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玉明
(沈陽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重大成果,學生將陸續返校復學。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高校要貫徹“三全育人”理念,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變革教育方式,拓展教育內容,引導幫助學生紓解不良情緒,端正學習態度和認知判斷,增強“綜合免疫力”,學校必須積極而為,有所作為。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疫情防控的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在做好校園疫情防控的基礎上,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和使命,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和效果導向,充分利用抗擊疫情的鮮活教育資源,因勢利導,著力培養學生堅韌不拔、愛國愛民的奮斗精神和家國情懷,著力激發教師教書育人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引領學生遠離恐懼迷茫,更加忠誠堅毅、成熟穩健、清醒理性,在歷經災難洗禮后健康成長成才,向黨和人民交出抗疫和育才兩份合格答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增強學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負起民族復興的時代重任[1],在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斗精神、增強綜合素質六個方面上下功夫。我們要貫徹立德樹人的目標導向,密切結合疫情防控實際,上好抗疫思政大課,精準對位教育主題,引領學生勵志成長。
“道阻且長[2],行則將至①由《荀子·修身》中“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演化為“行則將至,做則必成”。“道阻且長”為《詩經》中的一句,其與“行則將至”組合在一起,意為,前行的道路充滿阻礙,并且又遠又長;只要堅持不懈走下去,就一定能夠抵達目的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會遇到各種艱難險阻。百年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從歷盡磨難、受盡壓迫、民不聊生到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靠的是堅定的理想信念。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心、英勇奮斗,很快控制住疫情蔓延,取得疫情防控重大戰略成果,再一次創造偉大壯舉。面對災難,我們不僅沒有被嚇倒,反而愈發增強了凝聚力、向心力和戰斗力,變得更加堅強、更加成熟,更加堅定了前行的路。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歷史上經歷過很多磨難,但從來沒有被壓垮過,而是愈挫愈勇,不斷在磨難中成長、從磨難中奮起[3]。經此磨難,我們更加認清只有堅持黨的領導才能克服任何艱難險阻,才能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政治優勢,要筑牢健康成長思想之基,堅定“人民至上”的價值追求,涵養真摯的人民情懷,用“四個自信”強基固本,自覺強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在加深學習理解和付諸豐富實踐中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情,將個人理想融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之中,真正成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①出自三國時曹植《白馬篇》。意為,為國獻身而血灑疆場,贏得勝利與自由的榮光。疫情發生以來,全國各族人民、各行各業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初心使命,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迅速建立和完善堅強的領導組織,打響了抗擊疫情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經此大考,通過新舊社會和國內外應對疫情策略舉措的對比,我們切身感受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感受到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全國人民以鏖戰必勝的豪邁情懷,眾志成城、強大無比的“硬核”力量,鑄就了偉大的“戰疫精神”,弘揚了偉大的民族精神和家國情懷,激發出我們愛黨、愛國、愛人民、愛社會主義的真情實感,形成了激蕩在億萬人民心中的強大氣場,注定成為激勵中華兒女戰勝困難、追夢筑夢新的寶貴精神財富。