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班級是中國基礎教育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基本單位,班級生活支撐起學生個體生命成長的基本過程。全球化視野下的中國基礎教育,應更加重視班級生活對學生、教師以及學校發展的深刻影響,教師應著力構建高質量的班級生活。
【關鍵詞】班級生活;學生發展;教育變革;基礎教育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0)07-0036-04
【作者簡介】張聰,東北師范大學(長春,130024)教育學部副教授,教育學博士,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道德教育、教育基本理論、教育哲學。
班級是中國基礎教育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基本單位,也是人實現社會化最初的場所。為學生的全面發展而構建高質量的班級生活,始終是中國基礎教育不變的初心。立足基礎教育深刻變革的新時代,在課程改革逐步走向深入、教師培訓不斷得到重視、教育評價持續得以改善、學生素養備受關注的宏觀背景下,我們不禁要問:學生是在哪里接受教育的?教師是在哪里傳授知識的?學生的全面發展是在什么樣的環境中得以實現的?——與其說是在學校里、教室內,不如更確切地說——是在班級中。班級所包含的教育要素、所敞開的教育過程、所供給的教育情境,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構建高質量的班級生活,不僅是基礎教育發展的歷史必然,而且是教育接續變革的時代訴求。
一、高質量班級生活構建的歷史回探
班級生活是學生成長的重要教育情境,建構高質量的班級生活有著深刻的歷史必然。這種必然應從中國班級教育的定位開始。
采取班級的形式來建構學校教育,并非中國首創。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在其所著的《大教學論》中提出了以班級作為授課單位的基本思想,同時也標志著教育學達到了科學化的水平。從這個角度來看,“班級”也僅僅是班級授課制產生之后的“附屬品”[1]。當然,基于班級授課制所形成的“班級”,雖然在教學過程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功能,但在實際育人方面仍舊缺乏實質性的改進措施。在我國,1892年京師大學堂首次采用班級的方式進行授課,拉開了中國班級教育的序幕。與傳統私塾教育、個別教育等小規模的授課方式不同,班級授課能夠在更大范圍內適用于中國人口多、規模大的學校教育。新中國成立后,“向蘇聯學習”成為那個時代的重要思路。而蘇聯所采取的以課堂為中心、教師為中心、書本為中心的“三中心”育人模式也深刻地影響了中國基礎教育的發展歷程。在這一背景下,重視教學成為班級生活的主要內容,大家也逐漸意識到班級對學生德性養成的重要價值。蘇聯教育學家克魯普斯卡婭等曾將班級界定為“共同價值、共同的活動目標與任務,并具有凝聚力的高度組織起來的群體”,馬卡連柯則將班級看作那種“組織起來的,擁有集體機構,以責任關系彼此聯結在一起的有目的的綜合體”。
伴隨現代學科的不斷發展,不同學科視角下的班級也開始出現了很多變化,這些變化對班級生活的觀念產生了重要影響。社會學意義上,班級是一個微觀組織,班級生活是構建社會秩序的必要過程,是人社會化的初始階段;政治學意義上的班級生活則是公民政治化的過程,班級為意識形態的傳播提供了重要路徑;教育學視角下的班級生活則是培養人的基本過程,既為學生成長搭建平臺,也為社會發展培養人才。不難看出,班級受到廣泛關注和充分重視有一個歷史發展的過程,班級生活被重新認識也正是這一過程的真實寫照。
在班級生活不斷得到重視的歷史過程中,對于班級性質或定位的認識深刻影響著師生班級生活的狀態。
1.“行政班”視角下的班級生活。
這種視角表明了在班級構建的初始階段,班級生活面貌往往與學校的外在賦予密切相關。新生入學之初,學校都會采取各種方式建構起不同的班級。為了進入一個好的班級,或找到一位有豐富教育經驗的班主任,很多家長都會“擇班”。我國班集體建設專家唐云增先生就曾語重心長地說:“那些重視擇校的家長其實都沒有充分認識到班級生活的重要性,擇校不如擇班。”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很多學校紛紛采取電腦派位的方式,避免在新生分班過程中有人為干預。因此,如果說“行政班”的誕生是現代學校構建的產物,那么“行政班”視角下的班級生活就是一種群體生活重組的過程。對某個學生來說,與哪些同學在一個班級內生活,哪位班主任、哪些教師引導班級生活,則充滿了偶然性。
2.“教學班”視角下的班級生活。
這種視角表明了班級構建的基本價值,即為了學生更好地學習知識、接受教育而將其編組成班。在班級生活中,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接觸更多地在于教學過程。教學時間占據了班級生活的大部分,過一種有價值的教學生活、提高學習過程的綜合效益成為班級生活的核心要義。當然,這種“教學班”視角下的班級形式在歷史上的不同時期都曾被采用,當前很多國家的小學班級也基本上都體現了“教學班”的內涵。例如,美國的一名小學生走到學校內,開始一天的校園生活,一般都會將自己的個人物品放到一個儲物柜中,然后基于不同選課內容而走進不同的教室。這種“選課走班”的教學模式,使得班級生活也僅限于一節課的教學生活。選課的教學模式最早源自19世紀初的德國,而后被引入美國學校教育制度中。當前,世界上很多國家都采取選課走班的方式進行教學,班級生活也在不同形式的班級中微觀地存在著。伴隨新課程改革的持續推進,我國部分中小學校也一改傳統的既定課程模式,開始嘗試選課走班的方式。這種方式使班級生活出現了變化,很多學生在不同的班級中(或稱之為“新”班級)表現更為活躍、需求更為多樣。在探索新班級生活的過程中,“選課走班”制使得課程改革與教學模式的創新成為可能。
