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杰
(陜西省西咸新區灃西新城管理委員會)
西咸新區設立后,為支持新區發展,陜西省委省政府給予大量的政策支持,允許西咸新區在土地、金融、財稅、投資、社會保障等領域開展先行先試,全方位支持西咸新區發展。但新區處在西安、咸陽兩市建成區之間,稅源少、稅量小,稅收基礎薄,再加上分稅制下的二次分成,所分到的微薄財力連確?;具\轉都難,更何談開發建設。資金成為新區開發建設所面臨的首要難題。
2013年,根據《關于咸陽市與西咸新區財政管理體制意見的通知》,在新區各新城建立一級財政、一級金庫,劃分咸陽市與各新城的工商稅收分配比例,并就土地出讓金收繳等問題達成一致意見。國務院批復設立西咸新區后,根據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西咸新區發展的若干意見》要求,理順省級及西安市、咸陽市與西咸新區財政收入分配關系,建立西咸新區管委會財政管理體制,相應的設立西咸新區本級金庫,完善新區財政體制,為新區建立可持續的財政保障機制。
分稅制體制下,地方窮、中央富,各類轉移支付就成為地方財力不足的有效補充。積極申請各類中省資金,彌補新區開發建設資金的不足。以2012年灃西新城獲批200萬元的中小河流治理項目中央專項補助資金為起點,截止2019年末,累計獲批各類中省資金約25.87億元,有效彌補新城開發建設的財力不足。
窮則變,變則通。自身積累不足依靠外部助力,金融創新為新區開發建設插上騰飛的翅膀。一是建立多層次、多類型的融資平臺。根據不同定位和分工,分別建立起土地儲備中心、城投公司兩種類型的融資平臺,為土地儲備和開發建設融資。二是創新融資方式。最大限度發揮地西咸新區的資源優勢,根據政策變化,在不同階段,通過不同的金融創新,實現資金獲取的最大化。土地儲備中心建立前,以信托、BT(建設-移交)、BOT(建設-運營-移交)、TOT(轉讓-運營-轉讓)、合作開發等方式,獲取開發建設的第一桶金。中央出臺4 萬億投資計劃后,背靠政府信用的平臺融資成為重點,依托政府信用,從金融機構獲取了大量的信貸支持。隨著平臺融資的不斷增大,地方政府債務風險不斷積聚。2014年,中央開始清理整頓地方債務,以國務院出臺《關于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為標志,限制地方政府的舉債行為,平臺融資進入市場化融資階段。
在中央“開前門、堵后門”,嚴控地方政府債務規模,嚴格限制地方政府融資的背景下,融資創新迫在眉睫,金融創新成為推動新城開發建設的必然選擇。
新城的開發建設雖然需要大規模的拆遷和建設,但是唯有集約利用,才能使每一平方公里的產值達到最大化。2014年,陜西省、教育部共建重點項目——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落戶灃西新城,按時供應土地是該項目順利建設的前提和基礎,而征地拆遷則是按時供地的前提和基礎。依靠土地儲備貸款?此時國家以明令禁止。對此,結合農發行的政策性銀行優勢,通過與農發行合作,落地陜西省最大單筆整體城鎮化貸款,該貸款集征地拆遷、“七通一平”、安置房及其配套商業建設為一體,即保障了按期向交大創新港項目供應土地,又實現了集人居環境提升、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建設、產業支撐建設等為一體,實現了連片土地綜合開發和土地的集約利用。
綜合管廊作為解決市政道路反復開挖、緩解城市內澇、減輕城市防災壓力的準公共產品,可極大地擴大城市的生存發展空間,提升城市的內涵品質,也是住建部要求的新型城市化發展方向。灃西新城在創新城市建設中,積極探索建設綜合管廊,助力城市品質提。不同于財力雄厚、可支持綜合管廊建設巨額投入的國外發達國家,也不同于試點性興建綜合管廊的上海、廣州等國內大城市,作為創新城市發展方式試驗區的灃西新城,創業之初,一窮二白,面臨的是幾乎沒有公共財力的尷尬境地,卻要在城市建設中修建每公里上千萬元乃至上億元的綜合管廊,無異于癡人說夢。但是,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高標準起步的要求,硬是趟出了一條金融創新助力準公共產品建設的新路。
2015年,西咸新區灃西新城綜合管溝(一期)項目收益債券發行,成功解決了綜合管廊建設“錢從哪里來”的問題,在全國開創了準公共產品創新融資的新路子,成為國家發改委向全國“兩會”報告的經典案例。2017年,全國首單綜合管廊租金資產支持證券化產品——西咸新區灃西新城綜合管廊租金資產支持專項計劃成功發行,解決了綜合管廊建成后“守著金疙瘩如何吃飯”的問題,實現了對存量管廊資產的盤活。自此,綜合管廊建設直接融資的兩端都在資本市場上被打開,灃西也做成了全國唯一的全生命周期金融產品?!绊椖渴找鎮?ABS”為準公共產品建設資金籌措和資產盤活提供了鮮活的灃西樣本。此外,對于資產負債表上沉淀的項目收益債和ABS以外的大量管廊資產,通過融資租賃的方式予以盤活,實現了資產變資金,資金再投入變資本,資本投入成資產的良性循環。
