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琳琳
(遼寧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9;沈陽醫學院 基礎醫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分工”是馬克思恩格斯構建唯物史觀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是一種社會活動組織形式,是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備環節,它連接和支撐著社會發展的基本矛盾運動,是一切社會矛盾產生的源泉。分工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繼承總結前人關于分工學說的基礎上,馬克思恩格斯結合自身所處的時代,從關懷飽受壓迫的勞苦大眾的角度出發,創立發展了自己的分工理論。
任何一種思想的產生都必然帶有歷史的印跡。馬克思主義分工理論是馬克思恩格斯批判繼承了前人的理論研究成果,將分工問題引入社會歷史領域并加以分析,使分工成為分析人類歷史社會發展的關鍵環節,進一步揭示出人類社會歷史特別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規律和矛盾。
馬克思認為,勞動作為人的生命本質的活動,是一種自由自覺的活動。他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揭示了國民經濟學對于工人與產品之間關系沒有充分考察、分析的問題,尤其是對勞動本質的扭曲,只將勞動視為謀生手段性活動論述進行批判。馬克思立足當時,將人的現實問題與勞動結合起來,對人的本質問題進行思考,“人怎么使他的勞動外化、異化?這種異化又怎么以人的發展的本質為依據?”[1]
馬克思對“勞動本質的歪曲和異化”行為進行批判并作如下解釋:“第一,工人對勞動產品這個異己的,統治著他的對象的關系。這種關系同時也是工人對感性的外部世界對自然對象異己的與他敵對的世界的關系。第二,在勞動過程中勞動對生產行為的關系。這種關系是工人對他自己的活動——一種異己的不屬于他的活動的關系。”[1]65馬克思根據這一言論總結出基于異化、外化勞動下的個人與勞動之間的關系,從社會分工角度看,最具代表性的個體是工人,工人是勞動主體,只有工人階級的存在才能衍生出資本家的概念,形成基于勞動的群體關系。
馬克思深入研究異化勞動與分工的關系,在《德意志意識形態》里,他證明了異化勞動促成了社會分工,同時還論證了異化勞動與私有財產的關系問題。在論述人類意識起源時,他強調指出:“分工起初只是行為方面的分工,后來是由于天賦、需要、偶然性等,才自發地或‘自然形成’分工……分工只是從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分離的時候起才真正成為分工?!盵2]馬克思認為,生產力的不斷發展進一步促使社會分工逐步細化,隨之帶來個體之間及個體與群體之間在共同利益上的矛盾。異化勞動是在勞動分工過程中,出現了人類活動范圍固化,以及社會分配不均情況造成的。因此,馬克思主義分工理論是對異化勞動理論的批判繼承,促進了社會分工理論的創新發展。
通過《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文,馬克思開始將分工與社會發展的動力問題關聯起來,分別考察了其與生產力、生產工具和生產關系三者之間的關系。社會分工制約著生產關系——人們在實踐活動中形成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歷史進程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不斷轉變與演化,受制于分工的橋梁和紐帶作用。以分工為中介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關系是矛盾的,這個矛盾促使勞動分工與私有財產關系的協調解決,推動著社會不斷向前發展與變化。
“任何新的生產力,只要它不是迄今已知的生產力單純的量的擴大,例如,開墾土地,都會引起分工的進一步發展?!盵2]68生產力的不斷發展顯著增強了勞動關系復雜性,按照傳統的集體勞動方式不能在同一時間內完成日益增長的勞動任務,由此出現了社會分工,增長了勞動價值,隨之產生了私有制、階級和國家。馬克思通過對分工和所有制的分析,發現了歷史發展的現實基礎,這在理論上也是重大的突破。
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所提到的“分工”是社會分工?!吧鐣止な怯稍瓉聿煌只ゲ灰蕾嚨纳a領域之間的交換產生的?!盵3]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進行了以下分類:第一種是一般的分工,根據一般定義上的社會分工,主要包括工人、農民及商人;第二種分工根據不同社會生產勞動的性質,將其細化為不同的種類;第三種分工是資本主義特有的工場內部的分工(可以稱為個別分工)。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提出了社會三次大分工。第一次社會大分工是原始社會后期的畜牧業和農業的分工,它引起不同部落之間的商品交換,為私有制的產生準備了充足的物質前提;第二次社會大分工是手工業和農業的分工,發生于原始社會末期,這誘發了私有制的形成;第三次社會大分工是發生于原始社會瓦解、奴隸社會形成的時期,出現了不從事生產、專門從事商品交換的商人階級。
社會分工具有階段性,表現出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其反映了社會生產力的階段性水平,也就是說每個階段的生產力所對應不同的勞動工具與生產資料,且決定了不同群體的生產關系。根據在不同階段呈現出與分工相適應的各種所有制形態,馬克思恩格斯進行了研究,分析出不同歷史時期的分工交換與私有制之間的關系,最后得出結論,分工與交換相互促進,共同促進私有制的產生和發展。同時,私有制的產生又為分工提供了新的基礎。
