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超
摘要 本文在3D打印視閾下,對3D打印技術應用過程中的專利侵權問題進行研究,著力于對3D打印運用過程中的專利間接侵權問題的研究,并針對其中的問題,提出完善3D打印技術專利間接侵權問題的法律建議。
關鍵詞 3D打印 專利 間接侵權
中圖分類號:D923.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 87/j.cnki.1009-05 92.2020.01.261
3D打印技術的學名是“激光快速成型技術”,又被稱為“增材制造技術”。3D打印的工作原理是將3D打印源文檔導入于計算機之中,再通過3D打印進行分層疊加成型進而將打印目標物制作出來。伴隨著3D打印技術的發展與廣泛運用,3D打印間接侵權問題已成為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3D打印間接侵權主體主要是專利品三維CAD源文件的提供者。3D打印專利間接侵權形態主要表現為以下兩種方式:一是銷售受我國專利法所保護的3D打印零部件或專門用于實施專利方法的機械;二是擅自許可他人使用作品的專利權,許可人卻未受到專利權的授權。
正如前文所述,3D打印源文檔是打印的前提與基礎,也決定這打印成型物的形態與屬性,其作用是整個打印過程不可或缺的部分,CAD源文件應當是等同于專利法上的“專用品”或“關鍵部件”的。
以汽車零件的3D打印為例,當3D打印者想打印某一汽車零件時,其會通過自主建模或利用3D打印掃描儀將打印目標物的CAD文檔制作出來,隨后通過3D打印機即可實現打印。這將使得需要花高價進行維修的汽車,通過打印行為即可實現零件再造,也可實現汽車的再次使用,這種用以私人使用的打印行為,依據現有的法律規定顯然是不會造成專利侵權。但是,如果,有人將該CAD文檔上傳至網絡上以供他人免費的下載與使用,如果有人從網絡上下載該CAD文檔并打印用以商業目的,或大量的人群用以私人性質,那么該文檔的上傳者勢必對該侵權行為提供了幫助,已經構成了間接專利侵權。
因為,對專利權人而言,如果其受專利權法所保護的3D打印源文件被上傳于網絡上,供網民免費下載與打印。但是,在開放的網絡平臺上其面臨的將是無數次的點擊與下載的風險。雖然單個的下載行為看似不會對專利權人的權利造成損害,但是大量的相互獨立的網絡用戶進行單獨下載CAD文檔進而使用的行為,其效果進行疊加,必將造成專利權人的專利利益嚴重受損。
直到現階段,我國法律仍沒有對專利間接侵權制度進行明確的規則。關于專利間接侵權制度我國學術界也是眾說紛紜,對于專利間接侵權制度的研究方向,我國學者仍然是以傳統的商業模式為視角的,并未單獨在3D打印視閾下單獨研究專利間接侵權制度。同時,實務中對于專利間接侵權訴訟,審判機關往往會根據侵權責任法中的直接侵權制度與民法中的共同侵權制度來劃分侵權主體應當承擔的責任。但是,在3D打印背景下,現行的直接侵權與民法中的共同侵權不能有效的應對3D打印環境下的新型專利侵權問題。
對于專利間接侵權制度的構建,首先是要將其與專利直接侵權問題進行比較性研究。對于專利間接侵權問題,我國學術界也存在著從屬說與獨立說兩種主要觀點。對于專利間接侵權持獨立說觀點的學者主要有劉筠筠、張其鑒,這二位學者認為專利間接侵權的認定并不需要考慮該侵權行為是否構成了直接侵權,無論同一行為是否構成直接侵權都不影響其間接侵權行為的認定。
對于專利間接侵權持從屬說觀點的學者主要有王利明教授與崔國斌教授,王利明教授認為專利直接侵權是專利間接侵權的前提條件,沒有專利直接侵權也就不存在專利間接侵權。專利間接侵權從屬說認為專利間接侵權的構成要件主要應當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要以直接專利侵權事實為間接專利侵權的前提;其次,間接專利侵權需要為直接專利侵權提供侵權幫助行為;最后,間接專利侵權人的侵權行為須具有主觀過錯。崔國斌教授認為,但專利權人需證明直接侵權行為是“事實上發生”還是“法律上確認”從舉證責任的角度而言,后者對專利權人而言要求過于嚴苛,因此,在認定時,理論上僅需完成“事實上發生”這一最低限度的證明。
