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 澄 葉昌祥
(貴州省興義市興義民族師范學院,貴州 興義 562400)
高校統戰是總體統戰工作的重要組成內容,同樣也是高校黨建工作的重要組成,它具備涉及面廣、綜合性強的特點,同時又綜合承擔了包括民主黨派、黨外知識分子、民族宗教以及無黨派人士和臺胞臺屬以及歸僑僑眷和一些海外留學人員等各方面工作中的主要任務。從一個國家來說,高校是人才的主要培養基地,也是人才主要聚集地,這樣一來,一所院校在師資道德水平和教學水平方面都會直接性影響這些學生的人生三觀。
所謂的統一戰線,核心就在于聚攏人心,匯聚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人心向背,力量才是決定事業最終的政治關鍵所在。統戰工作的最終核心在于團結、聯合,因此,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就在于人心與力量的結合和聚攏。高校往往組成成員數量大,因此結構也相對就會復雜很多,而這些人當中聚集了大量的黨外知識分子,這些知識分子均來自不同的黨派,并連接了不同的群體,或者其信仰和國籍也都各不相同,為此,新媒體的出現和應用則為高校樹立了正確的輿論導向,在“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原則基礎上,為廣大的統戰成員灌輸了新時代的和諧理念,致使廣大高校成員滋生了所在組織較大的責任感和認同感以及歸屬感。
既然是文化統戰,就勢必以文化作為主要載體,同時又以文化為主要媒介,憑借著其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特點在文化活動中傳播并充分展現出統一戰線的核心思想與其真正價值意義。對于各大高校而言,統戰部門充分利用新媒體這個載體,開展實施統戰文化建設,以此來于校園當中吸引更多的眼球及興趣者,這樣的聲音就一定會在高校校園中行成不小的影響力[1]。
新媒體的出現不管是從時間或者空間上,它作為一種新的媒體傳播形式,所表現出來的廣泛性、及時性的特點,都是傳統媒體形式不可及的,因此,新媒體為高校的統戰工作的實施鑄就了文化宣傳的場地,以最快的速度在最短的時間內對于一些重大的會議、時事要聞及與之相關的統戰知識做到全覆蓋,切實能夠保證這些信息的時效性。另外,新媒體媒介的運用,也可以幫助高校實時掌握高校統戰文化活動及有關工作的進展狀況,并結合實況做出反饋,積極地累積宣傳經驗,一旦發現問題出現時就能立即給出解決方案,打消中間存在的隔閡,防止問題再一次擴大。
立足社會環境的角度,隨之社會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建立,不斷涌現出一片大繁榮的局面,緊跟其后的則是社會經濟成分和組織形式以及利益關系與分配方式之間的多方深化,以及思想文化多元化放蕩的局面,與此同時,人們的行為逐漸表現的多元化且復雜化,與此同時,隨之近幾年社會貧富差異的擴大,長時間內積累的社會矛盾也開始慢慢凸顯出來。如果將此問題具體到學校方面,在高校持續性改革及內部機構調整的過程當中勢必會導致部分人員的利益受損。并且在部分問題上很有可能會呈現出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摩擦和沖突,一旦對這些問題處理得不到位,就會很容易觸發一些利益沖突甚至激化一些矛盾,這樣一來,除了會影響到院校和諧之外,又很容易對高校知識分子行成不可估量的負面影響。
假如站在國際環境的角度來分析,現階段的國際之間的教育、文化以及學術交流合作頻率越來越頻繁,與此同時,互聯網成了其主要的溝通交流的工具。部分西方國家充分利用互聯網宣揚一些西方的意識形態、政治制度及思想文化,在政治方面提倡并主張多元化,經濟方面主張私有化,軍事方面又主張非國防化,領土問題上主張分制化,在學術問題上則主張國際化,慢慢地就發生了混淆局面、不明是非的事情[2]。