綠色是城市的底色。2017年,陜西省西咸新區灃西新城開發建設(集團)有限公司15億元綠色債券成功發行,這是全國成功發行的首筆城投類綠色債券。募集資金主要用于西咸新區灃西新城綠色城市綜合新能源項目(包括210萬平方米干熱巖供熱供暖設施建設及區域內新能源汽車充電站、充電樁建設)。綠債的成功發行,既是灃西新城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成功實踐,更是金融創新助力城市發展的又一具體實踐,不僅推動灃西新城綠色新能源技術的推廣應用,更是助推灃西新城綠色城市建設再上新臺階,也使得灃西新城運用創新金融工具助力綠色城市建設更加嫻熟。
中深層地熱供熱供暖蓄冷(干熱巖)技術具有零排放、低成本、效果好、分布式、可兼容等特點,是北方城市降低污染物排放,減少霧霾天氣的新能源技術。由于干熱巖技術本身的超前性、復雜性,依靠市場化的融資難以解決。但是其綠色屬性又符合世界銀行“資助成員國復興”和亞洲開發銀行“促進亞太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宗旨,以該技術的綠色屬性為依托,先后獲批世行貸款2500萬美元和亞行授信4.5億元,引導國內踐行綠色信貸標準的農行、光大、華夏、浙商等商業銀行接續投放,形成了“政策性銀行領投,商業銀行跟投”推進綠色能源技術推廣的新局面。
海綿城市,作為破解城市內澇的有效治理手段,可極大地提升城市的內涵品質。海綿城市建設直接改善水的循環、恢復水質、增加水資源,優化城市水生態與水環境,間接改善空氣質量,甚至調節城市小區域微氣候,提升市民的居住、生活舒適度。2015年灃西新城作為國家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積極探索西北干旱氣候條件下如何建設海綿城市。在申報獲批中央海綿城市試點專項資金12億元的基礎上,通過創新引領,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放大效應,與民生銀行等金融機構合作設立了9支、100多億元的綠色城市發展基金,支持海綿城市建設。
作為國家級新區,籌集開發建設資金的眼光不能只限于國內,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市場,“攬全球資本,共建創新創業之城”,不僅是開發建設資金籌集的問題,更是放眼全球、開發開放的思維和眼光問題。2016年,西咸新區第1支、全省第2筆美元債成功發行,打開了國家級新區海外融資的大門;繼2016年第1筆海外債成功發行后,2018、2019年,灃西分別再次成功發行美元債2筆,成功實現了海外債的三連發,而且在發行海外債的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實現海外融資更加具有競爭力。2019年,通過備用信用證方式發行1.2億美元海外債,票面利率僅為3.50%,創造了城投公司無評級發行海外債的價格新低,并且帶動區內城投公司發行海外債的熱潮。
金融創新為城市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金融創新解決城市發展中的資源約束問題,金融創新可借鑒的做法如下:
項目收益債源于2015年3月國家發改委出臺《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專項債券發行指引》,鼓勵各類企業發行企業債券、項目收益債券等專項債券,支持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在各市場主體還處于觀望之際,快速響應,迅速啟動申報工作,最終成為國家發改委向全國“兩會”報告的經典案例。灃西綠債源于國家發改委印發的《綠色債券發行指引》和國家發改委對綠債發行的簡易審核程序。
全域海綿、綜合管廊、干熱巖供暖、分布式能源是灃西新城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創新城市發展方式的著力點。為支持海綿城市建設,創新性的引入基金,放大財政資金的引領效應;為破解綜合管廊建設資金難題,創新性地做成了“項目收益債+ABS”;為探索推廣干熱巖技術,創造性地實現了“亞行+商行”模式,亞行領投,商行跟投。
創新是尋找藍海,而不是觸碰紅線、高壓線,金融創新必須遵循風險可控原則。創業初期,一窮二白,借力成本高、用途靈活的信托貸款和高土地資源消耗的合作開發;隨著實力的增強,逐漸以低成本、長期限的銀行融資予以替代。2016—2018年,國家鼓勵探索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實施棚戶區改造時,研讀政策、充分溝通、加速申報;政府購買服務模式被叫停后,則積極申報棚改專項債助力棚戶區改造。