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17年12月,中央出臺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方案》(下稱《改革方案》)中明確規定:“根據賠償義務人的主觀過錯、經營狀況等因素試行分期賠付,探索多樣化責任承擔方式”。分期賠付作為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中賠償損失責任承擔方式的變通履行方式,在常常涉及巨額賠償的生態環境損害救濟中有特定的法律適用性和社會需求性,通過“放水養魚”的方式讓企業分期賠付高昂的修復費用,既能保證生態環境損害得到救濟,又能讓部分企業繼續存活,保證了社會經濟的穩定性,有效實現社會效果和法律效果的有機統一,真正實現損害就要擔責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但在實踐中,賠償義務人的主觀過錯認定和對企業經營狀況的判斷存在一定的困難,導致審判人員在適用分期賠付時存在一定的隨意性和不確定性。其次,分期賠付的具體適用程序和相應的法律責任等系列規定亟待出臺予以明確。
關鍵詞 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 賠償損失 分期賠付 完善建議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DOI: 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1.256
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中的分期賠付作為一種變通履行方式已在司法實踐中進行了適用,典型案例如“江蘇泰州1.6億天價環境公益訴訟案”,但目前除了《改革方案》中規定:“根據賠償義務人的主觀過錯、經營狀況等因素試行分期賠付”之外,并無相關文件明確其適用范圍和適用條件等。筆者梳理了全國各省市在《改革方案》出臺后,各省份為落實方案要求,結合各省自身實際,相應提出還可依據侵權行為、損害后果等因素綜合判斷是否符合分期條件。
而傳統人身損害賠償相關法律法規對分期賠付進行了明確的規定,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相較于傳統民事賠償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即通過賠償金錢等手段救濟遭受損害的法益。本文將梳理傳統民事賠償救濟領域分期賠付的法理背景以期在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中建立分期賠付制度尋求立法根基?!睹穹ㄍ▌t》第一百零八條中關于債務清償的相關規定中;《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三十九條關于申請執行期限的規定中均涉及了分期履行的責任方式;另外《侵權責任法》第二十五條規定:損害發生后,當事人可以協商賠償費用的支付方式。協商不一致的,賠償費用應當一次性支付。一次性支付確有困難的,可以分期支付,但應當提供相應的擔保。從梳理來看,值得我們注意的有:第一,關于適用的意義,傳統民事領域在關于債務的清償、申請執行期限、人身損害賠償中均規定了分期支付的履行方式,原則上都是通過分期支付使給付方通過分期多次完成,避免一步到位給付造成的壓力,同時又要保障收付方的合法利益。例如在申請執行中,本著既要維護申請執行人的權利,又要幫助被執行人渡過難關的原則,積極尋找兼顧多方利益的結合點;同樣地,在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中,通過分期賠付生態環境修復費用,既能實現對生態環境損害的救濟又能減輕企業經濟壓力,保障企業存續發展,有利于穩定社會經濟;因此,前后二者在適用分期支付制度以期實現“雙贏”的根本目的上是基本一致的。第二,適用的前提在傳統民事訴訟中,一般要考慮被告的實際履行能力,確定是否分期履行,分期履行的,確定每期履行的時間和數額,同時以雙方協商同意為原則,只有雙方協商一致后,才能適用分期履行。而分期賠付與分期履行有相似之處,是指允許賠償責任人分期支付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費用的一種責任履行方式。但兩者考慮的因素存在差異,前者需要根據“主觀過錯、經營狀況等因素”來判斷是否適用,后者是以實際履行能力以及是否協商一致來確定是否允許分期履行。第三,關于適用后的法律責任問題,傳統民事賠償中明確規定了分期支付中未按判決、裁定和其他法律文書指定的期間履行給付金錢義務的,應當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的法律責任,有能力償還拒不償還的由人民法院判決強制償還;其次,《侵權責任法》規定了分期支付應當提供相應的擔保,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司法實踐中也不乏提供擔保進行分期賠付的案例。而在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中,暫沒有相關規定明確分期賠付過程中出現義務人給付不能之情形出現時的處理。
對比來看,在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司法實踐中,分期賠付能保障企業不至于“一賠致死”,即避免企業一次性支付高昂的費用而破產,又能充分保障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責任的落實。以建設工程施工為例,由于工程周期較長,合同總金額較大,該行業內一般采取工程進度款的付款方式,即在施工過程中,按階段完成的工程量計算本階段應付款總額。生態環境修復與建設工程施工有一定的相似之處,生態環境修復的過程短則數月,長則十余年,而修復費用并非一次性發生,而是隨著修復的進程逐漸發生,所以分期賠付可以滿足生態環境修復的需要。筆者認為,傳統民事救濟中的分期履行與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中的分期賠付,雖有區別但立法目的與意圖基本一致,分期賠付在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的司法實踐中有其合理性和合法性的理論基礎。
