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興
(貴州廣播電視大學,貴州 貴陽 550023)
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我國經濟結構也在不斷地發展與優化。因此,職業教育在同步有效的轉型的同時,也在結構技術、設計工藝等各個方面不斷地創新與變革,一方面更加精細化,另一方面在產教融合方面也得到進一步深化。2014年教育部提出了現代學徒制。這一制度的提出是我國高職院校關于高等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又一個創新,目前很多高職院校都已經在開展現代學徒制的試點工作。現代學徒制已成為國家職業教育發展的戰略重點。
現代學徒制是當今高職院校針對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該模式下,學校和企業更加緊密的聯合起來,共同對學生進行專業技能培養,使得理論與實踐充分融合在一起,更能讓學生從實踐中獲得真知,擺脫眼高手低的困境。此時的學生擁有雙重身份,既是企業在崗的新進員工,也是職業院校的學生。這是一種基于工作過程的情境化的學習,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獲得實踐知識。這種模式把傳統的學徒培訓模式和課堂授課模式融為一體,更好地實現了教學與工作的銜接。這是一個工作與學習相結合、雙導師教學、雙主體育人的技能人才培養新模式。我們知道高等職業教育的本質是一種跨界的教育,這是對高職教育功能的認識和對人才培養的高度理解。所以現代學徒制必須要有新的內涵,雙元主體、雙重身份、雙導師制等將成為現代學徒制的標志性內涵?,F代學徒制成為當下推進職業教育創新發展的熱門話題。它是工作與教學充分融合的有效途徑,是工與學結合、知行合一的職業教育模式順利進行的有力保障,為全面提升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提供了有力的保證。
現代學徒制是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推進工學結合、知行合一的一個新途徑,以下是筆者把現代學徒制的要素進行的整理并加以剖析:首先,現代學徒制是校企合作的另一種形式,是理實結合理念的又一次深化。它將傳統的學徒培訓模式和學校課堂理論教學模式更加有效地結合。學生在此過程中具有兩個身份,他們不但是學生還是工作單位的學徒。學校與企業共同制訂培養方案,共同對學生進行理實相結合的培養。其次,實現專職和兼職相結合的教師團隊的相互協作。專業教師要不斷提升自己的雙師素質,不但要具有過硬的理論知識,更要加強自身實踐的能力。再次,變革現行人才培養和教學的組織管理模式。多數學校的教學模式和管理體制深深影響了工學交替的新模式,隨著我們參與主體多元化延伸和教學空間由校內到校外的發展,在教學和培養過程中,學校依據專業共性,并結合學生自身的個性來進行相關的教學。同時,學校與企業還應相互協商制定相關的課程并共同制定學業考核評價。
在查閱和梳理大量國內外資料和實踐案例的基礎上,筆者對現代學徒的研究現狀作出了以下分析和評述?,F代學徒制起源于二戰后的德國,成為當時和現在西方發達國家職業教育的主流模式,經歷了從傳統師徒制到學校職業教育再到現代學徒制的發展歷程。20世紀以來,發達國家就非常關心現代學徒制的教育模式,同時還因此而制定了相關的法律條例以確?,F代學徒制的順序開展。各個國家因為社會體制的不一樣,現代學徒制在本國的發展與進度也不盡相同,同時也具有不同的特點。特別是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西方各國都各自開展新的改革,立法和項目也層出不窮,培養形式和學徒學習方式的不同,產生了德國“雙元制”模式、英國的“三明治”模式、澳大利亞“新學徒制”模式、瑞士的“三元制”模式等。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發現,現代學徒制在發達國家的發展具有兩個特點:首先,相關法律制度比較完善,為現代學徒制的順利開展保駕護航。其次,雖然現代學徒制在西方各發達國家的起步與發展程度上不盡相同,但發展方向上卻基本一致。
我國于2011年正式提出了現代學徒制這個概念。它不同于傳統意義的師傅帶徒弟,徒弟跟著師傅邊干邊學習技能的學徒式模式,也不同于在學校課堂只注重理論教學而沒有實踐經驗的教學模式。它是將課堂理論與實踐充分融合的新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從20世紀末技能型實用人才的提出到現在,我國的職業教育在不斷地發展創新。為了課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這一目標的實現,我國職業教育也在不斷地嘗試各種理實結合的培養模式。如:訂單式、頂崗實習等等。、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產業結構也在不斷地的變革。21世紀初,為了順應職業教育的進一步發展,讓更多的高職學生在步入工作崗位的時候,能夠很快適應自各自的工作,現代學徒制在各個職業院校中又開始了新一輪形式各異的探索與實踐,但不難看出多數現代學徒制下的高職院校多數依然還是西方學徒制層面上的借鑒和生搬硬搬。雖然學校也在不斷地改革,不斷地提出新的理實結合方案,但并沒有真正地落到實處。盡管也進行了頂崗實習、訂單式培養等這些高等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模式,但這些也大多都是學校為主導組織,而企業只能配合和參與。這樣學徒制的專業技能人才培養在三個層次上還值得我們進一步探討:培養的學生是否能學以致用、是否能滿足企業行業真實需要、是否真正具備崗位所需的職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