經此磨難,我們要更加認清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夯實筑牢愛國這一成長的立身之本、成才之基,扛起把祖國建設的更強大的使命擔當,將愛國情轉化為報國志、報國行,激發敬業實干的實際行動。要在黨的領導下,立足祖國大地,回望歷史,面向未來,傳承萬眾一心、同舟共濟、百折不撓、不怕犧牲、守望相助、無私奉獻的精神傳統,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繼承者、弘揚者,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者、率范者,將文化自信浸潤到血液中,轉化為自覺行動。
“青春虛度無所成,白首銜悲亦何及。”②出自唐代權德輿《放歌行》。意為,年輕的時候虛度光陰、無所作為,等到了老年即使再心懷悲戚也于事無補。泛指年輕人要珍惜韶華、不負青春,努力學習掌握科學知識,提高自身素質、錘煉過硬本領,使自己跟上時代發展步伐。國家發展、民族振興需要靠一大批立志青春報國、身懷過硬本領的優秀人才,奮戰在抗擊疫情生死線上的白衣天使們做出了最生動詮釋。如同最終戰勝疫情關鍵要靠科技,要靠數萬名掌握過硬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的醫護人才一樣,國家各項事業的發展都需要有真才實學的人才。經此磨難,作為新時代青年學子,要不負黨和人民的培育和重托,不負時代的呼喚和使命,不負建功立業的人生際遇,鑄就過硬的政治品德、高尚的職業道德和良好的社會公德,學習白衣戰士以命相搏的獻身精神和精醫報國的使命擔當,在不斷成長實踐中增長才干和積累經驗,以共同的報國情懷在各自崗位上奮斗拼搏,用科學精神和專業本領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貢獻。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③此為《論語》中曾子說的一句話。意為,讀書人應該胸懷寬廣、意志堅毅,因為所肩負的任務重,而擔此重任之路是漫長且遙遠的。國家的前途、民族的命運、人民的幸福,是當代中國青年必須和必將承擔的重任[4]。自古以來,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精神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必備品質,凡成大事者必須經過“苦其心志、勞其筋骨”①出自《孟子·告子下》。意為,能夠成就大事的人,必須主動去磨煉心性、意志,錘煉筋骨,培養任何困難都壓不垮的風貌。這樣,在人生的道路上才能夠走向成功。的磨難歷練,人們耳熟能詳的臥薪嘗膽、破釜沉舟、木蘭從軍、擊楫中流、精忠報國、千錘萬鑿等歷史典故都闡明了這個道理。國家有危難的時候,挺身而出,不怕犧牲,擔起民族大義。面對武漢、湖北異常兇險的疫情,4萬多名白衣戰士逆行而上,緊急馳援,抗疫擔當,與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被稱為“新時代最可愛的人”,其中的青年人更是展現了抗疫中的最美青春和時代擔當。從白衣戰士身上,我們感受到只有堅定信念勇往直前,才會敢于攻堅克難,才會經受住各種考驗,才能脫胎換骨。經此磨難,我們要樹立剛健有為、不屈不撓、敢于斗爭的奮斗精神,珍惜韶華、奮發有為,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在困難和挑戰面前敢于迎難而上、敢于持續斗爭、敢于奪取勝利,強化斗爭意識和斗爭韌性,學會擔起個體責任、家庭責任和社會責任。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全體“90后”黨員回信中提出的“廣大青年不懼風雨、勇挑重擔,讓青春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綻放絢麗之花。”[5]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6]。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對學生而言,是有生以來從未經歷過的重大事件,難免產生迷茫、疑惑,甚至是恐懼、憤懣。我們要在嚴格做好防護的基礎上,堅持問題導向,摸準學生思想上的真問題、真困惑和最關切,逐一加以耐心疏導,讓學生不淤積心靈傷痛、不纏繞思想困惑、不背負心理包袱、不產生畏難情緒,以健康身心和飽滿狀態回歸正常的學習生活。就迫切性和針對性而言,應做好如下工作。
