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超
(河南牧業經濟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鄭州航空港經濟是以航空樞紐為依托,以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為支撐,以提供高時效、高質量、高附加值產品和服務并參與國際市場分工為特征,吸引航空運輸業、高端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集聚發展而形成的一種新的經濟形態[1]。
而從國務院批準《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發展規劃(2013-2025年)》可知,打造高端航空港經濟產業體系,不僅是以航空產業、物流運輸、國際互聯等為基礎,更要從航空航材制造、智能終端、精密機械、生物醫藥、信息服務等科技領域實現多方面的產業創新與集聚,利用好交通樞紐的優勢,為提升中原經濟區的競爭力做出貢獻。
鄭州航空港區主要依托于鄭州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身份、國家對中部崛起的發展支持,以及一帶一路等政策的輻射紅利,實現產業升級、產業轉型,不僅是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轉變,更是從低附加值的制造業向高新技術產業轉變,這也是港區建設的重點??傮w就是依托交通、物流,定位高新技術,專注生物醫藥(如鄭州臨空生物醫藥園)、電子信息(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智能終端產業園)、航空制造等有發展前景的技術領域,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的政策出發點是極有價值的。
鄭州航空港區科技政策特點主要體現在:1)產業集群:通過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鄭州新鄭綜合保稅區)管理委員會下屬的國有獨資公司,鄭州航空港興港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的投資建設,建立產業園版塊。2018年底,鄭州臨空生物醫藥園迎來第一批企業簽約入駐,2020年初,第二批入駐園區,產業規模初具;與此同時,定位于全產業鏈引進的智能終端產業園,除了累計入駐的富士康、中興等200余家企業,還于2018年5月,落地了18個手機配套項目,為吸引更高層的芯片制造、手機設計等領域的科技項目奠基[2]。2)雙創紅利:自2017年3月出臺實施首個雙創政策以來,2019年10月,全新的港區雙創政策體系頒布,對獲得國家級、省級科學技術獎的,分別按獲獎金額1:2、1:1比例給予獎勵。對高等院校、世界500強企業、行業龍頭企業及國家級研發中心等創新創業載體及研發機構,給予最高500萬元資金補助[3]。由此促進了一系列專利、技術的研發,例如臨空生物醫藥園中的河南美泰寶生物制藥有限公司,由鄭州市首批“智匯鄭州”計劃專家帶隊,截至2019年底,已有兩款新藥獲得專利認證。
從河南省年鑒數據可以看到[4],產業轉型的確取得了實質性的成果,尤其是第一產業總產值幾乎實現了六連降,工業產值則是六連增,實現了自2013年設區以來到2018年工業總產值翻了一番,生產總值(GDP)則是從333.82億元增長到800.24億元。第二產業工業部分產業中的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醫藥制造、通用設備制造、通信和電子設備制造;第三產業中軟件及信息技術服務、科技推廣應用等均構成了產值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航空港區大力扶持高新技術的主要受益對象。
同時,以臨空生物醫藥園為例,該園主要是與2015年開展的“智匯鄭州1125聚才計劃”并進,同時與省中醫院等醫院聯合,切入點是河南比較缺少的高精尖技術(以檢測類為主),搭建了從新藥檢測到細胞技術的綜合性平臺。引入如賽默飛世爾科技、鴻運華寧(杭州)等攜帶競爭力與技術的企業,起到帶動作用,有利于園區的進一步 發展。
同時依靠“本土企業+引進知名企業”的聯動發展模式,例如河南美泰寶生物制藥有限公司,入駐園區前后(2016~18)共產出了8項藥品方面的專利技術,同時在2019年獲得了鄭州市首次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的資金獎補,航空港區同時還有其他四家企業入選。
鄭州航空港區科技政策的執行體現以下原則:1)合法公正原則:鄭州航空港區的建設,上至國務院,下至區政府及企業單位,都有嚴格的信息公示公開制度,關于政策細則、招商規范、領導調研等信息、通知都可以在鄭州市政府、航空港區政府官網上瀏覽查詢。2)靈活變通原則:靈活變通原則(即權變性原則)是政策實施過程中應對具體情況進行調整改變的必須要求。就港區而言,主要體現在招商引資的靈活變通上,例如2019年度通過變更股權受讓了北京合眾思壯9.7%的股權,擬行使10.3%的表決權,從而實現了讓這一衛星導航定位領域企業實現了入駐。3)系統協調原則:航空港區在規劃布局之初便以產業集群和分區建設為主要方向。構建以北部物流商貿區、機場核心區、南部臨空產業區為主的“一核領三心”的空間結構,各部分有不同的角色,有效避免了產業沖突和重復可能帶來的低效率與冗余開支。4)注重時效原則:政策的實施都是依據現實情況而定,而不斷變化的周邊環境就要求從政策到行動的轉化要快且穩,說什么時候建設,就什么時候開工。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要“建成連通境內外,輻射中東西的物流通道樞紐,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多做貢獻”,從目前來看,港區建設七年之內從空城到如今的綜合樞紐,效率還是較高的。
1)政策扶持力度大,資金、土地等資源充足。作為我國首個升為國家戰略、目前唯一一個由國務院批準設立的航空經濟先行區,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發展區規劃面積達到415平方公里。而從港區政府2017年9月底的一則報道中可見,當期劃批的10個開工項目共獲得投資116.6億元,由于處在產業園區建設的前期,投入建設的均為諸如菜鳥中國智能骨干網三期、中原云計算大數據產業園等大規模項 目[5],投入較高,可以預期依該項目的重點程度,后續投入和扶持有很大可能不會缺位。2)本土產業亟待提升,創新驅動力略顯不足。港區生物醫藥園啟運不到兩年,效果還有些不夠顯著,雖然不乏做出藥品研發的新興企業,但是目前的重點仍放在檢測技術等的布局與完善;與此同時智能終端制造依舊主要依托富士康等手機制造加工業,雖然在2018年中的招商引資報告中,明確提出了“為吸引更高層次的手機設計研發、芯片制造封裝測試等高科技項目提供堅實的產業基礎”,但目前的重點依舊是降低成本、提升生產效率和建設更高速的產業鏈,關于什么時候把“建立的產業基礎”轉化成真正的“創新源泉”,依舊是個未知數。3)產業集群需要更強有力的運行方式。政策實施真正的成效就在于當所有的扶持、補助、傾斜都結束之后,該區還能保持優良的發展勢頭。雖然港區的持續性發展建設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的,但這也從側面反映了政府支持的重要程度。翻開港區政府的企業頁面,隨處可見的報道通知都是負責人、局長、副局長等赴各地招商引資的成果,以及由港區承辦的各種會議。而怎么真正激發本地企業的科創能力,打造全國聞名的河南品牌;或者說僅僅是政策支持度降低之后,怎么讓產業集群能持續集到有競爭力的優秀企業,應該是政策運行至今要重新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