馬克思指出,“在工業發展的一定階段上必然會產生私有制,……在小工業中以及到目前為止的各處的農業中,所有制是現存生產工具的必然結果?!盵2]104社會分工的加劇必然帶來交換頻次的增加與范圍的擴大,同時日益增長的社會財富也會帶來更多的私有財產,而基于不同的意識形態產生了保護私有財產與消滅私有財產的兩大階級陣營?!皬馁Y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的資本主義占有方式,從而資本主義的私有制,是對個人的、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的第一個否定。但資本主義生產出于自然過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對自身的否定。這是否定的否定。”[3]832當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出現分工,伴之產生私有制;當生產力高度發達到一定程度時,私有制就會產生自我否定,即“否定之否定”。
因此,基于馬克思對社會分工同異化勞動、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私有制之間的關系闡述,我們理解馬克思主義分工理論的內涵要從異化勞動下的行為分工入手,伴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與生產關系的調整,社會分工具有從屬性、階級性與發展性,促進了私有制的產生與發展。
馬克思社會分工理論具有深刻的理論淵源,從柏拉圖為代表的古典哲學家的分工理論到亞當·斯密為代表的古典經濟學家的分工思想,再到空想社會主義者的分工思想,都對馬克思社會分工理論的產生與形成具有一定的啟迪價值和意義。馬克思在批判繼承先哲們社會分工思想的基礎上,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社會分工理論體系。
柏拉圖在《理想國》中詳細論述了社會分工和專業化的積極意義,他認為社會分工體現了每個人對于工作天賦的詮釋,并基于興趣產生了對工作的激情,保證了產品的質量;柏拉圖從分工的視角理解了它與正義的關系,即適當的分工是正義的象征,正義是順應自然的正確的分工;柏拉圖根據社會分工劃分了社會的等級與國家機器。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從經濟意義理解社會分工,側重分析社會分工在促進社會經濟發展與增加社會財富上的重要作用,他認為社會分工起源于原始的貨物交換,對于生產力發展及專業化進程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圣西門、傅立葉和歐文等空想社會主義者,一方面看重分工的積極影響即對生產力和國民財富的作用;另一方面,則要求消滅分工,描繪了共產主義的理想場景。馬克思恩格斯揚棄了以上各流派思想,將關注點落腳在人類公平和人的發展問題,將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最終的價值取向和理論歸屬。馬克思主義分工理論的實質在于人的本質、人的發展與人的解放。
早在中學時期,馬克思就立誓要為“同時代人謀幸?!薄?9世紀40年代起,他提出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共產主義理想目標,同時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將“歷史之謎解答的共產主義”的理想目標,表述為“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就是說,作為一個總體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1]101。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指出無論是哪個階級,包括在資產階級舊社會,每個人將成為聯合體,維護自身的發展自由,并積極鑄就自由發展的條件。在《資本論》中,馬克思把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確定為社會的基本原則。
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就個人本身來考察個人,他屈從于分工,分工使他變成片面的、畸形的、受限制的人。”[2]57社會分工促使人的活動與社會交往的片面性,進一步引發人的能力的片面性。針對分工造成人的片面發展這一社會現實,結合不同歷史形態中分工的考察,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未來社會的人的全面發展的科學構想。歷史是人的活動的過程,人是歷史的主體。隨著歷史的不斷進步,人們越發認識到社會分工的重要推動作用,同時也會意識到私有制與人的片面畸形發展的內在關系。舊的社會分工和私有制的消滅、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協調共進的。
總體上看,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2]60?!皞€人怎樣表現自己的生活,他們自己也就怎樣……這同他們的生產是一致的——既和他們生產什么一致,又和他們怎樣生產一致?!盵4]每個人進行物質生產勞動,都是在一些不受主觀意識支配的前提下進行的活動。馬克思認為,人類的勞動是一個歷史的過程,社會分工促使了階級的形態劃分,在私有制的條件下,產生了與生產勞動的對立性。人通過社會關系而存在和發展,社會分工將社會關系與人的活動范圍引向固定化和細致化,直接影響著各種社會矛盾的形成過程。因此,從各種角度考察人的本質,都離不開社會分工。