從數九隆冬到春暖花開,到“無可奈何花落去”②出自宋代晏殊《浣溪沙》。原整句:“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意為,對春花的凋落感到沒有辦法,形容留戀春景而又無法挽留的心情。泛指懷念已經消逝了的事物的惆悵心情。,再到盛夏時節,因為疫情原因,深宅在家半年不能返校,學生對不能“謀面”的老師、同學和校園都魂牽夢繞,老師對學生倍加記掛惦念,這是何等的煎熬。在學生成長過程中,師生相隔從未如此之久,關懷惦念從未如此之深。畢竟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平生第一次遭遇,學生難免會因為對學業生涯出現破碎而感到頹唐無助,對師生長期不能面對面交流而出現情感疏離,對長時間保持防疫狀態而出現擔心焦慮。對此,我們要積極而為,隔離疫情不隔離愛。在嚴格做好疫情防控、線上教學的同時,一如既往以最大的熱心和耐心,及時與學生“親密接觸”,慰問、安撫、傾聽學生,了解學生真實心態。以院系為單位,領導干部、任課教師、輔導員分工配合,耐心開展交流談心,傾聽學生心聲,發現問題持續跟進,有效化解問題、紓解情緒、緩解壓力,穩定焦躁情緒,保持身心愉悅。
教師以教書育人為主業,學生以刻苦學習為本分。近一個學期在家線上上課、“云端”學習,從新奇到單調甚至煩躁厭倦,盼望恢復集體學習的氛圍。即使回到校園,按照常態化疫情防控要求,也不能馬上回歸疫情前的狀態,可謂是“平添幾多愁”。在沒有集體學習氛圍、缺少正常面對面交流、缺乏有效監督與指導前提下,如何引導和調動學生自主學習、深入探究、積極請教,需要任課教師、思想政治工作隊伍有效工作和有針對性引導,建立溝通順暢的立體工作機制,全方位有效協同,指導、鼓勵學生明確自己的學習計劃安排,持之以恒堅持自覺學習,不掉隊、不迷茫、不偷懶、不敷衍。任課教師更要強化育人情懷和職業精神,持續跟進,克服各種困難,把線上、線下教學有機融合,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興趣。要積極尋找多種有效方式,提示引導學生積極執行作息時間,養成良好生活和學習習慣,認真聽講、鞏固練習、及時請教,提高學習效率。學校教學部門要掌控好教學銜接,充分照應不同學生居家學習時出現的困難和積累的“欠賬”,合理安排教學進度,寧可多“回放”、慢“消化”,保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確保每一名學生不掉隊、不落伍。
綜觀世界疫情防控形勢,無論對群體還是個體而言,是否具備科學思維和實踐理性至關重要,會直接關聯疫情走向和生命安危。不同國家的經驗教訓提示人們,要注重涵養科學思維和實踐理性,學會分析事物發展的邏輯和線索,善于把握實踐變化的特點和規律,養成科學理性的價值原則和沉著穩健的行為風格,不斷提高觀察思考和縝密判斷的能力。隨著疫情在世界各國蔓延,以美國為代表的極少數政客關于病毒來源、防控策略舉措、彼此尊重、國際合作等問題出現認識混亂,凸顯了價值觀分野,加劇了意識形態斗爭。網絡空間的魚龍混雜、泥沙俱下,對學生形成嚴重影響,引導和教育學生擦亮雙眼、端正認識、辨清是非、站穩立場,是至關重要的。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告訴我們,任何事物運動發展都有規律可循,疫情的發生、發展和防控都有內在的規律性,人類有能力掌握病毒機理和發病規律,在科學技術支撐下,全球疫情防控形勢一定會逐漸向好,人類必將最終戰勝病毒。如果缺乏科學精神、科學思維和科學素養,面對關于疫情防控的不實傳言和魚目混珠的偽科學知識,就容易成為盲目跟風者,造成無端恐慌,甚至發生有礙科學防疫的不當行為。要引導學生善于運用馬克思主義真理觀,理性辨析關于病毒、疫情的眾說紛紜,不盲目、不驚慌、不任性,保持定力、堅定信心。同時,理性面對極少數西方政客和媒體人借題發揮散布的誹謗、誣陷和污名化言論,筑牢網絡意識形態陣地,引導學生理性分析、正確認識問題背后隱藏的深層次原因,支持國家正在致力于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積極探索,支持國家關于維護國家安全做出的重大決策。在全球疫情蔓延的形勢下,引導學生理性判斷不同政治體制下的政府采取的不同應對策略,避免盲目詆毀他國國民的狹隘民族主義,切忌無限上綱上線和無緣無故“拉仇恨”。攜手抗疫是中國走向世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實踐,面對這場全球疫情危機,引導學生高揚理性、守望相助、攜手戰勝疫情,維護國家及全人類的共同利益。
這次疫情無不帶給我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和對人與自然關系的反思。宋代思想家張載提出“民胞物與”①出自宋代張載《西銘》。原句:“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意為,民為同胞,物為同類。泛指仁者愛人類,也愛自然萬物。的理念,是說天下之人都是我的同胞,天下萬物都是我的伙伴,引申出人類和自然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道理。在人類工業化進程中,曾發生過大量破壞自然資源和暴殄天物而引發災難的慘痛事件,教訓極為深刻。新時代青年學生應該將對人與自然關系的反思融入日常價值判斷中,秉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人類發展價值觀,理性審視人類科技進步和生產生活方式對可持續發展的影響,擔起建設生態文明的重任,帶頭培育弘揚新文明、新風尚,自覺將敬畏、順應、保護自然的意識轉化為積極行動,像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呵護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讓人類以文明合理的方式親近自然、享受自然、感恩自然。