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權教授《形而上學:經驗論、唯理論與康德哲學》述評"/>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帥 巍
(四川師范大學 文科學報編輯部,成都 610066)
學界普遍認為,經驗論、唯理論對后來康德哲學具有很深的影響,國內外對康德哲學的研究,可謂汗牛充棟,但具體探討經驗論與唯理論對康德哲學的影響的研究論文或著作卻很少,而張桂權教授的《形而上學:經驗論、唯理論與康德哲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0年版)正好填補了這個研究空白。該書從形而上學這個關鍵而鮮明的視角探討了康德哲學與經驗論、唯理論之間的內在聯系,對于我們拓寬和加深理解康德哲學、經驗論和唯理論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具有重要作用。該書選取了四個主題——實體、時空、人格或自我、形而上學,來闡述經驗論者洛克、貝克萊、休謨和唯理論者笛卡爾、斯賓諾莎、萊布尼茲的實體觀、時空觀、人格觀、形而上學觀,并結合這些觀點的演變及其對康德哲學的影響,從形而上學的角度分析和評論康德對經驗論與唯理論的繼承、批評、總結、改造和提升。
下面具體述評作者在上述四方面獨特的論證視角、觀點和整部著作的創新之處。
首先,眾所周知,“實體”是“是[者]論”(die Ontologie, ontology)和認識論的核心范疇,是經驗論、唯理論涉及的重要問題,康德也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并提出了解決方案。但學界鮮有對實體論的起源進行詳細地追溯,并著重分析和對比經驗論與唯理論的代表人物的實體觀,以及論述康德對兩派的實體觀的評論和康德本人的實體觀點,而作者對此做了詳細的研究。唯理論者是絕對肯定實體的,盡管他們對實體作了不同的處理。與唯理論者相反,經驗論者對實體的態度基本上是懷疑的。洛克肯定了實體的存在,卻懷疑它的可知性;貝克萊完全肯定精神實體的存在,又堅決否定物質實體的存在;休謨從其徹底的感覺主義立場出發,必然懷疑一切實體。洛克認為“實體”是“復雜觀念”,他把實體觀念分為“一般實體的觀念”和“特種實體的觀念”,實體的基本規定是各種屬性的承載者。在作者看來,康德綜合了經驗論和唯理論的觀點,把“實體”變成了“自在之物”,又在是[者]論中保留了“實體”范疇。像唯理論者那樣,他斷定“自在之物”存在,又像洛克、休謨那樣,他否認“自在之物”(實體)的可知性。在《純粹理性批判》的“先驗辯證論”中,康德集中批判了以前的哲學家的實體觀點。康德在是[者]論部分論述了“實體”(本體)的兩種含義:一是自在之物作為刺激感官的東西而存在,這種刺激感官的東西實際上是傳統的物質實體;二是作為范疇的“實體”,它是屬性的承載者,是在時間中持存的東西,即“現象中的實體”,這是康德對傳統的實體進行改造后的產物。后來,胡塞爾從現象學的角度對康德的自在之物進行了批判。
其次,在經驗論與唯理論那里,時空與實體是密切相關的。唯理論者把實體作為認識對象,時空成為實體及其表現(對象)的存在場所,或者時空是對象間的關系;而經驗論者洛克和休謨則認為實體不可知,實體表現出來的、存在于時空中的現象(性質)即觀念才是認識對象,時空成為劃分可知與不可知的依據。顯然,經驗論者洛克和休謨的觀點直接影響了后來的康德。康德把傳統的實體變成了“自在之物”,而把現象置于時空之中,使其成為我們的認識對象。作者認為,康德的時空觀也包含了對經驗論和唯理論的時空觀的繼承、反思和總結,不過創新的成分更多。貝克萊和休謨把時空看作是主觀的思想顯然影響了康德。但是,盡管康德贊成貝克萊和休謨的時空是主觀的看法,但他反對時空是起源于經驗的觀點。在康德看來,時空盡管是主觀的,卻是普遍的,對人人都有效的先天感性形式。顯然,這種時空觀又受到了牛頓的“絕對時空”和洛克的“一般時空”的影響。作者認為,相對于時間,康德其實更看重空間,他對“質料觀念論”的批判就是證明。作者還認為,康德預設了“本源空間”和“本源時間”。康德的時空觀與其實體觀有密切的聯系:時空是現象得以成立的條件,有此條件現象中的“對象”才與認識產生聯系,而時空之外的“實體”即“本體”或“自在之物”與人的認識無關,因而時空既是認識的條件也是認識的界限。作者還分析了海德格爾對“康德證明”的批判,認為海氏批判的理由不充分。