馬克思主義分工理論揭示了資本主義制度下階級剝削、階級壓迫的社會分工實質與對勞動的異化,指明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解放的科學社會主義奮斗目標,只有人的活動不受外在強制性因素的制約,才能談及人的全面發展?!跋麥缟鐣止ぁ?,很顯然并非消滅崗位的差別,而是消滅私有制基礎上的階級分化與對立。馬克思恩格斯運用浪漫色彩形象描述了未來社會,目的就在于說明未來社會中個人不會屈從于分工,而是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等多方面來選擇自己的活動。不能把馬克思所說的“全面”理解為人在許多活動領域中無所不能、無所不知,而是破除針對舊分工和私有制對人的種種限制,社會應為每個人全面發展提供條件,讓每個人都有不受阻礙的自由發展的可能,都有展示自己才能的可能,真正地做到“人盡其才”。
馬克思社會分工理論對未來分工的發展提出了設想。他認為,必須消滅舊的生產方式及所伴隨著的社會分工,即勞動者受困于特定的勞動工作,受到了極大的束縛和壓迫,喪失勞動的創造性、樂趣及自由的空間。馬克思主張形成明智的社會分工,即在社會分工中產生自為和自覺,人們可以依據不同的社會潛能,探索他們感興趣的事情,消滅勞動中的異化和對立,形成自覺的勞動分工,滿足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進步的雙重需要。
“一個民族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最明顯地表現在該民族分工的發達程度上?!盵2]42馬克思在批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剝削性的同時,也充分肯定了資本主義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國際分工是一個國家在世界范疇內參與發展的角色與地位,是國家層面參與分工的概念,與個人參與社會分工相類比。隨著黨的十九大的召開,我國進入了發展的新階段,積極參與國際分工是社會化大生產、經濟全球化的必然結果,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必然要求,體現了生產力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同時帶來分工形式的不斷變革,在馬克思主義分工理論的作用下,彰顯了在我國新階段發展中的時代價值。
基于馬克思主義分工理論的觀點,當今世界一體化的社會化大生產與國際化格局已經形成,民族與地域的天然界限被打破,世界各民族與各個國家更多地融為一體,此時的社會分工進一步演變為全球范圍內的國際分工[5]。全球分工進一步提高了社會生產力與品牌效應,但也會加劇地區之間的不平衡,而由于各國之間的利益不均衡,也增加了政治局勢緊張與軍事沖突的可能性,為人類生存發展環境帶來一定的危機。從馬克思主義分工理論的視角看,我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不能逃離社會分工,也不能避開全球化發展趨勢,應積極利用全球化的規則,客觀看待國家分工對于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有利方面,當然也要應對國際分工給發展中國家的國內企業和市場帶來的沖擊。因此,我國必須利用全球化發展的契機,向發達國家學習先進經驗和技術,提高自身的品牌價值與技術創新力,形成平等合作、互利共贏的命運共同體。
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使得世界逐漸成為一個相互緊密聯系的有機經濟整體。馬克思認為,經濟全球化源于交換和分工,社會分工的發展加深了城市間的交流與合作,促使地域局限性緩慢消失,進而加快了全球交往的速度。隨著社會分工的不斷深入,世界市場逐漸形成,進而加速推動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而經濟全球化的本質是資本的全球化,而在資本統領的經濟全球化中,不合理的國際分工是導致不平等的國際經濟舊秩序的深層成因。以馬克思社會分工理論為視角,各國在國際交換中可以做到互惠互利,進而節約了社會勞動并獲取經濟利益。對此,我國需要積極參與國際分工,對國際國內市場進行充分利用,充分協調好對外開放和國內發展的關系,提升綜合國力,進而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凸顯我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
借助馬克思社會分工理論,我們可以深入理解經濟全球化的成因與本質,進而為我國積極參與國際分工提供科學方向。在此基礎上,我國需要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戰略,不斷完善對外開放理論,廣泛開展南北對話,共同應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各種挑戰。同時,需要積極引進發達國家的資金、先進技術與前沿設備,強化與國際性組織及區域性組織的分工合作,確保社會分工體系的合理性與科學性,以此提升我國在國際分工中扮演角色的重要性。
馬克思認為,社會分工水平取決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狀況。與此同時,社會分工對生產力發展具有反作用力,這種反作用包括積極與消極兩個方面,即社會分工在推動生產力發展的同時,也會造成專業勞動單調、阻礙人的全面發展等消極影響。對于我國經濟發展來說,社會分工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使得社會勞動生產更加專業化,同時加速了科學技術的發展,改善了生產工具的性能,進而推動人們的生產方式發生了本質改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所有制結構的多樣化,其實質也正是社會分工的多樣化。這是適應不斷發展的生產力的必然結果,也必定會不斷促進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