在3D打印視閾下,筆者認為,應當要考慮到伴隨著3D打印技術的成熟與價格低廉,3D打印技術將會越來越普及,專利權人的利益將更容易遭受損害。因此在構建專利間接侵權制度時更是要著力于維護專利權人的利益,從屬說保護專利權人的專利權益。
首先,依據我國《專利法》的規定,行為人的生產經營目的是其構成專利直接侵權的前提條件。但是,在3D打印時代,人人都可成為生產者,人人亦是消費者,行為人只要打著個人生活、學習、研究的旗號即符合“非生產經營目的”,即便行為人多次重復打印或“以贈代售”這種行為將仍然是符合法律規定的,不屬于侵權行為。顯然,這將使得專利權人的專利權益得不到合理的維護,專利侵權行為也將得不到應有的懲罰。因此,我國在構建專利間接侵權制度時若采取從屬說,則會使得那些打著生活、學習、研究旗號的人可以合法的侵害專利權人的專利權益。
其次,3D打印技術的不斷發展與廣泛運用,不僅會顛覆傳統的制造業,給制造業帶來極大的便利。同時專利間接侵權案件也會急劇增長,如果專利間接侵權的認定都以專利直接侵權為前提條件,那么對專利權人主張權利救濟的取證量將會變得非常的大,而且損害結果也將會變得更為嚴重,這對于保護專利權人而言無疑是非常不利的。
對于是否需要構建專利間接侵權制度,理論界及實務屆有著諸多的爭議,有學者認為現行的侵權法中對于共同侵權的規則足以應對間接侵權問題,沒有必要通過另設法律的方式來明確專利間接侵權制度。從立法上看,我國對于專利間接侵權問題的態度也是極不明確的,直到現階段,我國仍未形成專利間接侵權制度。
正如前文所述,在3D打印視閾下,通過專利法中的專利直接侵權制度與民法中的共同侵權制度來劃分專利間接侵權顯然是不合適的,既不能有限的保護專利權人的專利權益,也不利于司法的公正。由于我國現行的法律并無專利間接侵權制度,在3D打印背景下,行為人在未經專利權人授權或許可的前提下上傳專利權人的CAD源文件是否構成專利間接侵權,仍無法形成統一的意見。為實現理論指導實踐,立案指導訴訟的基本法理精神,構建系統性的間接侵權制度勢在必行。筆者認為,我國在今后修改《專利法》時,不能再以共同侵權來應對3D打印背景下的間接侵權問題,應當對專利間接侵權制度進行單獨設立,并完善相應的條款,比如要明確專利間接侵權的構成要件、侵權類別、行為后果等方面。為司法實踐中的裁判提供標準的判定依據,從而為3D打印技術的健康、持續發展提供理論基礎。
筆者打破“從屬說”將專利間接侵權制度與專利直接侵權制度相區分,兩者并不互為前提,才能構建出專利間接侵權制度。但是,采取“獨立說”來明確其構成要件,不以直接侵權為其前提條件。在3D打印背景下,網絡的及時性及交互性使得CAD源文檔一旦上傳,大量的網絡用戶均可以通過網絡自主下載該源文件,如果以直接侵權作為判定專利間接侵權的前提,再根據共同侵權的追責原則對上傳者追究連帶侵權責任,將使得專利權人的利益更為受損,也將浪費司法資源。
專利權的實質是一項利益平衡機制,其主要平衡的是社會公眾利益與專利權人的專利權益。具體表現為:專利權人通過專利管理機構認可的方式來公開專利技術,從而換取專利法其在相當時間內對專利權人對該項技術享有獨占的權利。然而,在3D打印時代將會使得每一個消費者都將成為生產者,使用人借助專利法對專利權人權利的限制,必將會損害到專利權人的利益。隨著3D打印技術的成熟與更為廣泛的運用,相關專利糾紛也將大量出現,如果沒有成文的專利間接侵權制度,專利權人的合法權益必將難以得到有效的維護。因此,在3D打印視閾下,我國專利法應當進行必要的調整,通過明確專利間接侵權的構成要件,來系統的構建專利直接侵權制度。這樣才能更好的保護專利權人的專利權益,推進3D打印技術的持續發展與廣泛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