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研學旅行是學校組織師生走出校園,進入自然和社會真實情境中,學習知識,發展技能,形成核心素養的全新育人方式。地理學科可以通過鄉土研學浸潤鄉愁意蘊,通過國內研學培育家國情懷,通過國際研學提升國際理解,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關鍵詞】“地理大發現”;研學旅行;鄉愁;家國情懷;國際理解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0)07-0016-02
【作者簡介】徐海龍,江蘇省南菁高級中學(江蘇江陰,214437)辦公室主任,高級教師,無錫市學科帶頭人。
近5年來,江蘇省南菁高級中學積極探索實踐“地理大發現”研學旅行課程(以下簡稱“地理大發現”)。通過近5年的實踐探索,構建起立足地理學科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實現研學育人的課程體系,從鄉土情感、家國情懷及國際理解三個維度來實現地理學科的育人功能。
一、鄉土研學浸潤鄉愁意蘊
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論及“鄉愁”:“鄉愁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離開了這個地方會想念這個地方。”從中華文化的角度來解釋鄉愁,就是要理解中華民族對家鄉特殊而深沉的情感,這種情感中既蘊含著深厚的傳統文化觀念,也包含著每個游子對家鄉的責任,是家國情懷的集中體現。鄉愁還包含一種更遠的人與自然的依戀,是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重要載體。如何喚醒學生的鄉愁?“地理大發現”立足學校所在的江陰地區對此進行了實踐探索(見表1)。
鄉土研學最大優勢是依托學生對鄉土認知的好奇,透析空間區域的時間演變,形成地理的歷史空間觀。“地理大發現”帶領學生走出校門,組織他們對家鄉的自然和人文環境進行深入研究,幫助他們強化家園意識,尋求人地協調、振興家鄉的策略。
二、國內研學培育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需要在家國認知的情境中進行。“地理大發現”通過學生社團征求學生的游學意向區域并形成“私人定制”的出行線路方案。每條線路的考察內容包括自然風光、民族風情、社會文化、知名高校等,均會有意識注入家國情懷的元素。近5年來我們先后組織師生開赴安徽、湖南、貴州、陜西、甘肅、青海、新疆等地(見表2),帶著學生領略祖國山川秀美、了解祖國的發展日新月異,增加了學生對國家的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激發了學生對黨、國家、人民的熱愛之情。
三、國際研學提升國際理解
2016年發布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明確將“國際理解”作為學生“社會參與”“責任擔當”部分的核心素養。“地理大發現”將地域文化作為研究的抓手,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指向,通過“請進來”“走出去”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西方先進文化、亞非特色文化等聯系到一起,幫助中國學生學習理解中華文化精髓,增強文化自信;幫助中外學生在中西文化比較的視野中了解世界,認識世界的多樣性和文明的多樣性(見表3)。
自古至今,學界一直推崇知行合一,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地理學科的育人價值,也可以通過研學旅行課程的實施得以很好地實現。在研學旅行的過程中,學生的地理知識得以增長和應用,領悟“道”;學生的道德品行得到涵育和淬煉,形成“德”;學生的核心素養得到培育和發展,學生對家、國、天下也有了更明確的價值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