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強
摘要 伴隨著經濟的發(fā)展,民事活動的頻繁,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逐漸成為各級法院近年來主要審理的民事侵權案件的類型。這其中很多案件存在著案情錯綜復雜、當事人雙方爭議問題較多、審理難度相應較大等問題。而未成年人作為民事活動中的一類典型弱勢群體,在出現(xiàn)未成年人人身受到侵害時,基層法官由于種種問題往往很難在一審過程中達成定紛止爭的效果,這極大增加了當事人的訴累。對于這種現(xiàn)狀,本文從我國的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角度出發(fā),結合具體司法案例,嘗試探索對未成年人人身損害賠償案件的司法救濟。
關鍵詞 未成年人 人身損害賠償 精神損害賠償
中圖分類號:D923.7 文獻標識碼:A DOI:
10.193 87/j.cnki.1009-05 92.2020.01.260
在當前的司法實踐中,人身損害賠償案件不僅數(shù)量巨大,而且案件事實錯綜復雜,當事人訴訟請求差異性較大,在審判過程中經常會遇到新情況、新問題。而凡是涉及受損害方為未成年人的案件,都基本會呈現(xiàn)出一類共同的訴訟問題:訴訟雙方當事人在訴訟過程中很難在一次甚至全部訴訟程序中達成情感上以及經濟補償數(shù)額方面的一致。而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種訴訟爭議,正是由于未成年人自我保護能力的欠缺、心智發(fā)育的不健全、所發(fā)生損傷對未來職業(yè)發(fā)展影響的不確定性,以及受侵害方家屬對子女強烈的愛護以及擔憂等種種情感因素夾雜其中,致使訴訟雙方無法站在同一角度去看待所產生的人身損害結果。此時,就往往需要各級法官,尤其是基層法官結合一般生活經驗以及當?shù)氐慕洕l(fā)展水平,適當?shù)匕l(fā)揮自由裁量權,對其經濟賠償方面作出具體且對定紛止爭行之有效的裁判。
2018年7月2日11時15分,被告祝某駕駛一輛小型客車沿鄭州市二七區(qū)南屏路由東向西行駛至開發(fā)路口時,與年僅十歲的原告邵某發(fā)生碰撞,導致邵某受傷。事故經鄭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隊三大隊出具的《道路交通事故認定書》認定:車輛駕駛員祝某負事故的全部責任,原告邵某無責任。
祝某所駕駛的事故車輛已在被告中國人壽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鄭州市中心支公司投保交強險及第三者責任險、車上人員責任保險、不計免賠保險。
事故發(fā)生后原告邵某被送往鄭州市第六人民醫(yī)院治療,經診斷,原告邵某有口腔內牙齒右上1完全脫位,左上1右上2牙脫位,牙齦撕裂傷,醫(yī)囑觀察治療,定期復查,必要時行右上12左上1根管治療術后18歲后行烤瓷全冠修復,右上1未成功痊愈后行拔除術,18歲后行種植術。此后又在武警河南總隊醫(yī)院進行診斷,經診斷,原告邵某有存在眩暈、驚怔以及對車輛產生恐慌等不良反應。之后原告邵某有又于鄭州蓮花堂中醫(yī)院進行治療,共計產生醫(yī)療費用約8756.5元。在原告邵某提起訴訟的過程中,向鄭州市二七區(qū)人民法院提出傷殘評定,卻被告知因牙齒脫落不足4顆,不滿足申請精神損害賠償?shù)臉嫵蓷l件,不構成傷殘。因此一審法院僅對原告住院時所產生的經濟損失18885.4元進行了判賠,后續(xù)成年后預計再次產生的醫(yī)療費用和損失,告知原告實際產生后另案處理。
上述司法案例中,從法律規(guī)定的角度出發(fā),根據民事賠償司法實踐中所奉行的直接損失賠償原則,法院的判決無可厚非,可以說得上是公平公正,因為法院無法預知8年后的經濟水平和技術水平,因此無法對當事人8年后甚至種植牙齒使用期到達后的幾十年后的損失作出預判,因此只能告知原告另案處理。但從社會影響層面上去思考,原告作為一名十歲稚童,在遭受到飛來橫禍,牙齒永久性損傷,甚至精神出現(xiàn)崩潰的情況下,除了住院所產生的費用以外,得不到任何補償,這對原告的身心健康的發(fā)展以及對于社會關懷的價值思考顯然會產生不利影響。而消除兒童的負面情緒的工作,也往往只能由其監(jiān)護人自行承擔。但其監(jiān)護人在其生病期間的照料早已使其精神上心力交瘁,心如刀絞,而在事故發(fā)生后被告置之不理,通過訴訟仍無法得到有效的物質補償時,必然會導致精神上的進一步崩潰,在一定程度上,已無法有效的承擔對于此事所帶來的后續(xù)教育職責,甚至有可能將自身的負面情緒傳遞給孩子,對孩子的心靈成長帶來不可估量的惡劣影響。
其實在司法實踐中,對于這種常見的機動車交通事故糾紛,法律除了規(guī)定肇事者賠償受損害方正常的醫(yī)療費用和其他直接損失以外,也規(guī)定了其他的司法救濟途徑,其中就包含了上述案例中原告監(jiān)護人尋求的精神損害賠償?shù)木葷5诖税讣蟹ㄔ簠s駁回了原告的該項請求,反映出了我國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在司法實踐中所存在的一些問題。
(一)精神損害賠償?shù)膬热菀?guī)定過于籠統(tǒng),各地的司法實踐差異性較大
