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舉

海洋經濟是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領域,承擔著踐行生態文明的歷史使命。而綠色海洋經濟洋溢著人與自然和諧的綠色氛圍,是海洋生態文明從頂層設計到實踐行動的具體體現,是當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形式之一。湛江作為廣東省的海洋大市,海洋經濟總值連續多年居廣東省地級市第三位,在生態文明背景下,因時、因地制宜地發展綠色海洋經濟是湛江海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2017年,廣東在制定《廣東省沿海經濟帶綜合發展規劃》時提出將湛江打造成省域副中心城市。2018年10月,習總書記在視察廣東時作出指示“把湛江作為重要發展極,打造現代化沿海經濟帶”。這是湛江被賦予國家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示范城市之后,又被賦予了高規格的戰略定位以及發展重任。黨和國家及其廣東省政府對湛江經濟社會發展寄予厚望,而在生態文明背景下,能肩負起新時代特殊的歷史使命的一個具體途徑和有效方法是發展綠色海洋經濟。因此,湛江將先行先試,先行示范。
湛江具有良好的海洋資源環境,為發展綠色海洋經濟提供了生態保障。湛江三面環海,海岸線總長2043公里,占全國海岸線總長的6.7%,廣東的36.4%。沿海已采集到的浮游植物73種、浮游動物7類60種,常見魚類173種,海洋生物物種多樣性豐富。另外,還擁有22個海洋特別保護區和海洋自然保護區,數量和面積均居全省首位。
湛江是廣東省的海洋大市,實施了眾多實現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舉措,海洋經濟總值連續多年穩居廣東省第三位。2010-2017年間,海洋經濟總值從2010年的751億元上升至2017年的1546億元(見圖1),年均增長率約13.23%,為海洋經濟向綠色生態轉型奠定了深厚的經濟基礎。

圖1 2010-2017年湛江海洋經濟總值
湛江遵循因時制宜、因地制宜的原則,突出人的主觀能動性,以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多贏為大前提,最終選擇了適應生態文明要求的多元協同發展模式(見圖2)。

圖2 綠色海洋經濟多元協同發展模式
多元協同發展模式強調政府、涉海企業、學研機構和公眾等經濟主體在制度、技術、社會、環境和產業等層面進行分工協作。多元協同發展模式包含兩方面的含義和作用:一方面是多元主體之間的協同,即政府、涉海企業、學研機構和公眾等,賦予其不同的角色定位、參與程度和承擔任務(見表1)。另一方面是多個支撐層面之間的協同,即制度、技術、社會、環境和產業五個層面共同配合相互支撐。
政府、涉海企業、學研機構以及公眾是發展綠色海洋經濟的四大主體,他們在綠色海洋經濟的五個支撐層面:制度、技術、社會、環境和產業協同推進,以發揮整體聯動效應。
湛江政府全面對接“全國海洋經濟示范市”“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和“海洋強市”等建設工作,在征詢涉漁企業、學研機構以及公眾意見建議的基礎上,制定并組織實施了《湛江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湛江市藍色海洋綜合開發計劃》《湛江市環境保護規劃》《雷州半島生態修復規劃》和《湛江市近岸海域環境功能區劃》等政策法規,并推進了環境資源管理體制改革,落實了環境保護制度,推行了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湛江已初步構建了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為相關主體發展綠色海洋經濟提供了科學依據和制度保障。
湛江有6所高校、10個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務業、近2萬家涉海企事業單位,湛江政府依托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已建成的22家農業部健康養殖示范場,1個“雙節雙高”現代海水養殖產業示范園區以及250多家標準化規模養殖場,打造漁業產、學、研、推技術平臺和科技創新基地。以企業為主體,建立健全產學研合作長效機制和政策支持體系,構建多元化的海洋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平臺,重點支持廣東海洋大學建設海洋科技產業園(東海島基地)建設。同時,強化技術培訓工作,對湛江相關企業技術人員和養殖大戶開展綠色技術方面的培訓。

表1 各參與主體角色、任務作用及價值偏向
積極營造社會氛圍,提高公眾的生態文明意識,為發展綠色海洋經濟創造社會條件。湛江市通過政府網站、報紙、電視和微信公眾號等媒體廣泛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宣傳活動。舉辦了“粵生活、粵美麗”“大學生環保辯論賽”和“水產養殖與環境保護學術論壇”等生態環保宣傳活動,強化公眾的生態文明理念,逐步形成公眾共建共治共享美麗湛江的濃厚氛圍。另外,湛江還建立了鶴地水庫生態文明教育基地,傳遞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正能量。
在環境層面,持續改善海洋生態環境,為綠色海洋經濟發展提供基礎條件。湛江市委、市政府主抓,市海洋與漁業局牽頭各相關部門,歷時半年多、耗資3億元完成了湛江灣區海岸專項整治修復項目。還以沙灘、紅樹林及基巖等岸線為特色,以沙灘修復及濕地重構為重點,實施美麗海岸工程,逐漸恢復和改善海岸帶海洋生態環境。另外,對涉海企業入海污染物的排放一直進行監管,并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確保達標排放。同時,積極建設人工魚礁20座,投放礁體15000個,礁區面積達6000公頃,海洋生物和灘涂等海洋資源得到有效保護。
湛江積極推進傳統產業升級,發展壯大海洋新興產業,著力構建以綠色經濟為特色的海洋產業體系。一方面,對于傳統的海洋漁業,著力發展綠色、生態、集約型漁業。湛江采取“捕養并舉,主攻養殖”的發展方針,同時政府和湛江海洋產業產學聯盟積極推廣水產養殖良種法、引導扶持“雙節雙高”水產養殖業,提高養殖業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大力發展水產品精深加工,推動水產品加工產業升級轉型,延長海洋漁業產業鏈。另一方面,政府積極推進海洋生物、海工裝備、海水利用、海洋油氣等海洋新興產業發展,加快湛江海洋經濟轉向綠色發展。其中,海洋生物產業發展迅速,重點發展海洋藥物、海洋功能保健食品和海洋生物材料等海洋生物制品,并培育海洋龍頭企業,已呈現多元化、產業化的特征。2017年,海洋生物與海洋裝備業總產值達411.6億元,占全市海洋產業總產值的28.5%,成為全市海洋產業的支柱產業。
在生態文明背景下,綠色海洋經濟是生態文明在海洋經濟領域的具體實踐形式,探索符合生態文明要求的發展模式并進行實踐探索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而湛江選擇并運用多元協同發展模式進行實踐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并獲得了一些有益經驗,為全國同類地區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湛江樣板,值得借鑒。
(1)發展綠色海洋經濟作為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政府、涉海企業、學研機構以及公眾等主體的共同參與、協同推進。發展綠色海洋經濟不只是政府的事情,需要調動相關經濟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盡量避免主體碎片化傾向,共同推進綠色海洋經濟建設。
(2)政府主導、涉海企業主體、學研機構和公眾積極參與的多元協同發展模式是符合生態文明要求的綠色海洋經濟實踐模式。湛江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地選擇了多元協同發展模式,對其海洋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指導作用,對于其他沿海省市來說也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3)綠色海洋經濟由制度、技術、社會、生態和產業五個共同配合支撐的層面構成,在實踐中任何一個層面出現短板都會影響綠色海洋經濟的發展和運行質量,要注重各層面間的協同發展,才能發揮整體聯動效應,進而推進綠色海洋經濟發展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