再次,在人格問題上,休謨堅持徹底的懷疑論立場,他既不相信唯理論的精神實體的同一性,也不相信洛克的意識同一性,他對自我或人格持懷疑的態度。可以說,休謨把自我或人格同一性的難題推向了絕境。如果不能拯救“自我”或“人格”,存在和認識的主體就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如果不能確定同一的“自我”或“主體”,人的存在和認識就是沒有意義的。正如康德接受了休謨對因果關系的挑戰一樣,他也接受了休謨對“自我同一性”的挑戰:他要回答“自我”及其同一性是什么。笛卡爾(萊布尼茲、貝克萊)、洛克、休謨分別把“人格”或“自我”定在了三個層次:有限的精神實體、同一的自我意識和知覺。康德選了第二個層次,即“同一的自我意識”。作者指出,康德的觀點直接來自洛克,他由此發展出他的著名的“先驗自我”理論,提出了“先驗自我的同一性”觀點。康德之所以選擇了用“同一的自我意識”來規定“自我”或“人格”的同一性,其前提在于他和洛克一樣斷言:實體不可知。康德的先驗自我意識或先驗統覺實際上指的是人類意識中的共同意識,他相信這種共同的“自我意識”高于并統攝著每個人的具體的“自我意識”。
最后,從形而上學的角度分析康德對經驗論和唯理論的繼承和批判,是該書的重要內容。作者首先指出,“形而上學觀”不同于“實體觀”、“時空觀”、“人格觀或自我觀”:后三種“觀點”以實存的是者(存在者)為對象。并且與以往的哲學研究者眼中的“形而上學”概念有所不同,作者特別指出,“形而上學”本身也是一種“觀點”,所以“形而上學觀”其實是“觀點的觀點”。而對形而上學進行反思,自覺思考形而上學本身即有形而上學觀點的哲學家并不多,作者選取對形而上學進行過深刻反思的哲學家的觀點進行了探討。其中,作者鮮明地指出了幾位哲學家對康德形而上學觀的影響:(1)托馬斯明確地把知識論(認識論)歸入在形而上學中的觀點,影響了笛卡爾和康德。(2)沃爾夫把哲學分為理論科學和實踐科學。理論科學又被分為三個不同的分支:是[者]論、具體的形而上學和物理學。其中,是[者]論和具體的形而上學都是形而上學。是[者]論是嚴格意義上的或一般的形而上學,是關于是者(存在者)的一般理論。具體的形而上學包括:宇宙論,心理學,自然神學。沃爾夫的“一總三分”模式直接影響了康德,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就是按照這個模式來寫的。(3)而“經驗論的形而上學觀”卻走向了反形而上學的道路;作者認為,康德就是要拯救傳統形而上學,因為在康德那里,正是人的有限性使人想超越自我,追求形而上的東西,而形而上學也是原初的、真正的哲學。康德一生鐘情于形而上學,對形而上學進行了有史以來最全面、最深刻的反思,他批判了獨斷論和懷疑論對形而上學的戕害,提出了拯救形而上學的方案,即通過對理性的批判,建立科學的形而上學,通過對現象與本體的劃界,厘清知識與道德、科學與信仰的范圍,使兩者和平共處、互不侵犯。但是作者指出,康德要拯救的傳統形而上學,只是其中的是[者]論部分,而不是理性心理學、理性宇宙論和自然神學,他將傳統的是[者]論、范疇論變成了“先天”意義上的形而上學。康德對自己拯救形而上學的結果感到很滿意,認為自己建立了“科學的形而上學”。對此,作者結合黑格爾和海德格爾的形而上學思想對康德的形而上學思想進行了分析和評價,指出黑格爾從以下三個方面肯定了康德的形而上學:對象符合知識的“哥白尼式的轉向”,知性與理性的區分,康德哲學觸及到了辯證法的本質。黑格爾又在四個方面批判了康德的形而上學:主觀唯心論,經驗主義傾向,不可知論和回避矛盾。海德格爾則把康德的代表作——《純粹理性批判》定性為一部為形而上學奠基的著作。海德格爾認為,理性的有限性才是形而上學問題的最終根源,這種有限性首先表現為“認識本身的本質構造”,即認識的有限性:直觀與思維的分離。作者結合海德格爾思想指出,康德本應該將“超越論的想像力”作為感性和知性的共同根基,解決直觀和思維的分離問題,但他最終將超越論的想像力劃歸到知性之下,重蹈了理性-邏輯的窠臼。這是海德格爾很不滿意的,他認為,康德在超越論想像力面前退縮了,康德親手葬送了他在一開始時賴以提出批判的地基。僅僅簡單地提出“人是什么?”的問題使康德最終沒有獲得他所奠基的“決定性成果”。在海德格爾看來,超越論想像力就是感性和知性的共同根源。海德格爾自認為他是康德哲學的繼承者和發展者,他不是“照著講”或者“拋開講”,而是要“接著講”:他“想為形而上學的某種奠基活動去源初性地真正獲得本質性的東西”。這就是他的名著《是與時》(《存在與時間》)的任務,《是與時》是繼續為形而上學奠基的著作。