當前中國尚不存在具體的法律法規(guī)對有關精神損害賠償作出詳細化的規(guī)定,有關精神損害的規(guī)定分散在不同的法律法規(guī)中,其中,《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責任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0】7號)是迄今為止對中國精神損害賠償規(guī)定的最詳盡的司法解釋,這是建立和發(fā)展中國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標志性法律。
但該司法解釋也并未規(guī)定所有侵權的精神損害都可以得以物質上的救濟和賠償,要求必須達到嚴重后果,才能取得相應的物質補償。但是,由于法律對于“嚴重后果”的程度并沒有具體可量化的規(guī)定。在實踐中,此類案件的法官通常通過行使自由裁量權,對此類案件是否需要精神損害賠償進行界定。就人身傷害案件而言,當法醫(yī)對當事人檢查達到10級或以上的殘疾程度時,可以認定為屬于“嚴重后果”,因此基本上可以支持精神損害的賠償。
然而在其他情形下,如果侵權行為導致他人精神上痛苦,并且所造成的損害無法通過其他方式恢復到受傷前的狀態(tài),各地各級法官由于缺乏法律上具體的規(guī)定和解釋,以及個人見解及實踐經驗不同,對此的裁決便存在著千差萬別。其裁判結果亦往往由于缺乏具體的法律支撐而無法起到真正意義上的定紛止爭的作用,反而增加了當事人的訴累。
司法實踐中,我國交通道路中發(fā)生的傷殘鑒定一般適用《道路交通事故受傷人員傷殘評定》(2002),在這部法規(guī)中,交通事故傷殘鑒定的傷殘等級劃分為Ⅰ~Ⅹ級,相對于傷殘鑒定的1~10級,但是具體到每一級的詳細標準又是有細微的差別的。
(二)“嚴重后果”所參考的傷殘等級評定司法適用過于僵硬
不可否認,法醫(yī)學上規(guī)定的10級傷殘等級評定必然具有極強的科學性、精準性和合理性。但是,這只是對正常人甚至可以說是對正常成年人的評定標準,因為我國目前沒有專門針對未成年人的傷殘評定標準。但是由于未成年人心智發(fā)育尚未健全,很多對于成年人所造成構不成傷殘的損害,對于未成年人的生理打擊以及心理打擊往往會嚴重的多,特別是心理創(chuàng)傷,如果沒有及時對其進行有效干預,很可能這種心理創(chuàng)傷要伴隨該未成年人的一生。就如上述案例中的邵某,在事故發(fā)生后發(fā)生了極為強烈的應激反應,始終無法面對行駛中的車輛。如果沒有及時疏導,他極有可能對駕駛以及車輛產生心理阻礙,從而終生遠離車輛。在一定程度上,這種心理上的傷殘所帶來的損害和由此帶給自身和家人的負擔,并不會比生理上的傷殘顯得輕微。
因此本文認為,對于社會公認的弱勢群體,應當給予法官適量的突破評定標準的自由裁量權,使比起成年人只是少損失了一顆牙的兒童,也能享受到來自司法救濟的關懷。
(三)精神損害賠償?shù)倪m用范圍較為狹窄
我國精神損害賠償制度中,如若近親屬死亡,法院往往以近親屬死亡的精神損害賠償請求權為基礎,并將其家屬驚嚇損害作為計算精神損害賠償?shù)目剂恳蛩刂弧5绻H屬受到重傷,其家屬由于受到驚嚇以及心理創(chuàng)傷而提起的精神損害賠償請求卻很難得以支持。因此,家屬的精神損害賠償請求權在司法實踐中往往是以近親屬的死亡為前提。但是隨著社會文明的不斷發(fā)展,人們對人格權的不斷重視,上述案件帶給家屬巨大心理創(chuàng)傷的案件越來越多,法律規(guī)范與司法實踐之間因此不斷出現(xiàn)裂痕。為了維護社會的和諧,家庭的穩(wěn)定,以及實現(xiàn)社會公平正義、司法化解戾氣的法制追求,必須從根本上解決精神損害賠償適用范圍不足的問題。
(一)制定專門精神損害賠償?shù)姆煞ㄒ?guī)
當下由于信息通訊技術的發(fā)達,法院審理裁判公示度的提高,民事主體維權意識的增強,完善民事活動中人身損害案件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出臺一份系統(tǒng)性更強、指導性更高、操作性更為統(tǒng)一的法律文件是具有現(xiàn)實意義的。
(二)確立精神損害賠償制度中不同主體的認定標準
在確定精神損害不同主體的認定標準時,更多的考慮法治關懷和人文關懷,更多的考慮到主體本身的主觀因素:(1)受損害群體的心理和身體承受能力;(2)損害的發(fā)生是否會對受損害人的生活造成長遠的影響;(3)受損害人與其近親屬的情感密切關系,生活密切程度。
我國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屬于源于國外的“舶來品”,但卻正在逐步融入到中國的法治實踐活動以及人們的法制觀念中。如果只是說是該項制度具有優(yōu)越性,這個理由顯然是空洞的。究其原因,是在于我國正逐步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建設,在以人為本的核心思想下,將依法治國不斷深化到每一級審判機關,每一個人民群眾中去。精神損害賠償從無到有的發(fā)展歷程,使人民群眾在司法過程中感受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制的關懷,是在這個越發(fā)重視維護精神世界的社會中,給人們的一劑心靈良藥。盡管精神損害賠償制度還存在著許多不完善之處,但任何制度的完善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們應當以事物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待,不斷地在司法實踐中摸索、思考和探求,這也是完善立法過程的題中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