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剛
(南京市鑫園小學,江蘇 南京 210007)
新課改背景下,新型教育理念不斷涌現,使教育教學模式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科學是一門研究性課程,實驗是此門課程教學的重要手段,對提高相關課程教學有效性有著關鍵作用,加強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從本質上分析,實驗可以說是充分理解科學知識最為有效的途徑,通過實驗,學生可更加直接地認知各種科學現象,逐漸形成完整的學習框架。但若是未能重視實驗,那么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必然會面臨種種困境,科學知識往往也會成為擺設,難以起到培養學生能力的作用。盡管理論學習十分重要,但要想全面確保教學質量,實驗也是尤為重要的。其一方面可促使學生真正地愛上科學,拓展學生科學思維,另一方面可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科學觀,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此外,新課標提出,小學科學課程本身是一門活動性的課程,要能夠最大限度在課堂中開展活動實踐,充分體現科學學科的特征,不斷提升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從某一層面來看實驗教學也可增添教育教學的多樣性與豐富性,培養學生科學精神,使學生對新事物始終有著積極探索的欲望。
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成長發展的初始時期,他們的心智尚未完全發育成熟,具有活潑、好動的特點,較易受到外界的影響,難以長時間集中自身的注意力,在學習過程中很容易產生一些消極情緒。在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教師要想讓學生以積極的心態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并長時間保持積極性,那么教師就應當從學生的成長特點出發,牢牢把握學生的興趣愛好,這樣就能夠使學生積極自主的投入其中。具體來說,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將學生逐步帶人情境之中,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對實驗的興趣,讓學生在興趣的驅動下全身心參與到實驗操作當中。
材料是實驗探究有序展開的基礎。面對教師精心準備的有結構性的實驗材料,學生往往能無師自通;面對無結構或結構松散的實驗材料,學生很容易陷入迷茫,妨礙正常的實驗探究活動有序進行。因此,小學科學實驗探究教學中,教師要精心準備實驗材料,為學生提供有結構性的實驗素材,引導學生主動思考、自主探究,使實驗探究活動有序展開。課前,教師要根據實驗探究需要,精心準備實驗材料,巧妙搭配材料組合,構建材料的結構,以滿足學生實驗探究需求,同時激發學生從不同角度探究問題,發散學生思維。最后,在引導學生進行實驗的過程中,教師要仔細觀察學生實驗中存在的問題,做到及時糾正,鼓勵學生和教師一起參與到對實驗改進的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創新精神。
如講“熱氣球”一課時,教師可以準備塑料袋、回形針、蠟燭、火柴等實驗材料,建構起完整的實驗材料結構。課前,教師在每一張實驗桌上放了塑料袋、回形針和蠟燭,沒有火柴。課上,學生看到實驗材料,只是稍微停留了一下就認真聽講了。直至知識講解完,開始實驗探究活動后,教師才把火柴發放給各組,學生利用火柴開始具體的實驗探究活動。探究活動一結束,教師立即收回火柴,防止學生再次動手操作而造成實驗混輪,影響到后續的研討活動。在這一過程,教師根據教學需要準備了實驗材料,構建起符合實驗內容的材料結構。同時,課上利用“火柴”的發放和收回駕馭學生的思維,使實驗探究活動有序展開,防止了不必要的混亂。
再例如,在學習《蠟燭的變化》時,在實驗中準備火柴、鑷子、白糖、橡皮泥海油面粉和紙,引導學生大膽猜測蠟燭燃燒和加熱分別可能產生的現象,然后帶著學生一起進行實驗操作,讓學生通過操作和體驗去驗證自己的猜想。在整個過程中,學生的探究意識和科學精神得到了培養。
在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要想將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真正落實到位,那么教師就應當將實驗教學活動有機整合起來,如給學生參與準備工作的機會,讓學生對實驗的內容具有一定的接觸,從而使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發現相關的問題,進而為接下來的實驗學習奠定堅實基礎。需要注意的是,考慮到課堂教學的時間是十分有限的,對此,教師應當將實驗教學后的活動進行細致的規劃和安排,如引導學生回顧課堂所學內容,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課堂所學的內容,并學會正確運用。例如:在教學“各種各樣的葉子”這部分知識內容的時候,教師就可以采取這樣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在正式教學前,教師為學生設置引導性的疑問,如:“同學們,你們知道植物枝葉中有什么嗎?植物枝葉的顏色和形狀都是相同的嗎?”通過問題的提出,引導學生帶著疑問細致的觀察植物的葉子。在教學結束后,教師則可以讓學生結合個人觀察成果和采集的葉子進行手工繪制。這樣一來,不僅可以切實的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一舉多得。
小學科學教學是個體形成基礎世界觀的基礎,實驗教學法是其教學方法論中不可或缺的一項。在小學科學課程教學過程中,通過合理組合實驗教學與理論教學,有益于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從而激發學生參與相關實驗過程與理論學習過程的積極性。例如,在“磁鐵”的相關教學過程中,教師合理設計實驗流程,通過引入實驗的方式,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磁鐵的磁性、兩極性與相互作用性,并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對實驗現象予以總結凝練形成理論,同時鼓勵學生發揮創新精神與動手能力,利用對于磁鐵特性的理解創造出獨一無二的指南針。較之于傳統灌輸式教學方式,實驗教學法更能調動學生的探索積極性與自主創造能力,緩解傳統教學課堂沉悶乏味的氣氛,激發學生參與積極性。
總而言之,在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教師應當將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予以充分的重視,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將其落到實處。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從創設教學情境,激發操作興趣、整合教學活動,培養動手能力以及強化實驗指導,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的提升自身的動手能力,從而為科學素養的發展提供有利保障。值得說明的是,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以學生為本,不斷創新和完善課堂教學的模式,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主人翁,最大限度的發揮實驗教學的作用,為學生動手能力的發展創造前提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