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創(chuàng)意生活;道德學習場;道德浸潤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005-6009(2020)07-0028-02
【作者簡介】趙華,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室(南京,210013)教研員,正高級教師,江蘇省中小學生品格提升工程項目指導中心主任。
南京致遠外國語小學(以下簡稱致遠外小)以兒童創(chuàng)意學習生活為載體,構建主題性道德學習場域,開發(fā)百例“創(chuàng)意生活”活動,形成“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道德學習場,為新時代兒童的品格涵育和道德浸潤做了有益的探索。
一、道德學習的致遠設計
致遠外小的道德學習場域圍繞“四中心”展開,四個中心各自獨立且相互關聯(lián)。“小問號體驗中心”圍繞問題學習和解決,促發(fā)兒童的道德理解;“小海豚服務中心”圍繞價值服務和責任,引發(fā)兒童的社會參與;“小天使自治中心”圍繞自我管理和反思,激發(fā)兒童的道德自覺;“小海螺新媒體中心”圍繞創(chuàng)意發(fā)布和激勵,生發(fā)兒童的向美表達。“小問號”是習得中心,“小天使”是實施中心,“小海豚”是服務中心,“小海螺”是發(fā)布中心。
“小問號體驗中心”的設計核心是“面向問題”,引導兒童“與世界對話、與工具對話、與問題對話”。“小海豚服務中心”的設計核心是“價值服務”,指向“實現自我價值、實現能力擔當、實現道德表達”。“小天使自治中心”的設計核心是“自治自省”,指向“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省察”,引導兒童在自我歷練中實現道德學習。“小海螺新媒體中心”的設計核心是“正向激賞”,旨在引領兒童學會關注和尊重他人。
二、道德學習的致遠理解
德育的根本要旨是在把人培養(yǎng)成自覺的生活建構者。致遠外小為使每個兒童生活建構的品質和能力在教育中得到發(fā)展和提高,始終踐行道德學習的三大核心內涵:引導兒童觀察并掌控生活、反思并享受生活、改變并理解生活。
致遠外小的道德學習遵循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道德有“道”和“德”兩層意蘊。“道”是指人對世界本原的認知和實踐;“德”原意是指人在有岔道口的路上行走,用眼睛看著、頭腦思考著引導而行,后引申意為正確的路,或普遍的規(guī)律和規(guī)則。許慎《說文解字》中解釋為:“外得于人,內得于己。”“德”是指正見于心,秉承天命,端正心思,在內心確立正直原則。其一為“循天道”,循具有必然性的成人之道;其二為“誠”,即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其三為“正”,即為人正直。所以,“道”與“德”合起來用,“道德”是一種狀態(tài):在外,人際和諧,恩澤于人;在內,是一種內在自我的知、情、意、信、行的圓融與匯通,是個體精神氣質的氣定神閑與淡定自若,是一種精神自由境界。致遠外小開設的“帶著書本去旅行”這門課程依托課本、拓展課本,深挖文化內涵,設計兒童喜歡的“研學主題”,讓兒童走出課堂,童眼觀察世界,涵育大格局和大視野。
致遠外小將道德學習作為兒童美好生活的一部分來實施,并讓兒童親身實踐“使別人也擁有美好校園生活”的行動。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一定是一個向往德性,并通過不斷做合乎德性的事而成為有德性的人,這種德性完善也是兒童實現“美好生活”的過程。因此,德性本身就應該成為道德的目的。
三、道德學習的新創(chuàng)意與新內涵
馬克思指出:個人怎樣表現自己的生活,他們自己就是怎樣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是從“存在”或“社會存在”的角度闡釋“生活”和“生活層次”的,即“生活”是主客體的融合與統(tǒng)一,“生活”盡管受到現實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但是具有無限的豐富性和開放性,人的“生活”活動是具有根本意義上的存在。因此,致遠外小以“兒童創(chuàng)意生活”作為道德學習的抓手,就是尋到了道德發(fā)生和德性生長的根,追溯了兒童天性,解決了兒童道德發(fā)育的原生點定位。
致遠外小以兒童喜歡的表達方式詮釋道德理解。在兒童禮儀和習慣養(yǎng)成方面,“空洞說教”“嚴苛懲戒”往往效果不明顯,甚至影響兒童心理的健康發(fā)展。采用怎樣的方式讓兒童接受“公共學習和生活”中的基本規(guī)范和禮儀,成為很多管理者的難題。致遠外小的四格漫畫,引導兒童在閱讀中提升、在行動中自覺,進而內化為一種“無須提醒的自范”。致遠外小以涵育兒童耐挫和堅韌品格來深化道德學習。學校組織學生參加“DI創(chuàng)新思維全球總決賽”,在這個特殊的挑戰(zhàn)性場域中,催生了致遠兒童的耐挫、堅韌、合作的品格。
正如雅思貝爾斯所說,學習是德行的保存。道德根本上是個人心靈向善的力量,德性是一個人道德的核心。生活本質上是創(chuàng)造性的實踐活動,因此,兒童的生活就是不斷創(chuàng)生的過程,兒童在生活的創(chuàng)生中不斷地生成自己。創(chuàng)生什么樣的生活樣態(tài),就會擁有什么樣的兒童德性。致遠外小的兒童道德學習實踐過程中,還有一點值得大家借鑒,那就是他們清醒地認識到:兒童道德習養(yǎng)不是也不能是教育者所給予,只能是兒童自己在自我的道德創(chuàng)意活動中生成。因此,高品質、高創(chuàng)意的活動才能夠生成“偉大的兒童德性”。
致遠外小的實踐證明,為兒童創(chuàng)造有意義的生活體驗,創(chuàng)造有意義的生活場境,創(chuàng)造有意義的生活內容,是有價值的道德學習。這種符合兒童身心發(fā)展的方式,激發(fā)兒童向善、向美、堅韌、樸實的“道德場”,師生、家長潤澤其中,相互濡染、相互砥礪,成為一種道德學習的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