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宇利
(西華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2)
1)“以人為本”的內涵及其哲學意義。以人為本的科學內涵需要從兩個方面來把握。首先是“人”這個概念。“人”在哲學上,常常和兩個東西相對,一個是神,一個是物,人是相對于神和物而言的。因此,提出以人為本,要么是相對于以神為本,要么是相對于以物為本。大致說來,西方早期的人本思想主要是相對于神本思想,主張用人性反對神性,用人權反對神權,強調把人的價值放到首位。中國歷史上的人本思想大多則是相對于物本思想,主張人貴于物。其次是“本”這個概念。“本”在哲學上可以有兩種理解,一種是世界的“本原”,一種是事物的“根本”。以人為本的“本”,不是“本原”的“本”,而是“根本”的“本”。以人為本不是哲學本體論的概念,而是哲學價值論的概念。提出以人為本,不是要回答什么是世界的本原,不是說人、神、物之間誰產生誰,誰是第一性、誰是第二性的問題;而是要回答這個世界上,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我們關注的問題。以人為本就是說,與神、物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我們應當關注于人本身,而不是關注除人之外的其他東西。
2)“以人為本”理念與教育。(1)人需要教育。從以人為本的內涵和哲學意義上來看,人是世界之本,任何事物離開了人都是沒有價值的。在這個世界上,最寶貴、最神圣、最有價值和尊嚴的難道不是人嗎?人類一切所作所為,其根本意義和終極價值難道不是為了人嗎?整個馬克思主義的出發點和歸宿以及共產主義的奮斗目標難道不是為了人的幸福、完善和實現人的解放嗎?要實現上述目標,需要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但從人學觀來看,一方面,人不是一種“本質先定”的“現成性存在”,而是一種“動態發展”的“生成性存在”。人根本沒有一個恒定不變、抽象單一的實體性本質,人的本質是具體的、歷史的,是在現實生活中生成的。如何在動態發展的過程中成為全面、自由、和諧發展的人,這就需要教育的力量。另一方面,人具有“未完成性”和“有限性”。人的“未完成性”意味著人擁有了“自由”。人的發展不是沿著某種固定不變的軌道行進,而是一個充滿多種可能性的復雜過程,在這個復雜的過程中,人到底應該怎樣發展?人應該朝著什么樣的方向去發展?這是需要教育來引導的。人的“有限性”意味著人的“超越”。個人始終是要走向消亡的,如何將自己有限的生命發揮出無限的價值?個人如何超越死亡、超越時空的界限,這就需要教育來傳承他的精神文明。正是因為教育的傳承作用,人類才會積累和創造出如此多彩的燦爛文明。(2)教育必須立足于人的發展。在神本中,人是上帝的摹本,人本身并不重要,因此,這種教育就是讓人“生來不完善”的神性得到充分地發展,要“教人從心靈上認識、熱愛、贊美、信仰和服從上帝”,人的自然需求、世俗要求則被排斥在教育的視野之外。 在物本中,社會發展的政治要求、經濟需求,或體現政治、經濟需求的知識與技能,或體現知識與技能的分數與升學率等居于突出地位,而人的發展則屈從、服務于社會發展的政治要求、經濟需求、知識與技能、分數與升學率。因此,這種物本教育里的“物”既可能是社會的政治、經濟,也可能是知識、技能,抑或分數、升學率,但這些物本教育的共同特征是人的發展處于教育的邊緣。可以說,無論是神本教育,還是物本教育,都是從人的發展以外尋求教育的基點,使教育的意義依附于人的發展之外,而不是人的發展自身,從而使教育成為無人的世界,變成了政治斗爭的舞臺、經濟逐利的學店、知識與技能的占有或分數與升學率的攀比。
“以人為本”的教育則把人的發展置于教育的核心,教育體制的創設、教育內容的選擇與教育方式的取舍皆以更好地促進人的發展為旨歸。自然,人的神性尋求、政治爭斗、經濟強盛、知識與技能的占有或分數與升學率的攀比等皆是人生活的一部分,在教育中也應占有其應有的份額,但一旦把人的神性探尋、政治要求、經濟發展、知識與技能的占有或分數與升學率的攀比等某一方面的生活需求視為教育的全部或唯一,就會使教育走向其對立面。因為人的發展并不能簡單地化約、等同于上述的某一方面,而是上述各方面的有機統整。因此,教育必須以人為本,立足于人的發展,通過促進人的發展更好地協調、實現人的上述需求,從而為社會發展提供一種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卡爾·馬克思所指出的,“在古希臘,一種作為強烈和持久向往之目標的理想在生理上和精神上成功地塑造了人類,無論如何教育活動和教育機構只有遵循著一個最高目的才有存在的理由①。”此話無疑是有道理的。盡管教育不能不考慮當下的、現實的需要而確立一定的、近期的、現實的教育目的,但是,研究和確認教育的終極目的也絕非無關緊要。首先,教育的終極目的是衡量各種具體的教育目的的最終尺度,離開這一尺度,我們就無法對某種具體的教育目的作出最終的肯定的或否定的判斷。其次,由于教育的終極目的是人類教育活動力求實現的最高目的,因此,它一旦被我們所認識和把握,就對人類的教育活動起著指引、導向作用。再次,由于教育的終極目的具有普遍性和持久性, 代表了人類自身發展與完善的最高境界,所以,它對于各種具體的教育目的之間的對立與沖突具有統一和調節作用。
人與教育世界是融為一體的,教育世界也是人建構起來并寓于其中、滲透于其中的有意義的、不斷流變的整體。因此, 不僅要在教育中貫穿“以人為本”的理念,而且要獲得對教育的完整性把握,。要把教育看成是一個有意義的流變整體。說得通俗一點,就是把當下的、眼前的教育和非當下的、不在眼前的教育融為一體,從而構成一個在時間中不斷流變著的整體的觀念。“培養人”這一終極教育目的就是貫穿于與這個不斷流變著的整體之中的。將教育目的定位于培養“人”,并不是在片面地宣揚教育目的的抽象性,更不是在鼓吹教育要超脫現實和遠離實際,而是為了堅持教育固有的質的規定性和教育本質中的永恒性。如果沒有抽象到跨越任何時代、任何條件的具有普適性的高度,一切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都沒有了主心骨。至于教育目的的時代性、現實性和針對性等隨社會變化而變化的一面,可以體現在對所要培養什么樣的人進行富有時代性的闡釋,更可以體現在具體的培養目標和各級各類教育的教學目標和課程標準中。
注釋
①拉塞克、維迪努:《從現在到2000年教育內容發展的全球展望》,教育科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12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