社會分工是經濟深化改革的不竭動力。目前,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化,市場經濟中的就業崗位、工作職位的發展和完善均以社會分工為依托,因此,深化改革的實現有賴于社會分工的完成。社會分工推動著政治的深化改革。政治深化改革的目標在于“簡政放權”,在深化以簡政放權為重點的政府改革過程中,“政企分離”“陽光型政府”等具體目標的實現始終依托著社會分工。社會分工使得國有企業的勞動者沒有政府作依仗,強化了其自身積極性;而國有企業的成功轉型加速了社會分工的演進,在生產與經營過程中需要加深考量自身主要問題,將資金來源于利潤獲取鎖定為發展目標時,社會分工便成為保障社會工作順利進行的關鍵因素。
新時代中國的發展需要以各類人才為支撐。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指的是人的思想個性、活動能力、社會關系等各方面從片面到全面、從貧瘠到豐富的發展。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目的在于人格完善和社會進步。馬克思認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需要依托國家的公有制屬性?;谀壳拔覈纳鐣髁x初級階段特征,市場經濟體制有待完善,社會分工體系有待優化,自覺分工并沒有得以實現,社會分工對人的發展的消極因素依舊存在[6]。
對此,以馬克思社會分工理論為基礎,首先,需要促進生產性分工的發展,以生產力發展水平為基調,不斷推動各行業特色產業的發展,促進各區域經濟的分工與合作,以此促進整體性生產性分工趨于完善,進而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其次,需要協調社會分工的發展,從勞動角度進行劃分,提升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的協調程度,加速城鄉一體化進程的推進,使勞動者的權益受到公平對待。同時,政府要轉變職能,強化教育,以此緩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最后,將分工差異作為基礎準繩,不斷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分配制度,重視社會分工的差異性,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制度并存”的分配制度,進而在發揮市場配置基礎作用的同時,促使各項資源得以更優化的配置,提升社會和諧度,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社會分工是國際間和諧的紐帶。國際間的勞動轉移和跨國公司的發展,促使國內生產力得以提升,同時也提高了被轉移國的生產和利潤,為雙方的共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進而提升了社會總體經濟總量,并加深了國際間的和諧程度。
社會分工能夠促使不同要素之間的相互協調,包括個人之間、個人與群體之間、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等。社會分工的實施促使社會現有生產能力得以提升,同時生產能力的提升也促使社會分工趨于完善。社會分工使得人們更多關注工作重點,進而工作效率得以提升,人們收益得到提升,人與人之間變得更加和諧。
馬克思認為,合理的社會分工能夠提高個人的社會化水平和人群整體化的程度,能夠不斷提高社會生產力效能、積累社會財富,從而實現推動社會的整體進步。目前,發達國家依然保持著占據長期財富積累與政策的優勢,依然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不平等分工格局中處于優勢。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差距擴大處于“異化”狀態。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存有雙向需求,這在“一帶一路”新式分工中表現得更加明顯。而我國作為“一帶一路”的核心樞紐、中心地帶,可以通過產業專業互補,將我國優良產業轉移到沿線發展中國家,從而為沿線各國與發達國家進行平等對話和高效經濟合作搭建廣闊的經濟舞臺[7]。
在現階段,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新式分工必然會取代在生產領域和社會領域內的舊式分工,以促進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達到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然而,分工領域內依舊存在諸多制度性與階段性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有賴于將馬克思主義的分工理論作為理論基礎條件,從全球化經濟發展的視角來開展研究。馬克思主義社會分工理論有助于我們對全球經濟局勢進行分析和研判,豐富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理論,并為我國現代化建設實踐提供科學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