結合上述對該書基本內容的介紹,大致可以看出該書具有“論題新”“比較分析廣泛”和“鮮明的學術立場”的特色。此外,凡涉及英國哲學家部分,作者都依據英文原著進行撰寫。
(一)論題新。首先,從形而上學的角度系統地論述經驗論、唯理論和康德哲學關系的著作在國內尚未發現。陳修齋先生主編的《歐洲哲學史上的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是從認識論的角度切入的(與該書的視角不同),且沒有涉及康德哲學。其次,從內容來說,只有經驗論、唯理論、康德哲學中的“實體”論題國內學術界討論較多,但一般是將實體作為認識對象,而該書將“實體”作為“是者”(存在者)來論述。關于經驗論、唯理論、康德哲學中的時空、人格或自我的同一性、形而上學等論題,除了康德的時空觀外,國內學術界幾乎沒有論述過這些專題,連分別論述笛卡爾、斯賓諾莎、萊布尼茲、洛克、貝克萊、休謨、康德的專門著作,也幾乎未涉及這些論題,更不要說系統地論述。
(二)比較方法的廣泛應用。本書的一大特色就是普遍采用比較的方法。比如,在實體觀方面,比較了經驗論者洛克、貝克萊和休謨的實體觀點,比較了唯理論者笛卡爾、斯賓諾莎和萊布尼茲的實體觀點,比較了經驗論者和唯理論者的實體觀點,比較了康德與經驗論者、唯理論者的實體觀點,甚至比較了古代的實體觀點與經驗論、唯理論、康德的實體觀點。在時空觀、自我或人格觀、形而上學觀等主題上也是如此,都進行了廣泛的比較。通過比較,可以更清晰地認識這些觀點之間的聯系和差異。
(三)鮮明的學術立場。該書不滿足于轉述、梳理、整理已有的材料和觀點,而是將材料納入作者的觀點框架中,使材料為作者自己的學術觀點服務,盡量做到“六經注我”。作者不僅在章節的開頭或結尾表達了自己的學術觀點,而且在論述過程中隨時表達自己的立場,直面學術問題本身,發表評論,甚至提出批評性意見。例如,在“實體觀”一章,作者認為,笛卡爾的心物實體二元論留下了難題,斯賓諾莎有時把實體與屬性混用,萊布尼茲無法解決廣延(物質)的產生問題,洛克的實體觀點為休謨的懷疑論留下了空間,貝克萊的非物質主義是為了宗教的目的,胡塞爾對康德的“超越”算不得真正的“超越”(“自在之物”或“先驗質料”是康德哲學中的決定性的東西);在“人格或自我的同一性”一章,作者認為,洛克關于人格同一性的核心是“自我意識”和“記憶”,萊布尼茲和休謨對洛克的批評均不成立。萊布尼茲把“人的同一性”和“人格同一性”混淆了;休謨把洛克的“記憶”理解為每日每時發生的事均應記得,是苛刻的、錯誤的理解,其實人只要記得自己一生中的大事,就能證明是同一個人格。作者還認為,康德的“先驗自我”其實來自洛克的“人格及其同一性”,但康德對此避而不談。否認心靈實體的可知性,就需要重建非實體的“自我”或“人格”作為主體,這是洛克和康德的必然選擇;在“形而上學觀”一章,作者認為,笛卡爾開啟了“知識的形而上學”,并為康德所繼承,康德對形而上學進行了徹底的反思、改造和重建。海德格爾雖然認為康德為形而上學進行了奠基,但說其任務沒有完成,他要繼續奠基。但作者認為,海德格爾對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的解讀具有“強暴”性質,康德未必會同意海氏的繼續奠基。
(四)凡涉及英國哲學家部分都依據寫作英文原著。雖然根據原文進行研究,是對西方哲學研究者的要求,但還是應當指出,該書中凡涉及洛克、貝克萊和休謨的引文,全部由作者根據英文原著翻譯。另外,該書參考資料翔實,研讀和引用的書籍與論文達100多種,展示了扎實的學術功底和嚴謹的治學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