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熾標
摘要 基于網絡平臺的貨物買賣合同價格標注錯誤是當前基于網絡平臺的貨物買賣過程中發生糾紛的主要誘因之一。因此,本文以基于網絡平臺的貨物買賣合同價格標注錯誤案例為切入點,闡述了我國現行合同法執行中關于基于網絡平臺的貨物買賣合同價格標注錯誤處理問題,并對基于網絡平臺的貨物買賣合同價格標注錯誤的合同法運行問題解決方案進行了適當探析。
關鍵詞 網購合同 標價錯誤 合同法
中圖分類號:D923.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 87/j.cnki.1009-05 92.2020.01.268
網絡購物是網絡平臺上買方、賣方通過相互間意思表達達成買賣合意的行為,由于基于網絡平臺的貨物買賣合同訂立、買賣雙方合意達成、貨物交付履行與實體平臺貨物購買間具有較為緊密的聯系,在基于網絡平臺的貨物購買時極易因合同標價錯誤而出現一系列合同糾紛事件。
因此,對基于網絡平臺的貨物買賣合同價格標注錯誤導致的法律問題進行適當分析非常必要。
2018年8月初,B公司經營的B網站推出一則電飯煲銷售廣告,F注冊為B網站用戶后,先后訂購四個型號的10個電飯煲。隨后B網站向F發送短信通知,告知F其所支付的貨款中的5筆訂單需要從外地采購,預計三個工作日內發貨。在三個工作日到達后再次通過短信告知F“由于公司失誤在網站上將價格登錯請見諒”的不予發貨的信息。B網站與F發生糾紛。
根據B網站與F在網絡平臺貨物買賣合同成立與否的申訴,當地司法機構認為《注冊協議》中關于網絡平臺貨物買賣合同成立條款有詳細闡述相關注意義務,具有實際效力。且B公司將其待銷售商品價款、名稱、型號進行了詳細陳列,與實體商品標價陳列沒有較大差異。根據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一般交易觀念、法律規定,其行為與要約基本特性一致,合同成立。B網站需依據相關法律規定按時發貨。
(一)信賴責任規制缺失
從我國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以下簡稱《合同法>)第五十八條可得出,若基于網絡平臺的貨物販賣方因價格標注錯誤而導致合同撤銷,則只有在其沒有過失的情況下才可以享受撤銷權利,在合同撤銷后基于網絡平臺的貨物販賣者不需承擔責任。
從消費者利益維護層面進行分析,無論是否侵害消費者利益,因價格標注錯誤而導致合同撤銷的網絡平臺貨物販賣者并不需要為合同撤銷承擔過失責任。
(二)有效承諾確定爭議多
由上述案例可知,司法機構將網絡平臺貨物販賣者發布出售商品信息內容較為具體、明了的確認為有效承諾。但是在多數情況下,網絡平臺中貨物販賣商不受其所發布的待銷售商品信息約束,這種情況下,關于網絡平臺中貨物買賣交易合同成立與否的法律性質定位就存在較大爭議。
(三)要約要素判定難度大
我國現行《合同法》第十四條規定,內容具體明確、受要約人承諾是達成合同要約的主要因素。但是由于電子交易較現實交易而言合同內容要素具有較大差異,多為網頁信息,而網頁信息具體、明確判斷難度較大。
(一)構建責任人承擔機制
由于我國現行信賴責任缺失,導致在基于網絡平臺的貨物販賣者因合同價格標注錯誤而侵害消費者利益行為發生后,基于網絡平臺的貨物購買者無法根據現有法律條例要求其承擔過失責任,進而致使基于網絡平臺的貨物購買者陷入合同撤銷后過于被動的局勢。
基于此,針對我國現行合同法立法中信賴責任空白,應結合基于網絡平臺的貨物買賣合同價格標注錯誤實務處理需求,進行恰當的合同責任承擔機制的構建。從承諾認定、要約認定、錯誤意思表示撤銷與否的限制條件等方面,進行細化分析。在責任人承擔機制運行的背景下,基于網絡平臺的貨物販賣者不得僅從合同成立約定、或者憑借免責條款直接執行合同撤銷行為,而是需要在法律規定及責任人承擔機制允許的范疇內,與基于網絡平臺的貨物購買者協商進行合同撤銷。
與此同時,基于網絡平臺的貨物購買者也不能憑借責任人承擔制度強制要求基于網絡平臺的貨物販賣者進行合同履行。在具體司法實務處理過程中,司法機構可以綜合考慮基于網絡平臺的貨物買賣雙方信賴利益保護、社會地位差異等因素,進行恰當的評定判決。同時為保證基于網絡平臺的貨物買賣合同價格標注錯誤案件處理時貨物買賣雙方利益處于同等維護水平,可以適當延緩可撤銷合同認定時期,并依據嚴謹、公正原則,對基于網絡平臺的貨物買賣合同價格標注錯誤這一理念進行嚴格界定,保證基于網絡平臺的貨物買賣交易過程順利進行。