新媒體的出現和應用憑借其自身的便捷性與海量性為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各方信息資源。與此同時又促進了各統戰部門及廣大戰線成員之間的溝通交流,促就了信息的多方交流,以此為黨外人士提供了一個最佳的參政議政和民主監督的工作平臺。然而,新媒體的應用也使得廣大師生長期以內處于一種虛假信息和不良信息的影響環境當中,嚴重一些還導致網絡暴力問題頻頻。對此,統戰干部則需要客觀地運用馬克思主義辯證思想對待新媒體,不斷深入地去了解和學習新媒體,以全新的角度去認識并掌握新媒體,從而更好地發揮出它的作用,有效地控制其負面作用作惡多端,持續推動新媒體于高校統戰工作中的全面運行。
在整個高校統戰工作部署過程中,統戰干部作為新媒體的實時管理者,在實際工作中又不得不面臨管理水平的考驗問題。在以往較為傳統的媒體環境下,如遇突發事件往往可以控制封鎖消息來穩定局面。但是基于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師生則擁有了更多獲取信息的渠道以及獨立發言的權利。一旦出現新聞事件,便很快通過各種途徑傳播到四面八方,又何以再談信息封鎖?基于此,廣大統戰領導干部必須深入學習新媒體環境下危機處理的方法,保證既可以讓黨外人士擁有一定的知情權,又無損黨與政府的形象。
新媒體的公開及公正性為黨外人士履行工作職責提供了非常便捷的途徑。黨外人士實施監督工作的重要職能就在于民主監督,同時這也是進一步維護高校環境和諧穩定的基礎保障。院校內各級領導都需要接受并重視來自各方黨外人士的民主監督。新媒體的開放性使得各個級別的領導干部在政務公開的同時又能接受來自學生和家長的共同監督。比較傳統的黨外人士監督都是通過信訪、社會調查和情況反映等形式來體現。而新媒體環境下則可以成功地借助網絡、手機等部分媒介參政議事,充分體現了它為整個工作所帶來的便捷性[3]。
黨外代表人士的培訓工作方面同樣需要做好政治引導,提升這些人士對政治的把握能力。教育的實施必須遵循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原則,以提高時效性作為主要工作目標,并且在培訓內容方面必須特別重視培訓工作開展的系統性和科學性,堅持政治理論學習和形式政策教育,培養鍛煉學生的參政議政能力。具體的教育形式,可以邀請一些黨外專家學者蒞臨講座、開展報告等,交流講談有關經驗,持續性提升黨外人士工作隊伍的工作水平。除此之外,高校還行還特別注重給學生與黨外人士的交流溝通搭建學習成長的平臺,盡可能提供給他們足夠的機會使他們能夠“挑起擔子”,提升這些學生的實際工作 能力[4]。
高校可以嘗試組建統戰工作志愿者隊伍領導小組,借此來強化高校黨委統戰工作的領導。領導小組中主要成員應該包括院校黨委會的包括委員、黨員在內的所有成員,另外還需要下設領導分支工作隊伍,分別負責任何一個統一戰線工作任務。這種方式是高校開展統戰工作的一種新途徑,必須要在高校志愿者隊伍組建開展的基礎上,不斷擴大工作隊伍,采取民主選投的方式選出小組領導帶頭人,對小組工作進行細化分工,并明確各個崗位工作職責,同時建立對應的獎懲激勵措施制度,完善有關工作機制,保證所有工作程序如期開展[5]。
新媒體融合高校統戰工作,全面突出了以新媒體技術與社會存在作為主要基礎前提,同時以新媒體塑造新的信息社會背景,充分運用新媒體和數字化信息技術以高校統戰作為主要工作挑戰對象,從而為新媒體基礎上的高校統戰文化工作的全面開展實施奠定扎實的背景基礎條件。建立并成就高校統戰網站與統戰信息相互結合的網絡統戰平臺。實現多重網站資源的有效整合,打造出全面宣傳高校統戰文化的宣傳性工作平臺;借助多媒體技術手段持續性拓寬高校統戰信息交流的渠道,并且多方鼓勵各界黨外人士提出意見或建議。再者,還必須建立起高校黨外人事工作信息庫、提檔信息庫以及檔案庫,用于實現并完成高校統戰信息資源的有效整合[6]。
綜上所述,在高校統戰文化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時,積極地調動院校內部黨外人士的工作積極性及創造性,恰恰更有助于達成學校知識傳播和人才培養的歷史使命,有助于推進院校核心工作任務的發展和完成。除此之外,新媒體技術的出現和應用又為當下高校統戰工作奠定了扎實的條件基礎,卻也為工作的開展實施帶來了新的困難和挑戰,基于此,勢必就要迎來一場新媒體技術與高校統戰相融合的新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