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慧
(勝利石油管理局責任有限公司培訓中心(黨校),山東 東營 257001)
培養員工創新素質的一個重要內涵和關鍵切入點,是對被培訓員工進行創造性思維的理性培養。
創造性思維是指運用新穎、獨創的方法,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產生新思想新假設、新原理的思維。創造性思維的理性培養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以博學的專業知識、科學的教法、開放的心態、民主的教風引導學員學會學習,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
企業培訓中,創造性思維的理性培養應遵循以下原則:
1)適度性和時效性原則。創造性思維的理性培養必須著眼于抓緊抓好課堂教學的“雙基”教學。在教學中,常有被培訓者對講過的知識能順利地理解,記憶,而當新問題出現時,思維者往往產生障礙的現象。其原因之一,就是受訓者對講過的基本知識,理解不夠透,掌握不夠牢固,缺乏系列的歸納積累。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專業教師必須采用靈活有效的教學方法,力求給學員以完整的知識印象,將難點加以詮釋,將重點加以強調,從而使學員擁有扎實的功底。著名科學家托馬斯·科恩通過對科學史的深入考察,主張以認同、繼承傳統為特征的“收斂式思維”與以批判、超越為特征的創業為特征的“發散式思維”之間建立必要的張力。這一影響深遠的見解對于我們全面的理解創造性思維的適度性和時效性原則具有深遠的意義。
2)教學民主原則。任何創造性思維的產生都以懷疑、突破前人或同時代的權威性見解為基礎的,只有獨立意識才是激勵創造性思維和創造性行為的真正土壤。創造性思維的產生需要有十分自由、寬松的探究問題的環境。教師應激勵學員大膽質疑,讓每一個人都認識到,即使他們的問題,不管看起來有多么荒謬誕可笑,或者遠離現實,也值得表達、探討。這樣一來,學員就會大膽地提出自己在生活產中所遇到的問題,并用心思考解決他的辦法。
3)因材施教原則。由于學員在工作經驗和專業知識基層上的不同,面對統一的教學進度和教學要求,接受能力強的學員“吃不飽”,接受能力差的學員不得不“囫圇吞棗”,很難想象這樣的教學能激發學員產生創造性思維。因此,教師應該正確對待學員的個體差異,根據他們的不同接受能力實行”因材施教”。只有因材施教,才能激發每個受教育者的創造性思維。
1)環境激勵模式。馬克思說過:“人創造環境,環境也創造人。”創造環境是指益于發揮創造精神,激發創造力的各種因素條件。其中,班級環境與創造性思維的理性培養關系最為密切。在班級管理工作中,班主任應該根據學員的心理特點,建立起一種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機制,給學員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空間。在整個管理過程中,班主任緊緊起引導作用,學員有權按自己的思維方式去思考問題,按自己的思維方法去處理問題,而不是由班主任“包辦”,同時,作為職業教育學校,針對教學特點,應組織和引導學員開展豐富多彩的生產實踐活動,讓他們掌握創造的技巧,在實踐中發現新問題,產生新思維。
2)目標導學模式。在這一模式中,教師應根據大綱、教學內容的要求,結合學員的實際情況,確立本學科、本知識塊、本單元、本節課的教育教學目標,在教師的指導下,學員通過讀、議、驗、練等自己喜歡的方式,主動愉快的去學習,去實現相應的學習目的。教師應該在獲取全面正確信息的基礎上,去演示學員能做的實驗,列舉難以觀察的實例,有的放矢的去精講重點,分析難點,最后進行針對性強的形成性測試,這一模式,其程序大體可以歸納如下:知識點→學習目標→目標導學→初步形成→反饋精講→遷移練習。正確運用這一模式,可使學員在系統而規范的掌握了新知識的基礎上,有效地激發學員的新思維、新發現。
3)問題遷移模式。在培訓過程中,針對教學重點發問,加深學員對重點知識的理解,強化學員的記憶;針對學員的疑難問題發問,解惑變通,消疑去濾,針對典型問題發問,使學員吸取教訓,敲響警鐘;圍繞一題多解及解題技巧發問,啟迪思維,培養學員的解題能力;針對學習方法發問,使學員掌握正確的方法,授人一漁等等。問法要藝術,一次成功的提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如何問”、“怎么問”、涉及的問題必須形式新穎、富有情趣,為學員喜聞樂答,猶如沙里淘金,花中釆蜜。教師提問還應該注意面向全體學員,要求全體學員認真思考。要充分考慮學員的個性特點、能力水平,用不同的方式提出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問題,切記“亂點鴛鴦譜”,否則會造成師生間的隔閡,影響師生間的人融洽。在提問過程中,教師還應該注意語氣和態度,必要時要將提問延伸一次,以引入思維的“緩沖區”,使學員產生更具創造性的思維。
創造性思維的理性培養是教師和學員在教學活動中的雙邊過程,關鍵取決于教師如何積極的處理好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員的主體作用的關系。
1)教師要具備較高思想文化素質和專業水準。理性培養學員的創造性思維,教師應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傾注到學員身上,忠于職守、敬業樂教、不辭辛苦。教師應該系統、全面、準確地掌握所教學科的專業知識,力求舉一反三,融會貫通。一個優秀的教師必須具備廣博的基礎知識,精深的專業知識,掌握科學的教育規律,一專多通,一專多能,這樣才能在教學中游刃有余、得心應手。教師應該不斷更新知識,創實新知識儲備,構建起既精又深、既寬又厚的知識結構,用源源不斷的源頭活水去澆灌學員的智慧之花。
2)要建立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學員具有強烈的獲得他人尊重的心理愿望,教師關心尊重并理解學員,是學員親近老師,愿意和教師展開交流的先決條件。教師的理解與尊重,是開啟學員心靈的鑰匙,能使課堂教學形成巨大的凝聚力和親和力。尊重學員,要做到與學員平等,友好相處,要“一碗水端平”,對好學員不偏愛,對后進生不歧視,要對學員進行細致的觀察和研究,尊重學員的個體差異,這樣才能在課堂教學中做到“對癥下藥”,使學員心情舒暢,心悅誠服,從而產生知識上的共鳴。
3)要激發求知欲望,誘導積極思維。熱愛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激發學員的學習興趣,才能使他們變“ 要我學”為“我學”。任課老師應該充分挖掘本學科教學優勢,針對學科特點,利用實驗、圖片、食物、模型、課件等激發學員興趣, 同時,教師應該積極創設問題情境,在學員心求通而為得,口欲言而不能,冥思苦想而不得的情況下,心理本能的迫使他們自覺主動的去思索解疑,思維一直處于緊張和活躍的狀態,急予求得解疑。老師應緊緊抓住這一點,促使學員積極思維。
4)要分清“主體”與“主導”關系,調動主觀能動性。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必須堅持以學員為主體,老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變“傳知識”為“傳方法”,發揮學員的主觀能動性。教育家葉圣陶說過“教的目的在于不教”。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重視學員學習方法的指導,采用學員自學為主,教師精講為附的教學方法,引導學員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產生獨特的思維效果。
在企業培訓中必須重視學員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把學員潛意識中探索的欲望激發出來,創造的潛能開發出來,讓他們擁有一個充滿信心、勇于開拓的人生,用學到的知識去解決生產中遇到的問題,從而達到崗位成才和為企業創新、創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