在人與自然和平友善和諧相處的前提下,不是所有野生動物,甚至進入病毒宿主黑名單的動物都有危險性,過度厭惡恐慌,甚至視野生動物為災星和惡魔,拒之千里、退避三舍,這是不應該也是不必要的。從社會層面看,我們生活在一個有著不同社會分工的有機社會,人與人之間安危與共、互相依存,要涵養對周圍人和事的休戚之感,盡到自己應盡的責任,使整個社會成為一個具有緊密聯系的命運共同體。瘟疫無情人有情,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我們無數次感動于那些生死救援、大愛醫心、默默奉獻、無償獻血、志愿服務、傾囊捐助、熱情聲援的人和故事,感受到社會主義祖國大家庭的親情溫暖。對這種文化的傳承和弘揚需要所有人的努力,特別是青年學子要從“悲天憫人”②出自清代黃宗羲《朱人遠墓志銘》。意為,哀嘆時世的艱難,憐惜人們的痛苦。“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③出自《孟子·滕文公上》。意為,(鄰里之間)守護瞭望互相幫助,生病后互相照顧。的中華傳統美德中體味出人性的光輝,學會感恩社會、感恩他人,懂得關愛他人、同情弱者、無私奉獻、為人友善,追求崇高境界,培育文明素養,遠離愚昧、庸俗、卑劣人性。
對一個國家和民族而言,每逢重大的歷史考驗之后,往往會迎來發展的歷史轉機。對一個人的成長而言,挫折和磨難也可以更好實現個人品質的塑造,為邁過艱險走向成功提供助力。針對學生對這場疫情的恐懼擔心,我們有責任講清楚人類與瘟疫的斗爭史,人類在多次與病毒瘟疫和自然災害抗爭一路走來的歷史進程中,極大促進了醫學的進步,并且影響了人類文明進程。恩格斯說,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巨大的歷史進步為補償的[7]。我們中華民族自上古夸父追日、女媧補天、精衛填海、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等神話傳說開始,繁衍生息和文明賡續五千年,從來都不懼怕苦難,不畏懼艱險,也不缺少求生避害、化險為夷的智慧。一方面,我們要直面災難,選擇堅強,奮勇抗爭,發揚這種不屈不撓的戰斗精神、犧牲精神、奉獻精神;另一方面,我們要把抗擊災難變成一種教育資源,汲取“生于憂患、多難興邦”的深刻內涵,痛定思痛、反思優化,增強全民族的“免疫力”,化危機為機遇,才能尋求更好的發展。要引導青年學生弘揚白衣戰士不懼艱險、不畏犧牲、勇于擔當、敬業奉獻等精神特質,培養奮斗精神和堅韌性格,聚合向心力、激發創造力、提升戰斗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6]。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教書育人規律、學生成長規律,不斷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面對疫情與防控工作,我們要堅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情懷和擔當,加強黨的領導,遵循成長規律,科學統籌設計,創新方式方法,層層壓實責任,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因素,發揮“大思政”工作格局作用,匯聚形成強大力量。張開雙臂關心愛護學生,消弭傷害、平穩回歸,引領和帶動學生在這次“大考”中取得好成績。
這次疫情不僅給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挑戰,也為教育發展包括高校立德樹人工作提出新的課題,擺出了抗疫和育人“兩張考卷”,且都是必答題。下一步,答好“考卷”最為關鍵。要完善目標體系,加強頂層設計,堅持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個堅持不懈”“四個正確認識”和“六個下功夫”的指導方針,突出加強政治引領、厚植愛國情懷、強化價值引導,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全面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師生頭腦,引導學生對各種錯誤觀點和思潮旗幟鮮明地予以抵制,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學校黨委必須擔起主體責任,率領全校師生員工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決避免無所作為和敷衍了事。從領導干部到教師,都要本著嚴肅認真的態度,以忠誠之心講好愛國主義課,以熱愛之心講好文化自信課,以崇敬之心講好榜樣示范課,以敬畏之心講好生命教育課,以嚴謹之心講好科學創新課,以仁愛之心講好道德規范課。防止空喊口號一諾了之,渲染悲情一嘆了之,發泄不滿一罵了之,亂講段子一笑了之。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個復雜的體系,涵蓋教學、管理、服務、安全等方方面面,要通過建設好思想政治理論課,強化哲學社會科學育人作用,深化實踐教育,繁榮校園文化,加強網絡育人,提高管理服務水平,加強群團組織建設,筑牢校園安全防線等具體工作形式來落實落細。