案例:泰州市環保聯合會與江蘇常隆農化有限公司、泰興錦匯化工有限公司等環境污染責任糾紛一案中,一審法院判決六被告賠償環境修復費用1.6億元。被告提起上訴,二審法院維持了賠償1.6億元環境修復費用的判決,同時認為可提供擔保,先行支付60%,同時允許其通過技改抵賠在剩余40%額度內抵扣。
這起案例涉及到的一個典型問題就是分期賠付,判決出臺后在社會上引起了較大的反響,尤其是分期賠付對于天價賠償具有相當合理性,創新性地適用變通履行責任方式,防止“空判”現象的發生,但也引發了學者對于司法“任性”、司法理性不足的擔憂。
在實踐中,我們認為可以采用分期付款方式的原因主要有:第一,客觀上企業受困于現有的技術條件,排污設備往往存在落后問題,如果要求企業一次性付清賠償費用,將不利于企業進行環保設施改造;第二,由于這類案件往往損害賠償的數額特別巨大,不采用分期賠付的方式可能導致企業資金運轉出現嚴重問題,更甚者導致企業破產,從而影響整個工業園區的發展和地區的經濟發展。但是由于相關規定的缺乏,導致在司法實踐中存在部分問題亟待解決。
(一)分期賠付適用條件難以確定
實踐中,賠償義務人的主觀過錯難以認定,對企業經營狀況好壞難以判斷,適用條件難以判斷,導致審判人員適用分期賠付存在一定的隨意性。另外,對于分期賠付的具體申請程序和以及賠付過程中,如何對賠償義務主體進行監督,確保準時足額賠償,為生態環境修復提供資金保障也應有所明確。
(二)法律責任不夠明確
對于法院在判決分期賠付后,由于企業在生態環境損害賠償中需要承受的往往是巨額經濟賠償,為了保障企業的平穩經營,環保處置和相關設施的投入以及生態環境修復的分期賠償費用的雙重經濟重壓下,尤其是部分中小企業,極易出現無法承受經濟負擔而破產導致無法繼續履行賠付義務的情形,明確規定相應法律責任對于防止此類情形的出現至關重要。
(三)分期賠付適用的范圍待明確
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損失范圍涵蓋生態環境修復費用、生態服務功能損失、生態環境永久性損害造成的損失以及清除污染費用、鑒定評估費用等。如果不加區分,統一規定了分期賠付的履行責任方式,包括清除污染費用和鑒定評估費用在內的費用由于考慮到修復時效性,必須在第一時間進行賠付以防止污染的進一步擴大和次生污染災害的發生,因此,有必要進一步明確分期賠付適用范圍。
從司法實踐和現有立法梳理來看,分期賠付作為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中承擔賠償責任的變通履行方式,通過“放水養魚”的方式讓賠償義務人分階段承擔生態環境修復費用,一方面能保證企業在損害環境后仍能平穩運行且加大環保處置設施的投入;另一方面,能保證損害環境救濟資金落實到位,與同時實現預防性司法和恢復性司法的原則相一致。但必須盡快加強相關立法,明確分期賠付適用的條件和相應的法律責任,確保司法實踐中適用過程的規范化,避免不當適用造成損害司法權威的情形。因此,有必要從以下方面加強立法規定:
(一)明確適用條件和內容
分期賠付作為《改革方案》明確提出的多樣化責任方式之一,是兼顧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制度創新。司法實踐中應區分適用分期賠付,避免隨意適用導致損害司法權威等情形的出現,有必要出臺相關規定明確分期賠付的適用條件和內容:(1)賠償義務人的主觀過錯程度。如義務人違法排污與合法排污,對生態環境造成損害的,所承擔的責任大小應當有所區別,是否準許分期繳納也是衡量的主要因素。(2)賠償義務人的經營狀況。對于一些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生產經營者而言,如果一次性繳納,將使其陷入破產境地時,而根據生態環境修復過程看,修復資金也不是一次性就投入,可能需要分幾段、多次投入。因此,可以考慮分期繳納,既滿足生態環境修復的費用投入,又不至于使生產經營者無力延續生產,陷入破產境地。而經營狀況的好壞判斷則可依據企業在過去連續年度內平均收支盈虧情況、稅收證明、企業經營情況證明等。Ⅲ(3)明確分期期限和基數,此舉旨在便利執行工作,避免貨幣化賠償久拖不繳。同時,應根據當事人的經營狀況和支付能力確定分期繳納的時間,但最長不宜超過生態環境修復方案的實施時長,明確根據修復方案的實施來決定分期的期數和基數,否則將無法確保生態環境損害修復的穩步推進。(4)明確適用分期賠付的程序機制。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分期賠付判決之前,經賠償義務人提出書面申請,提交有關證明材料,相關部門認真核實和嚴格審查資料,判斷是否符合分期賠付的適用條件,再經司法機關、環保行政部門(承辦案件)和賠償義務人以及當地較為權威的環保組織作為公眾權益的代表,三方協商分期的具體內容,經磋商達成一致意見后由法院進行判決。
(二)明確法律責任
為了保障生態環境損害的修復工作資金機制落實到位,保障分期賠付按照判決規定的分期繳納期數和基數準時高效落實到修復生態環境中,對分期過程中存在拒不賠付或者其他不履行既定賠付義務的,可以借鑒傳統民事訴訟中規定的,如應當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的法律責任,有能力償還拒不償還的由人民法院判決強制償還,情節嚴重的提前收繳剩余所有期數全部款項等在內的違約責任情形,提高違法成本,震懾不依法履行判決的行為。
(三)強化立法,區分適用分期賠付
出臺相關規定對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損失費用進行分類區分,清除污染費用、鑒定評估費用等一次性發生且需要考慮時效性的費用與修復生態環境費用發生的特點存在較大的差異性,不能適用分期賠付,否則會導致賠償權利人的利益受損。而對經過合理評估能夠提供擔保的賠償義務人,應當以分期賠付為原則,一次性賠償為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