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靜
摘要 高校教育改革提出了依法治校的政策方針。但就目前高校管理工作現狀來看,依法治校工作落實效果欠佳,而法治思維的缺失是阻礙依法治校工作有效開展的重要方面。本文從樹立法治思維、健全法律體系及構建法治文化方面著手,以期有效提升高校管理工作質量,使得高校管理工作更好的體現出科學性、合理性與公正性。
關鍵詞 法治思維 高校管理 依法治校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DOI: 10.193 87/j .cnki.1009-0592.2020.01.315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提出了要不斷加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制度與體系,明確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社會各項事業都在注重體現著依法治國方略的重要精神。全面推行依法治國方針是一個較為龐大和復雜的系統性工程,涉及國家治理的各個方面。依法治校方針的提出,正是對依法治國方針政策的貫徹和落實,旨在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進程中,將法治充分、全面的運用到高校的各項日常管理工作中。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高國民整體綜合素質,培養和造就新時代的一代新人,根本上要靠法治和制度來保障。
法治思維是法治建設方面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將法治有關要求轉化為法治實踐的橋梁和紐帶。運用法治思維就是在法治的基礎上所形成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導向。在依法治校的背景下,高校的各項工作事務都應由傳統的管理模式向科學的管理模式上進行轉變。在此期間,會出現一系列的問題及矛盾,這不僅需要努力創新管理方式,更應該注重管理的思維方式;也就是要把更多的以法治的思維方式逐步的貫徹落實到依法治校的各項要求中,將法治思維運用到高校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
目前是我國高等院校全面推行依法治校方針政策的重要轉型時期,同時也是各項問題與矛盾不斷凸顯的過渡時期。影響高等院校依法治校政策全面推行的因素有很多,諸如由上而下的各種體制機制的不健全與不完善,制度建設對當下高校管理工作實際的相對滯后等。但究其根本還是各層面高等教育工作的相關參與人員法治意識不強,法治思維的欠缺,沒有形成一種依法治校的法治校園環境。
首先,傳統的教育模式的影響。目前我國的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模式還多為以前的行政性集權式的管理模式。也就是“條塊結合型”的線性式的管理模式。這種管理模式探其根本大多是以一種傳統的“人治”思維為主導的管理方式,學校通過由上而下的直線型管理方式來推進各項有關決策、部署及相關行政領域工作的執行與落實。這種限于傳統政治管理方式的教學工作管理模式的弊端主要是缺乏管理過程中的協同機制,大部分事項與決策的推行都是依靠院校各級職能部門領導的行政權威來推行的,長此以往已經逐步形成了一種部分個人權力大于國家法治的不正常現象,這也使得傳統的管理思維成為了一種較為固定的思維模式。這種氛圍下的管理模式,是難以將高校日常管理工作中的學校與教師之間、學校與學生之間以及教師與學生之間等關系定位為公平與平等的法律關系。在這種情形下,高等學校的相關行政管理及課程教學工作就會出現“一言堂”的怪相,隨之而來的結果就是高校教師和學生的相關權利沒能得到很好的保護,各種問題、矛盾甚至各級沖突逐漸增多。
其次,高等院校各類管理人員自身的法律意識較為淡薄,法律思維比較欠缺。高校的各級管理工作者基本上都是直接從事課程教學相關工作的一線教輔人員,學校制定的各項政策與制度的落實工作基本都要依靠這些一線管理者來完成。但由于長期受限于傳統的行政管理模式的影響,管理理念還未發生根本的轉變,也就是并未主動意識和主動采取法律的思維方式,并且依據有關法律的原則與精神來處理高校內部的各項事務。從目前情況來看,高校各層管理人員的法律水平參差不齊,自身法律意識較為缺乏,日常工作中不善于學法、用法,這將對高校依法治校政策的推行產生極其不利的影響。
最后,高校現存的部分規章制度還有待進一步的完善。就目前高校中的各項規章制度來看,存在部分的制度內容缺乏相關的法律依據。這就造成在制度落實的過程中缺乏一種以理服人的底氣,使得相關制度執行工作開展不利。同時,由于既有相關制度的不健全不合理,導致各種問題矛盾與糾紛頻頻出現,此時若是處理方式稍有不當,就會導致矛盾的進一步激化,對學校的各項管理工作帶來較大阻力。
(一)樹立法治思維