(二)合理界定合同成立法律性質
從法律行為類型視角進行分析,標的、當事人、意思表示是網絡平臺中貨物買賣雙方契約成立的主要條件。對于基于網絡平臺的貨物買賣合同成立而言,其需要經過要約(以成立契約為目標的確定意思表示)、承諾(以交易成功為目的的確定意思表示)兩個階段,促使當事人意思表示達成一致。基于此,可以從要約邀請視角,對基于網絡平臺的貨物買賣合同成立與否性質進行判定。要約邀請說主要是依據《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第十四條規定,可認定某一個或者多個特定人群發出建議的過程為邀請對方做出發價。即要約必須是由特定人向不特定公眾發布的網頁信息。
在基于網絡平臺的貨物買賣合同價格標注錯誤的情況下,由于相較于實體店面而言,網絡平臺中貨物販賣方一般不具有貨物遺存,且在發布關于銷售商品的信息時多以契約一般條款的方式進行標準化表現,交易成本較低,在法律層面可以將其定性為利用廣告誘導不特定公眾制定要約。這種情況下,即使基于網絡平臺的貨物販賣者已經在網絡界面中將銷售價格、名稱、規格、尺寸、功能等詳細描述,基于網絡平臺的貨物購買者也不能直接接觸商品。在商品交易的整個過程中,基于網絡平臺的貨物買賣雙方均執行意思自治,基于網絡平臺的貨物買賣合同價格標注就可以看做要約邀請。如在上述案例中《注冊協議》均規定了基于網絡平臺的貨物販賣者發布出售商品信息僅為要約邀請,基于網絡平臺的貨物購買者訂單為要約。據此,在我國錯誤制度一般規則規定尚且有所欠缺的情況下,可以規制合同訂立的方式,選擇與實體商品交易合同具有一定差異的要約承諾規則。在要約承諾規則的約束下,若基于網絡平臺的貨物買賣合同標價錯誤,基于網絡平臺的貨物販賣者可以重大誤解為由,撤銷合同,并根據自身損失尋求其他救濟路徑。
(三)詳細梳理合同效力
從本質上而言,基于網絡平臺的貨物買賣合同價格標注錯誤主要指網絡平臺上貨物販賣者在網頁中發布與商品實際不符的標價,屬意思表述錯誤。可從法律行為、私法自治視角,進行關于合同效力的相關制定的設立。
一方面,考慮到基于網絡平臺的貨物買賣合同價格標注錯誤多為貨物販賣者自主承認的所受商品價格標注錯誤,即表意錯誤,并不受系統出錯或者人為輸入的影響。同時我國現行《合同法》中明確規定價款約定不明確與合同成立、實效發生沒有較大關聯。再加上基于網絡平臺的貨物買賣合同價格標注后可以允許貨物購買者訪問,較為低廉的價格也是促使合同締結成功的主要誘因。
因此,在允許貨物販賣者以價格標注錯誤為由撤銷合同的基礎上,為保障經營者惡意競爭,需要結合現行《合同法》第十四條及第十五條規定,從網頁標價性質、訂單確定信效力、合同相對人確認等多個方面進行全方位分析。其中網頁標價性質主要是從內容具體確定條件滿足與否、商品販賣者意思表示受約束與否兩個出發,根據其與傳統實體商品標價陳列差異、存貨量相關表示,進行恰當判定;而在訂單確認信、合同相對人確認時,則可以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十四條規定,對網絡平臺商品販賣者法律責任及注意義務進行進一步梳理確認。
另一方面,考慮到要約成立后經承諾合同也成立,而在基于網絡平臺的貨物買賣過程中,基于網絡平臺的貨物販賣商大多通過計算機自動系統,在基于網絡平臺的貨物購買者訂購后自動發動確認信息,這一自動確認信息能否作為基于網絡平臺的貨物販賣商有效承諾的判定,也對合同效力具有較大影響。從自動確認信息發送形式上進行分析,由于基于網絡平臺的貨物購買者受到發貨通知才可以表示為其對訂單接受即合同成立,再加上基于網絡平臺貨物販賣商不具有價格修改機會,與其真實意思表示具有較大偏差。因此,結合我國現行法律體系,在基于網絡平臺的貨物買賣合同價格標注錯誤的情形下,可以將自動確認信息看做非承諾。
綜上所述,頻繁多次發生的基于網絡平臺的貨物買賣合同價格標注錯誤事件,引發了關于合同法中獨立網絡購物標價錯誤條文成立與否的激烈討論。因此,面對我國法律法規及相關規范性文件對錯誤制度一般規則規定有所欠缺的背景,應以平衡基于網絡平臺的貨物購買方、貨物販賣方利益為要點,進行規制合同的成立。并將除基于網絡平臺的貨物販賣商明確聲明出售商品信息約束以外的標價錯誤認定為要約邀請,以保證基于網絡平臺的貨物買賣合同價格標注錯誤問題的恰當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