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真實問題的“父親在場”項目化共育實踐,構建了家校成長共同體的新關系和新空間,聚焦兒童面向未來的關鍵能力,形成家校共育合力,積極促進兒童社會參與能力提升。“父親在場”項目化共育實踐,為家校雙方提供了教育與自我教育、支持與互相支持的機會,促進了學生、家長和教師的共同成長。
【關鍵詞】父親在場;項目化共育;班主任工作
【中圖分類號】G451.6?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005-6009(2020)07-0034-02
【作者簡介】劉婷,江蘇省徐州市青年路小學(江蘇徐州,221003)黨支部書記、校長,高級教師,江蘇省科學特級教師,全國優秀教育工作者。
班主任工作中,張艷芳老師以研究者、學習者、參與者的角色,對“爸爸們都去哪兒了”這一話題展開教育追問,積極實施“父親在場”項目化共育實踐,并取得了明顯效果。張老師的有效實踐,體現了新時代班主任對“教師成為研究者”的角色認知及價值定位。
一、研究型管理思維:突出教育的時代性
“教師的研究”是指教師關注、思考教育教學工作中的實際問題,通過學思結合、實踐改革,積極解決問題的樸素追求。張老師以共同體思維,指向“培育自主發展的現代兒童”,她對“父親在場”的研究實現了三個超越:一是教育視角延展,超越時空,關注學生面向未來的綜合素養能力,深刻認識到培養提升學生社會參與能力的重要性,并從社會認知、社會情感、社會適應、社會交往四個維度闡明自己的教育認識。二是教育場域延伸,超越學校邊界,延伸到家庭,關注學生生命成長中“父親”的思想成長、積極實踐、情感智慧對兒童健康發展的積極作用。三是教育對象泛化,超越職業邊界,把教師以及家長主動融合于“受教育者”,以“父親在場”為突破點,注重陪伴兒童的“重要他人”的關系協同與成長。
張老師關注到兒童成長過程中“父親缺席”的普遍存在,通過調研分析,更加確定“父親的出現是一種獨特的存在,對培養孩子有一種特別的力量”,因此她呼喚在兒童生命成長過程中的“父親在場”。對“父親在場”的理解與認識,她認為“最好的教育是陪伴,但‘父親在場絕不僅僅指身體的陪伴”?;谘芯?,張老師挖掘了著名教育家梅貽琦“從游說”的教育意蘊,從學校教育中師生關系的從游,延伸到家庭教育中父子(女)關系的從游。從身體在場、氣質在場、精神在場、思維在場四個維度,闡明了“父親在場”的本質內涵,表達了追求兒童立場的教育生活化旨趣,力主充滿對話的共育陪伴,追求兒童社會參與能力的品格提升,成就兒童不斷增強自身生長的力量,幫助兒童成為最好的自己。
二、項目化教育實踐:構建成長共同體的新空間
張老師從方法維度積極實施教育實踐,反思當前家校共育途徑與方法的時代性,開展了社會研究類的項目化教育實踐。
一是選題真實而具有挑戰性?,F實生活中,兒童的教育陪伴人基本上以女性為主,而現實中的媽媽多為職業女性,多元的角色擔當,令媽媽們的焦慮情緒與日俱增。張老師主張家庭教育的“父親在場”,讓媽媽們感到幸福,讓家庭育人環境變得和諧,兒童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是對他們健康快樂成長最好的滋養。
二是對“父親在場”內涵的深度理解富有新意?!吧眢w在場”“氣質在場”“精神在場”“思維在場”幾個維度的理解富有新意,在思想上能夠和家長達成共識。如父親的“思維在場”,指向了父親的思維方式、思維的廣度和深度,張老師都給出了自己的理解和認識。小學階段的家長基本上處于事業上升期,他們不可能時時保證身體的絕對在場,但能保證從氣質、精神、思維等其他幾個維度參與孩子的成長。父親對孩子的關懷在場,可以用自己的行動對孩子產生影響,在示范中成為孩子學習的榜樣。
三是項目化設計具有高階認知策略和教育實踐。如張老師組織的“帥爸教育分享會”“我們理想的巴學園”“你好清晨”“我和爸爸的書房”等系列活動,爸爸們在活動中實現了家校間、家庭間、父子(女)親人間的密切關系聯結。項目化教育實踐,使得“父親在場”不僅是一種理念倡導,更是一種貫穿兒童教育全過程的有效途徑和方法,促進家校共育的空間關系有了自然而現代的回歸。
三、共育式資源合力:聚焦兒童面向未來的關鍵能力
共育,在于意義與關聯的建構。教師從促進兒童成長的復雜教育情境中,聚焦“父親在場”和“社會參與能力”,對內容維度的重新梳理和闡釋,并進行了項目化實施,增強了多元教育力量的價值觀趨同。通過“在場”的關系聯結,不僅整合了師生家長各方面“人”的資源,還整合了課程實踐基地等“場”的資源,資源合力使“父親在場”不再只是一句響亮的口號,而是通過各種實踐路徑,切切實實體現父愛的在場。張老師從兒童立場出發,以一種專業研究的視角,以一種在場陪伴的姿態,引領家長們一起不僅關注孩子成績的提升,更關注孩子精神的成長,聚焦面向未來的關鍵能力素養,培養自主發展的現代兒童。
可以說,張艷芳老師在班主任工作中對“父親在場”的項目化實施,促進了兒童社會參與能力的提升,促進了教師、學生、家長三位一體的教育與自我教育的成長共同體建設。班主任帶班過程中的這種“現象聚焦—問題驅動—意義關聯—研究策略—項目實踐—共育合力”的規律探尋,具有深遠的意義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