3.“教育班”視角下的班級生活。
華東師范大學李家成教授在《教育班:繼續探索以班級為基礎的德育之路》一文中回顧了中國班級的衍生歷程以及班級生活組織的不同樣態,指出“行政班”是一個容易被誤導方向的話語,“教學班”則難以“承載教育的價值與目標”,而唯有“教育班”才是能夠“推陳出新的教育改革單元……事實上已經成為一種充滿教育色彩的組織或者說生活世界”。[2]因此,“教育班”視角下的班級生活在很大程度上真實地反映出中國班級的育人過程。這種班級生活不僅容納著教學、行政的方式,而且更加關注人際溝通、人格養成以及公民塑造等多種教育目標。
二、高質量班級生活構建的時代審視
在中國逐漸步入新時代的宏觀背景下,構建高質量的班級生活不僅是教育發展的歷史必然,而且體現著新時代對高質量教育的現實需求。高質量的教育發展是兼顧學生學業成績與身心健康、兼顧核心素養與個性特長、兼顧師生教學高成效與成長可持續的發展[3]。高質量的教育發展最為根本的是要落實到學生培養上來。
國際教育發展的總體趨勢已然表明,重視教育質量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價值訴求。《改變我們的世界——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Transforming our World: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從教育的角度提出了全球目標——“確保包容性和公平的優質教育,促進全民享有終身學習機會”。那么,什么是教育的“優質”?或者說,教育之優的“質”在哪里?從全球視野來看教育之樣態,我們不難發現,對教育的高質量要求正成為全球教育發展的重要維度。在這種教育高質量的全球視野下,不同國家對教育的高質量賦予了不同的內涵。例如,美國通過《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每一個學生成功法案》(Every Student Succeeds Act)持續強化學校教育水平;英國正調整基礎教育改革的具體內容,如數學課堂教學等正開始仿效中國,并不斷強化基礎教育的教學難度;烏克蘭在基礎教育方面更加重視公民道德養成,持續為國家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在這種背景下,在一項試圖評價基礎教育質量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中,中國學生的測試成績也開始出現了變化——在長期的測試中,中國學生多個學科的成績顯示出不同程度的波動。在2015年PISA報告中,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曾指出,學校既幫助學生形成學術技能,又引導學生發展社會性與情感性技能,而這些技能都會幫助學生構建起幸福的生活。[4]這就需要我們高度重視有關學生成長的學校內部結構。
從中國教育發展的整體趨勢來看,人民群眾對于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是國家發展的重要動力和價值追求。這種美好生活的一個重要維度便是教育。學生能否在班級內部過一種高質量的班級生活,成為考查學生個體成長的重要指標。新時代提供給每個人“人生出彩”的機會,那么如何讓更多的人“放出光彩”,則需要從人成長的基礎階段開始著手。這就涉及學生在學校內、在班級生活中如何成長的問題。中國班級所獨具的“教育班”功能要求班主任要借助班集體的力量,擔負起立德樹人的神圣使命。從最初的班級組建形態走向班集體建設,這是很多班主任的工作內容之一,但絕非一個班級發展的必然過程。事實上,中國基礎教育之所以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很大程度上與中國有很多優質的班集體密切相關。這種班集體為構建高質量的班級生活搭建了平臺,推動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增強了學校的德育實效。正如卜玉華教授所說:“歷史證明,班集體的建設逐漸形成了我國班級工作的最大特色,它對培養學生的群體意識、集體責任感等都具有積極的價值。”[5]
綜上所述,從中國基礎教育的歷史回探到當前的時代審視,班級始終為中國學生提供最為優質的教育要素,構建高質量的班級生活正成為新時代基礎教育發展的重要支撐點,也成為中國公民社會發展的重要微觀基礎。
【參考文獻】
[1]李娜.關于班級的多維邏輯分析及其對走班制改革的啟示[J].中國教育學刊,2017(11):32-37.
[2]李家成.教育班:繼續探索以班級為基礎的德育之路[J].人民教育,2017(20):28-31.
[3]李志厚.論適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教學模式創新[J].教育導刊,2019(1):5-12.
[4]OECD. PISA 2015 Results(VolumeⅢ):Students Well-Being[M].Paris:PISA,OECD Publishing,2017:19.
[5]卜玉華.我國中小學班級工作的傳統與當代變革[J].教育研究,2004(11):6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