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慶杰 國網科右前旗供電公司
近些年來,隨著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逐步推進以及國民環境保護意識的逐步興起,采用清潔能源開展居民供暖服務已經逐步成為社會關注重點。然而在實際開展過程中,由于我國天然氣過度依賴進口,在開展“煤改氣”供暖工作后,北方部分地區均出現了一定程度上采暖天然氣供應不足的情況,其不僅促使天然氣價格持續上升,也導致開展“煤改電”的呼聲日益高漲。為避免重復出現“煤改氣”過程中供應不足問題,應堅持黨建引領“煤改電”建設,保障民生保利服務的同時,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目標。
據科學研究發現,1t散煤燃燒后的環境污染物的排放量相當于火電廠5t~10t煤炭燃燒后環境污染物的排放量,再加上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人均汽車擁有量持續增加所導致汽車尾氣排放污染以及其他污染問題,最終導致我國部分地區生態環境污染嚴重,急需從源頭處采取相應的解決措施。而煤炭燃燒供暖作為散煤消耗的重要組成內容,其是導致我國生態環境污染問題的重要源頭之一,在開展“煤改電”工作后,居民供暖服務將會由更加清潔的電能作為能源供應,有效降低居民供暖所引起的污染問題,符合生態環境保護的實際需求。
一直以來,煤炭消費都是我國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源頭之一。針對此種情況,為能夠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我國不僅通過大量種植綠植的方式來實現“碳中和”,也做出了諸多從源頭處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措施,其中便包括“煤改電”工作。“。“煤改電”工作作為溫室氣體減排的重要組成,符合溫室氣體減排的實際需求。截止目前,國網科右前旗供電公司電能替代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節能減排成效顯著,增加替代用電量約7750萬千瓦時,減排二氧化碳約7440萬噸。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如今社會對于各類能源的實際需求也在持續增長。據科學研究發現,我國如今的能源消費中,有超過60%的石油和30%天然氣來自于進口,在此現狀下,若是無法實現能源消耗方式轉型,那么在未來我國對于能源進口的依賴性將會持續上升。相比較石油、天然氣、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來說,電能作為二次能源,其更加清潔、高效,再加上近些年來我國電能出現一定程度上的供過于求的情況,“煤改電”工作保障供暖,不僅可以有效降低能源安全風險,而且還可以提高電能利用率,緩解電能過剩情況,符合我國中長期的發展目標要求[1]。
以內蒙古地區為例,內蒙古地區受用電負荷特點的影響,電網負荷低谷時段出現在夜間,結合此特點,全區的大部分風電場在冬季供暖期都需參與調峰,用風電電力替代燃煤鍋爐為城鎮供熱,可以增加地區用電負荷,提高風電本地消納能力,減輕電網外送壓力,尤其是在夜間電力負荷低谷時段的風電電力用于城鎮供熱,從需求側入手,降低了電網對風電調峰和消納的難度,保障電能供應,執行清潔供暖峰谷分時電價。
現如今,我國各級政府雖然均出臺了“煤改電”保障政策,但結合實際情況來看,對“煤改電”工作有著實質性推動作用的補貼、價格等方面優惠政策還相對較少,需要各級政府進一步提高“煤改電”工作支持力度和支持作用。該些情況具體表現如下:其一,政府方補貼力度尚有不足。“煤改電”作為一項民生保障工作,其會關系到相關供暖用戶的實際利益訴求。然而事實上,可以對“煤改電”工作有著實質推動作用的財政補貼、價格政策等內容相對較少,無法對相關用戶進行有效補貼,群眾和企業的積極性無法得到有效調動;其二,大部分地區對于燃煤鍋爐均提出了較為嚴格的污染排放要求,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由于缺少監督手段,問題取證困難等問題,導致相關政策在實際執行過程中難以達到實際目標效果。針對上述問題,各級政府部門需要合理配置政府財政補貼,提高“煤改電”單位的相關財政補貼,確保相關單位能夠在“煤改電”工作開展過程中獲取實現盈利和發展,如此方可以最大限度激發相關單位的開展積極性,推動“煤改電”工作實現快速發展。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如今社會對于電力需求也在持續增長,在此情況下,部分地區電網已經出現了超負荷運行情況,若是接入“煤改電”工作,將會進一步加劇電網負荷壓力。對此,需要對開展“煤改電”工作的相關電網進行大規模升級改造,促使電網能夠滿足“煤改電”工作開展后的負荷要求。電網升級改造工程勢必會增加“煤改電”工作開展成本,以京津冀地區為例,近年來為滿足“煤改電”工作的實際要求,電網升級改造工程所需成本即便是在經過平攤后,其實際成本仍然高達5萬元/每戶[2]。年初以來,國網科右前旗供電公司克服疫情影響,積極響應科右前旗委、政府精準扶貧工作部署,落實各項工作要求,發揮電力行業優勢,加大加快農網改造工程建設力度,做好涉農電力保障,服務脫貧攻堅整體工作。