疫情期間,學校應該利用好“互聯網+”模式,變化嘗試多維度的教育方式。一是思政課堂融入式。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要成為這次疫情防控教育的主要載體,加強統籌設計、研究指導、線上集體備課等工作,將疫情防控相關教育內容融入各個課程之中,帶動其他課程發揮好“課程思政”功能,有機融匯相關教育內容。二是校園文化嵌入式。要緊扣疫情防控和全面發展主題,營造良好的宣傳輿論氛圍,圍繞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學習宣傳先進典型,養成良好生活學習習慣等內容,通過網絡平臺將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內容呈現給學生。三是班團活動導入式。學校要有規劃地確立主題、導入情境,指導基層團學組織發揮自主管理和自我服務功能,利用線上線下各種方式加強交流,互相鼓勵、互相提示、互相學習、互相幫助,避免無所作為、處于停擺。四是社會實踐浸入式。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鼓勵有條件的學生在做好自身防護的前提下,積極參與家庭所在地和學校組織的各類志愿服務,切身經歷和感受抗疫的艱辛、團結的重要和奉獻的充實,養成健康生活、規律作息、熱愛勞動的良好習慣,提升自身綜合素養。
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點難點和最大挑戰主要來自網絡,各種不良社會思潮和負面言論對學生的消極影響無時不在,必須高度警惕。疫情所迫,學生主動或被動活躍在“線上”,隨時受不良社會思潮碎片化、感性化和娛樂化傳播的影響。尤其當前,各種反華勢力利用疫情,不斷向我國施以明槍暗箭,網絡輿論戰波譎云詭。特殊時期,部分學生在恐慌擔心、煩躁焦慮等情緒影響下,會降低對不良社會思潮分辨力,容易被一些偏頗甚至極端的觀點誤導,甚者走進信謠傳謠的泥潭。為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聞風而動、主動回應,鞏固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科學知識對各種不良思潮及不實傳言進行駁斥,增強分辨是非的能力。一是主動而為。多為學生提供綠色健康精神食糧,用正面的聲音占領和引領輿論陣地,不能僅停留在一紙倡議上,還要引導學生培養積極健康心態,客觀分析是非美丑,對片面歪曲、虛妄不實、充斥負能量的信息給予拒斥和批駁,選擇讀取真實可靠、充滿正能量、富有啟發教育意義的信息。二是循序漸進。無論是線上課堂教育,還是思想政治工作,都要講求循序漸進、系統安排、從長計議,不搞鋪天蓋地,不增加學生過重學習和心理負擔。三是及時引導。網絡社交軟件作為我們最主要獲取信息的方式,自疫情發生以來,國內外網絡輿論紛至沓來,海量信息每天鋪天蓋地、不易識辨,由于一些人缺乏理性的認知和清醒的判斷,甚至有的存在“一吐快哉、一轉樂哉”的手癢現象,經常會出現魚龍混雜、泥沙俱下的情況。在眾多不實信息中,清醒理性者總能嗅出個中滋味,有的挑撥事端、包藏禍心,有的幸災樂禍、惡意吐槽,有的毫無立場、人云亦云,有的七拼八湊、了無趣味,有的道聽途說、聽風是雨。我們決不能放任自流,引導、指導工作要及時跟進,防止是非判斷能力不強的學生被誤導,充當傳聲筒推波助瀾,不經意信謠傳謠。
在疫情面前,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發揮各級隊伍整體合力是根本保障,發揮黨委領導核心作用是關鍵所在,必須保證統一目標設計、統一指揮部署、統一組織行動。在這個特殊時期,愈加凸顯“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重要,必須完善“大思政”工作格局,建立起立體化多領域密切協同的工作機制。學校黨委要發揮領導合力,守土有責、守土有方,在團結率領全校干部師生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的同時,加強對師生教育教學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領導,做到“兩手抓、兩手硬”。學校黨委要發揮戰斗合力,帶動各級黨組織和全體黨員認真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與黨中央決策部署,充分發揮戰斗堡壘作用和先鋒模范作用,為取得疫情防控最終勝利和做好立德樹人工作多做貢獻。學校黨委要發揮育人合力,圍繞強化育人情懷,在教職員工中開展“學習白衣戰士,堅守育人崗位”活動,用勤奮工作的實際行動致敬白衣天使,把這種擔當拼搏精神內化為教書育人的動力激情,作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延伸,煥發全校教職員工做好本職工作的使命感和創造力。學校黨委要發揮組織合力,指導團學組織在廣大學生中開展“學習先進典型、汲取榜樣力量”主題教育,講好白衣戰士舍己為人的大愛情懷,用熱血生命詮釋救死扶傷天職的感人故事,明白每個行業都有對應的職責,每個人都有自身的擔當,引導學生在見賢思齊中砥礪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