,《江漢論壇》2009年第1期,第43頁。。再比如,當下風頭正盛的演化經濟學,已然成為否定歷史必然性的學術重鎮。與哈耶克的邏輯一樣,演化經濟學認為,在經濟演化的過程中,個體層面的變化(即經濟人的行為)完全是隨機的,或者說具有“不確定性”?;凇安淮_定性原理”,演化經濟學堅決“否認超選擇力量的存在”(45)楊虎濤《經濟演化思想的演進與走向》,《學術研究》2006年第4期,第56頁。,即在經濟演化過程中并沒有“超越個人意志選擇的力量”的存在。所謂“超選擇力量”,其實就是指“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

正如本文前面所指出的那樣,斷言量子力學“揭示了世界的不確定性本質”,其實是對“不確定性原理”的誤讀和誤導。我們注意到,演化經濟學否認“超選擇力量”的存在,也就否認了不以個人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的存在,從而也就否認了“人的行為不能隨心所欲”的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邏輯:存在決定意識。令人遺憾的是,演化經濟學一邊嘲笑著“超選擇力量的存在”,一邊卻宣稱:“所有生物體的活動都受到低熵稀缺的制約”(46)楊虎濤《經濟演化思想的演進與走向》,第57頁。。問題是,既然“所有生物體的活動”(包括人類的生存活動)都要“受到低熵稀缺的制約”,即都要受到熱力學第二定律(“熱寂理論”)的決定,那么,經濟人的主觀選擇又何以能超越客觀規律而可以為所欲為呢?既然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力量不可違背,那么,由此展開的經濟演化過程又憑什么可以否定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超選擇力量”的存在呢?難道說,“熱力學第二定律”不是一種“超越個人意志的選擇力量”嗎?對于這樣的邏輯悖謬,不知演化經濟學的信奉者將如何自圓其說。

猜你喜歡
人類
顫抖吧,人類
哈哈畫報(2022年4期)2022-04-19 11:11:50
人類能否一覺到未來?
人類會成長起來嗎?
英語文摘(2021年2期)2021-07-22 07:56:54
人類沒有進化好
人類過去長啥樣
出發!去最北人類定居地
人類第一殺手
好孩子畫報(2020年5期)2020-06-27 14:08:05
共建“人類之眼”
人類,快醒醒
1100億個人類的清明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一级成人a毛片免费播放| 国产97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午夜视频| 国产精品99久久久| 亚洲无线国产观看| 国产精品无码在线看| 女人18毛片久久| 亚洲av无码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91无码福利在线| 亚洲无码视频喷水| 日本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综合色在线视频播放线视| 亚洲精品色AV无码看| 日韩A∨精品日韩精品无码| 99人体免费视频| 欧美国产综合视频| 日韩毛片免费视频| 五月婷婷丁香综合| 成人午夜免费观看| 97成人在线视频| 欧美精品v欧洲精品| 国产天天色| 日韩精品亚洲精品第一页| 国产肉感大码AV无码|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免费| 国产精品视频第一专区| 色国产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毛片一区二区在线看| 国产精品视频a| 丝袜美女被出水视频一区| 欧美日韩第二页| 热热久久狠狠偷偷色男同| 久久影院一区二区h| 99激情网| 精品国产成人高清在线| 午夜啪啪福利| 女高中生自慰污污网站| AV在线天堂进入| 亚洲欧美日韩视频一区| 性色一区| 婷婷五月在线| 久久青草视频| 国产精品不卡片视频免费观看| 夜夜操国产| 亚洲精品在线影院| 尤物午夜福利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在线播放网站| 精品国产免费第一区二区三区日韩| 日韩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免费视频| 国产在线视频自拍| 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97视频精品全国在线观看| 欧美午夜在线观看| 丁香亚洲综合五月天婷婷| 亚洲91在线精品| 伊人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播放| 潮喷在线无码白浆| 国产亚洲高清视频| 欧美一区二区福利视频| 激情综合婷婷丁香五月尤物| 国产精品99r8在线观看| www.91在线播放| 全裸无码专区| 国产91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一级| a级毛片网| 国产自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91国内视频在线观看| 999福利激情视频| www.精品视频| 97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亚洲专区| 亚洲无线国产观看| 中国国产一级毛片|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色欲AV| 毛片网站免费在线观看| 91在线激情在线观看| 欧美三级视频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