其一,以黨建為引領,聯合“煤改電”重點建設區域共同組建相應的黨組織,明確黨建與黨組織建設的聯系點,制定詳細的聯合工作責任機制,促使在實際“煤改電”工作中各方責任得到有效明確,實現組織建設聯合構建、黨員合作聯合舉辦、區域優勢溝通互補的效果。其二,在“煤改電”工作開展過程中,需要定期開展區域黨員、相關單位黨員、用戶代表的座談會交流工作,深入用戶和企業的實際訴求及工作改進意見,以此來不斷對“煤改電”工作進行完善改進[3]。其三,結合“煤改電”工作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煤改電”專題黨課內容,組織黨員對黨課內容進行學習,強化黨員“煤改電”工作責任以及政治使命精神,進而促使實際工作過程中實現攻堅克難,為“煤改電”工作打造出更為良好的開展氛圍。例如,國網科右前旗供電公司全體黨員學習每周積分始終保持在40 分以上,在前旗各類黨組織中綜合排名前列;按照旗委組織部安排,積極推進黨員“一帶二”活動;三名同志參加科右前旗“學習強國”標兵誦讀經典活動。其四,在“煤改電”工作中,黨員應發揮自身的為人民服務精神,不斷對“煤改電”用戶進行深入走訪,確認并解決用戶所遇到的諸多問題,提高“煤改電”工作以及民生保供暖服務質量。其五,構建協調聯動機制,聯合運檢、安檢、營銷、供電等諸多領域相關部分共同構建組織協調制度,促使各部門之間在實際工作中能夠實現同步服務效果。
“煤改電”工作需要時刻將用戶民生價值和利益訴求放在首要位置,結合“供電”和“服務”兩種“煤改電”核心要素,對實際工作內容進行具體明確,并細化若是到具體工作崗位中,促使所有崗位人員能夠對自身的工作職責有著有效明確和落實[4]。其次,各地區電力企業需要設置單元責任區,責任分配到片區,并以此來構建“煤改電”工作示范崗,構建和若是聯合巡檢制度,臺區崗位責任實現平面網格化布局和覆蓋,實現對用戶的一站式服務,繪制“煤改電”網格化管理地圖,統計、記錄分析網格化區域內設備、電網負荷需求,為后續“煤改電”工作電網改造以及設備檢修提供基礎支持。最后,相鄰網格區域之間要構建聯動互補機制,避免“煤改電”工作中出現一項工作面覆蓋廣,服務人員短缺等問題。同時,網格區域還需要與區域政府、區域設備供應商以及區域電力企業構建聯動機制,共同開展定期上門服務、設備上門檢查服務,及時確定“煤改電”設備運行過程中的工作情況,降低設備運行安全隱患,提高“煤改電”保供暖服務保障效果。
“煤改電”開展內容,區域用電負荷將會進一步增長,為確保用戶電力供應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需要做到以下幾點保障服務:其一,構建區域供電設施巡查隊伍,定期對區域內所有供電設備進行巡回檢測,尤其需求對區域用電高峰時段的供電設備檢測,確定供電設備在“煤改電”工作開展中的負荷情況,及時發現并解決供電設備的負荷問題,消除各類供電安全隱患[5]。其二,構建用戶供電隱患排除小組,對所有“煤改電”用戶室內外線路進行逐戶細致檢查,并對用戶提供完善的技術指導,對不符合“煤改電”工作開展的設施進行及時更換,強化用戶用電安全的重要性以及日常安全注意事項,確保用戶用電安全。其三,電力企業應構建電網應急搶修小組,并根據區域網格來合理構建電網搶修服務圈配置電網應急搶修物資,爭取電網在出現故障情況后,第一時間對電網故障進行解決,縮短故障影響時長。其四,對于部分電力、保暖服務需求性更高的區域,如學校、醫院、困難群眾等,電力企業應在黨員的帶領下,構建24h應急維修隊伍,采用輪班制度,常備應急發電車、便攜式發電設施[6],在發生停電情況后,不僅需要及時對電網線路進行應急搶修,還需要對該些地點進行應急電力供應,避免停電后對相關地點的運行和供暖造成影響。
綜上所述,隨著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持續推進以及國民環境保護意識的逐步興起,如今社會對于“煤改電”的呼聲也在日益提升。在此背景下,各區域和企業黨員應認識到“煤改電”工作對生態環境保護、溫室氣體減排、保障能源安全等方面工作的意義,深入研究“煤改電”工作開展推進的制約因素,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的同時,構建囊括地方黨員和企業黨員的聯合服務組織,實施網格化管理,為用戶提高更加安全、可靠的電力供應,保障“煤改電”工作持續推進的同時,實現對用戶民生保供暖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