在處理學校各項日常事務過程中,正確的處理思路或者說是思維方式是工作取得預期效果的前提。但就目前來看,高校管理人員普遍運用的工作思路仍舊是傳統的思維模式。這種基于經驗的管理方式在運用上有時會缺乏合理性,有的甚至還與目前的法治精神相違背。長此以往,將不利于工作的有效開展,稍有疏忽處理不好就會導致矛盾激化。所以說,傳統的管理思維和手段已經不適合目前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現狀。那么,改變傳統的管理思維模式,樹立法治思維就顯得尤為重要。
法治思維的培養也應該自上而下進行。學校的各級領導干部應做好表率,善于運用法治思維來管理學校各項事務。同時,通過會議、培訓等方式將這種思維意識傳遞給一線的行政與教學管理人員,逐步形成全員的法治校園思維模式。高校的管理人員在處理各項日常事務時,首先就要從法治思維的角度出發,各項工作都要依據教育法規和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來開展,而不是以主觀的意識或經驗來判斷和處理問題。也就是各項工作的開展都力爭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按章辦事。這樣,法治思維就會在高校內生根、發芽并不斷成長,貫穿于高校管理工作的各個方面。
(二)建立健全高校的法律體系及各項規章制度
法治思維中的“法”是廣義的,制度建設是應有之義。制度體系建設作為高校管理工作的頂層設計,內容上不得與有關法律法規相抵觸,同時還要符合法律精神。合理合法的各項規章制度是高等院校日常開展各項工作的重要前提,同時也是學校進行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礎。各項規章制度作為高校管理工作的指導性文件,應該具有科學性、合法合理性、易于操作性、公平性等特點。同時,各項制度應該細化到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不留死角;并且應該具有根據實際情況實時自我完善的動態更新機制。從目前情況來看,我國高等院校基本上都根據教學實際制定了相關的校園章程,那么高校首先應當針對現有的章程進行一次全面的合法性審查,對于那些違反憲法和有關法律法規規定的內容予以修改,對于損害到學生與教師權利的規定予以廢除;在此基礎上,高校要依據《高等學校章程制定暫行辦法》制定相關的校規章程。在搭建好體系制度的基本框架之后,需要針對日常管理工作的各個方面,將管理制度進行細化,并形定成規范性的文件,作為處理各種實際問題的依據。以上所提的各項規章制度.不單單針對的是學生管理工作,在學校行政工作及教師管理工作中健全相關制度體系同樣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三)加快高校法治文化建設,營造高校良好法治氛圍
文化是一種軟實力。法治文化是國家推行依法治國,高校落實依法治校的重要推進器。對于法律意識與思維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能用強行的手段去強制性的使每個社會成員來遵紀守法。而只有當法治意識與思維成為了一種日常習慣,人們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能夠從主觀自我意識上去積極主動的遵紀守法,這樣也就基本形成了一種法治文化。在依法治校不斷深入的大背景下,高校要助推法治工作的有效開展,就要更加注重加強自身法治文化工作的建設,逐步突破人治的傳統管理模式對法治建設的束縛。
法治文化建設工作具體可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開展:
第一,注重全面,也就是要有廣泛的覆蓋面。法治意識的培育范圍應包括高校全體行政管理人員、教師及學生。只有樹立全面的法治思維,人人知法、守法、用法,才能將依法治校的方針政策真正落實到位并對高等教育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第二,注重宣傳工作,積極利用現代的多媒介手段。包括社交平臺的推送、校園廣播的宣傳等方式,將依法治校精神傳遞到學校的各個角落。
第三,注重課堂教學與教育,充分利用并發揮出課堂的教育教學功能。可以在高校現有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教學中增設有關于法律知識方面的相關內容,視情況也可以面向全校開設相關的必修或者選修課程。同時,學校也可以協調外部相關法律機構,邀請專業的人員走進課堂,講授法律知識。
第四,在學校社團建設中增設有關于法律的社團,并充分發揮其作用。同時也可以結合本校教學工作的實際情況,開展不同形式的豐富多彩的法律文化節相關活動。比如,通過舉辦法律知識競賽、法律主體演講、法治教育宣傳等多種形式的活動讓高等院校的全校師生都參與其中,在全校范圍內中逐步形成一種良好的法治文化氛圍,逐步培育其法治意識。
高等教育改革涉及面較廣,隨著教育改革事業的不斷深化,培育具有法律思維并善于運用法治的高校管理人員與高校人才,將對高校教育事業改革和國家全面依法治國政策的推進產生較為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